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百妅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百妅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我的人生不要有任何一點無可奈何】新創電商公司社群小編+兼職直銷商:蕊恩的故事


百妅記。←點我支持

【我的人生不要有任何一點無可奈何】新創電商公司社群小編+兼職直銷商,蕊恩的故事



蕊恩全職投入職場3年,從大二開始兼差工作算起6年。這份工作已做了2年多,在這之前曾短暫當過畫畫老師。畫畫老師工作又累錢又少,一個月才1萬多,需要到處分校跑。本以為每天只要上課一定時數,但包含備課、製作教材、通勤來回……儼然全職工作,但只領兼職薪水,於是趁出國前離職,「瘋狂亂投履歷」。

怎麼說亂投呢?因為她雖是景觀設計系畢業,從大二開始就確定不想當設計師,「志不在此,畢竟不是每個案子我都喜歡。」如果拿來當飯吃,是沒有挑案子的權利的。履歷投了很多社群小編、行政、平面設計,因為出國在即,甚至寫信催公司錄取。現在任職的公司,也正是第一間面試的公司,環境她也最喜歡,「而且離家很近」她呵呵笑。

一開始當然很緊張,因為完全沒接觸過行銷、沒做過社群。那時向公司的要求很低:「給我26K、28K都可以。」後來真的28K開始,但幸好加薪很快。

她說工作不全然是為錢,而是為了自己做不來的規律。老闆有次提議可以改成在家工作,她是唯一反對的,她太了解自己的惰性,一定要有人逼她出門,她才會準時起床。面試時公司問有什麼要求,她也直言:讓我學讓任何東西都可以,我也可以很有效率;但不要加班,下班就是下班。--2年多來,她也的確就著這條紅線,和公司配合良好。

蕊恩9點上班,但彈性工時可以9點半才到。真正用在粉專PO文的時間其實很少,大部分都在看庫存、看營業額、檢視前一天的銷售狀況,再來就是討論活動、討論預算、討論如何跟老闆討論以上事務,「這花比較多時間。」6點~6點半下班。

工作上最喜歡讓她理解社群行銷的概念,她覺得臉書廣告投放的原理很有趣,也發現行銷是她的興趣。再來是和同事腦力激盪去包裝產品,邊玩邊吃邊拍放到網路上的行銷影片。最重要的是,可以把這些社群曝光與行銷的技能、觀念應用在兼差上。

雖然有警告她「你不要大講直銷喔」,但還是忍不住問現在薪資已有40K左右的她,有一份這樣的正職還不夠嗎?「啊我就還是想財務自由啊,啊不然咧?」她舉例,如果有一天想逃離公司,不用害怕失去自由度和安全感,人生渴望追求自由的同時,也能負起該負的責任與義務,比如照顧家人、照顧自己不讓家人擔心:「有一天想重新學習畫畫、跳舞,但就是需要錢和時間。」

那麼,正職和兼差不會有衝突嗎?她說大部分的衝突都發生在心力的分配。其實最想花心力的是兼差的直銷事業,但大部分時間都必須奉獻給上班,所以都要下班後很累的強撐起來繼續做直銷。

那工作上最討厭的部分呢?她斬釘截鐵:跟老闆溝通。「覺得老闆腦殘的時候不能告訴他。」她能理解老闆可能有資金壓力所以才短視近利。她說她很想問老闆:「你可以眼光放長遠一點嗎?」例如雙十一是電商的大季,所以會把需要力推的重要活動放在11月,「但老闆硬要加很多活動在10月。反正我就覺得他創業要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個自負的人創業是很難成功的。」老闆的固執己見,讓她學會冷漠以對公司的錯誤決策,反正說了也沒用。

對想投身這個領域的年輕人,她雀躍的說:「很棒啊,來啊,試試看啊!」她承認雖然小編的重要性不斷下降,但這個職位很好入手,也能接觸到其他網路行銷、網路平臺的概念。只是很需要創意,她建議可以從follow網紅、去分析網紅的內容為何能紅開始。她認為社群小編&行銷就是需要靈活的腦袋,勇於求新求變,比如「柯文哲的幕僚團隊行銷就超厲害的。」能力的話,大概是與人溝通。例如要跟設計部門接洽理想的設計風格,要跟投廣告的人密切合作。

(對了,「投廣告的人」也是個新興職業,叫廣告投手。)

只是有了想法與能力,如果你不巧遇到不契合的公司,也會有志難伸。如她就批評公司朝令夕改,老闆先交代她PO文要有「溫度」,沒多久又叫她要向大潤發廣告文看齊,強調客觀的售價與折扣,之後又轉而要求「知識性」,她說像這種狀況,「你就不能從一而終的建立統一風格。」

