重讀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還是驚嘆裡頭海量知識,紮實的田野和資料工夫,除去不是很喜歡他偶爾故作天真的腔調。
然這也是雞蛋裡挑骨頭罷了,歷史掌故、錯綜複雜的微物知識被他一捏,陶土一樣成器起來。依然是臺灣排行前幾名的作家。
尤其他的敘事者「我」站的位置,似近非近,若即若離,介於公親和事主之間,謹守穩健推動故事進行的本分。
後來不免站太遠,遠到看不出他隨行這一趟追尋之旅的成長何在。但都已比巨大、無所不在的小說敘事者駱大叔好太多,哈哈哈現在是變成新的朱天心嗎,總要隨想隨罵三兩句。
是這樣啦,我似乎還是比較傾向一個沒那麼吵雜、心內音沒那麼詰屈聱牙的敘事者,帶領我開展他的故事。不頂熱愛處處鬧鬼,充滿作者=敘事者的意志。(或者喃喃自語系「私小說」就並非我的菜?)
這也只是調性的不同,並非品質的高低。像是真人秀和偶像劇,紀錄片和劇情片,康熙來了和綜藝大哥大?
這還可以加個比如。比如說,吳明益寫散文(如臉書文或他的《浮光》),就有堆砌、炫學的感覺。可是這些知識跟著小說次第展開,又各安其位,綱舉目張,萬物分明就在它們的居所。
擁有特殊敘事風格的駱大叔,應該好好經營他的散文,不要再誤會自己是小說家了。(會被他踹進臺灣海峽裡的,真心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