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給哲學家的不成熟文學小意見
結果就看到了這一篇:https://blow.streetvoice.com/40373
陳珊妮說「流行音樂應該不斷被重新定義」,應該引領聽眾嘗試更前沿的品味;憑什麼文學可以自命清高,轉身拒看讀者/市場。那被拒看也很剛好吧。
這些懷舊者眼裡都有個失落的黃金時代(哇那時我們讀好多人類經典喔blabla),細究根本是小蝦式任性啊:只有我經歷的是best,只有我讀的才叫經典,其他世代都是糟粕啦叭叭!
雖然我也厭倦晚安詩的品味,啊哈哈哈作人好難。
中國視頻節目「鯉魚打挺疼」日前整理了90後和00後在青春期接觸到的流行樂壇,他說90後的2004年是神奇的一年,七里香、江南、聽不到、Lydia...每一首都膾炙人口,傳唱至今。那00後的2014,最紅的歌是什麼呢?
小蘋果。
於是他下了結論:網路時代的來臨,讓專業唱片業崩壞,失去大製作,剩下流傳的,就剩不甚入流的歌曲了。
我邊同意,又有警覺:這個說法跟家母斥責周杰倫「口齒不清,在唱什麼東西?」有什麼兩樣呢?在她眼裡,張學友、潘美辰、林憶蓮、張清芳...才是記憶中最美好的味道吧。
這種世代歧視鍊,對創作者試圖向下個世代輸送品味主張並無益處啊,隨著自己世代的市場凋萎,你就變成活化石,偶爾咆哮兩句「如今都不聽好音樂了!」贏得更多年輕人的鄙視而已。
所以若是對讀者品味有意見,建議私下抱怨就好,這是創作者力有未逮而惱羞成怒的正常能量釋放,我們理解。但你要站在高崗上,對芸芸眾生指手畫腳,我就看不明白了。
該做的,難道不是邊堅持你覺得best的創作理念、不可妥協的核心價值,但邊摸索讀者的喜好、擴大你的受眾/利基嗎?
而且,好奇怪噢,不被注目,你要鞭策的不是創作者(如何與黏力更強的媒介/內容一較高下),卻來檢討讀者?這是從死灰裡傳來的呻吟了吧?
用(法國?)哲學當創作理念,我亦多所置疑。我有個對書的標準很簡單,就是:「連我都看不懂/不耐煩/沒興趣/哈欠連連了,你是要寫給誰看?」哈哈哈哈,畢竟我自認是稍有程度、又興致勃勃的讀者啊,很好取悅的。連這都做不到,不能說沒救,但必定要改弦更張,打掉重練吧。
為什麼不用很俗的「愛情」「友誼」「憎恨」當主題來創作啊?蒐集這麼多厲害的作者,我就想看看同一個概念,很粗糙、很庸俗,但頂尖創作者來表演花式「提高維度」的實力啊。
好了,不成熟的文學小意見,掰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