性別人數方面,她的公司是女生比較多,身邊認識的小編也是女生偏多。她分析,可能是跟公司做什麼產業有關。目前公司的TA(目標受眾)是女生居多,如果改賣車的話,男性小編可能就比較吃香,所以沒有一定。那麼身為女生在這個領域有特別的優劣勢嗎?她覺得沒有。但她發現身為中年大叔的老闆常講出ㄙㄨㄥˊ梗,甚至激怒女生的話而且毫無自知之明。比方老闆做過一個廣告提案「拿產品在女生胸部前面說:(售價、折扣)『再低一點』」,但還是把全體女生氣到背後大罵:「什麼提案啊?!」

因為住家裡,繳完學貸和固定支出,一個月約可存個5~8K,兼差收入另計,基本上全部不花。

如果跟其他同行比,她認為自己的優勢在於很會溝通,能包容各種人事物,偶有不爽但不會真的介意,反正人生志向不在這,所以風波紛爭就能看很淡。「By the way,同事好幾個是我(直銷)客戶。」

那麼跟其他工作比的優勢何在呢?她認為跟社群有關的工作至少在幾年內都還是很夯的行業;而且學習的東西變化速度快,所以自己在行業裡的調整、吸收、變化的速度也會很快。

下一步的計畫,她坦言:「全職做直銷吧。」最近交往多年的男友終於也要跟她一起做了。她給自己訂下的條件是至少三個月以上兼差收入大於上班的收入,她就終於可以把老闆辭退,全心將職場習得的能力繼續用在她的直銷事業上。對這樣的她而言,什麼才叫「成功」呢?她毫無遲疑:「極致的快樂和自在。在任何領域跟任何人接觸都能很自在,人生不要有任何一點無可奈何,能超級透明。誠實,言行一致。」

我請比前面幾位受訪者都還小2歲的她,向快30的女生喊話。「說什麼啊?大家加油嗎?我跟大家不熟啊。」她咯咯笑,隨後正色,「每個人想要的東西不一樣,所以要聊的東西也不一樣。--如果想要認識我的可以自己連絡我。」她又哈哈大笑。

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金融自走砲】銀行行員+新科媽媽:牛妹的故事


百妅記。←點我支持

【金融自走砲】銀行行員+新科媽媽,牛妹的故事



牛妹是公股銀行行員,正在國立大學MBA上課,前陣子發現要當媽媽了。

她進入職場共五年多,一開始在不動產界,當過董事長秘書、房仲和代銷,也趁機考過了不動產經紀人。她評價自己「很認真想賺錢,」--但闖蕩失敗。仲介雖然有底薪,但晚下班、沒假日,「不是我要的生活。」雖然看重錢,也知道入行時景氣不好,只要能繼續支撐,成交就有大筆獎金,「但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要隨call隨到。」

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家庭。大學時到美國交換一年,想家想到屢屢打算買機票直接飛回來。雖然口頭上說想賺錢,但對家人的緊密須臾不曾離也,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她的生涯決定。

因此離開不動產界後,覺得可以跟媽媽一樣回去考公部門。她說「我是不會放棄任何機會的人。」從過去在學校、現在在公司,辦的活動都想參加,反正別人一定懶得去,自己只要採取行動就贏了一大步。報考公部門也同時報考銀行,因為部分科目重疊,大學時主修財政稅務,等於是把科目複習一次,甚至利用時間回學校聽課,把總體經濟學又上了一遍。

她承認,為了留在家裡而選擇不去臺北工作,的確比較難找到好一點的職缺。光看行政、文書之類的招聘,就覺得條件不好,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所以公部門或金融業在這些考量下不失為好選擇。

但考進公部門之後才發現,「天哪,怎麼會這麼安逸!好像每天都在等下班。」糾結一陣子,還是準備轉行。起初覺得公股銀行好聽,也具有發展性。但成功挺進後才發現它的官僚習氣,要忍氣吞聲適應環境。老鳥菜鳥制的老觀念老做法也帶來很多壓力,「每個禮拜都在以淚洗面。」不過不想再考一次,只能咬牙吞下。「一直被電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只能學習和前輩成為朋友。」

她每天8點起床,9點前上班,開始應付「無底洞的客人」工作內容洋洋灑灑:印鑑掛失、繳稅、存錢、繳就學貸款、查餘額、刷本子、問利息、辦網銀……中午輪班,可以休個3~40分鐘,忙到3點半。3點半拉下鐵門後還要:現金和傳票結帳(對帳)、整理報表(看有沒有漏章)、跟客戶確認是不是本人來辦該業務……大約晚上5點到6點下班。

一開始她接的是匯款業務,需要細心,要同時做很多事、應付很多突發狀況,但粗神經如她發生了很多業務上的疏失。現在做一般櫃臺,一件一件完成就可以,把客人的業務做完、把結帳對完,不用擔心客人、分行要不要退款之類的雜瑣事項,總算順手。

問她在工作裡最喜歡的部分:「……」竟然沉默了快半分鐘,勉強擠出:「跟客戶聊天吧。」可以跳脫、轉換心情。顯然怕我誤會,她強調:是邊做事邊聊天,不是閒在那邊跟客戶聊!

這份勉強,也是她想讀MBA的原因。「想去總行工作,或考同間銀行更高的,比如數據分析的工作,而不是用一整天的疲勞去換取(薪水)。」她說,就算到了主管那年紀,也沒有比較輕鬆,「這本身就是太忙碌的環境,滿無聊的,一成不變。」所以周末可以讀研究所、學新東西,進而創造可能發生的選項,開心很多。

話說回來,「但公股銀行確實是適合養家活口的地方。」如果讓她有個意料外的機會,能去更有挑戰性的工作,雖然快樂但要抉擇的時候一定會「有步步驚心的感覺。」所以她想等讀完MBA,看看銀行內部有沒有更高等、較專業的工作,「就不要慢慢爬。」

然而明明情勢窘迫,她卻難改大砲行徑。有項常駐計畫,可以向上層提案有待改進的部分,她提了幾十個,終於被總行看見:「那個牛妹還不錯。」雖然最後只有個位數的案子過關。好幾次是提案上呈時,行內的襄理打給她:「這案子不妥,請你撤案。」她表示要看狀況,有可能真的撤案,但也可能堅持提案,且請襄理寫下覺得「不妥」的理由。她說自己在第一線工作,這些提案都是希望能減輕包含她在內的基層工作者如櫃臺行員的壓力。

那麼,最討厭的事呢?她沉吟。「做人很難。……與同事相處是門學問。」

意識到惡意,但也不想反擊,不想花心力去批評,「太累了。」現在入行快3年,情況已經好很多,「可以安安心心的做完事情回家。」也試著和前輩相處,找話題跟他們聊。不然,「會把情緒轉嫁到客戶身上,結果害自己被客訴,我就發現這真的是惡循環。」

聽她描述,常常氣得義憤填膺的我,有點無奈的問:你覺得這算是長大嗎?「是是是,是個心境上的成長。從每個禮拜哭,每個月哭,每半年哭,到現在幾乎沒在哭,下班也不太需要找人紓解。」她覺得最辛苦的事,就是被罵完後還要微笑服務客人,「身體心理都沒得到安慰的狀態。」

如果年輕人想入行,等等,聽完這些還會有人想入行嗎?真有的話,你會給什麼建議?「公股銀行很忙,工作很無趣、很官僚。你試試看認真待在銀行的等候區(叫號區)從早到晚三天,看那些櫃臺在做的是不是你要的生活?他們的工作內容就是以後你的工作內容,這是你要的嗎?」

「但是,」她又強調一遍,「它是個可以照顧家的工作,很穩定。」--「但進入後也沒什麼其他選擇了。」

跟其他行業比,她認為核心競爭力在:「我們不會倒。」薪資也算透明、可預期,福利該有的也都有,政府給的幾乎都拿得到,畢竟是公股。主管發獎金時也沒有私人企業那麼大的裁量權。還有,「下班時間很早。」看到我驚訝神情,「欸很多都到8、9點才能走欸!」不過她也說,私人銀行行員有業績獎金,比較有動機、挑戰性,公股幾乎沒有。但下班晚,周末可能還要推信用卡什麼的。

「我想賺錢,但不想離開朝九晚五的生活。」她的意思是平日想早下班,享有陪家人等自己的時間。縱然如此,對賺錢仍不手軟,周末還想兼差,覺得叫賣工作很適合自己。「但老公覺得正職的薪水就夠了,應該好好休息。」

身為女性的優勢很傳統,不用做太粗勞的工作,比如幫出納換錢搬銅板,「那很重欸!」外務性工作、年假去ATM領錢這種容易被搶劫的工作也不會找女生。但劣勢是,「女生經過生產,考績就會受到影響」……?!規章當然不會寫白,但去生小孩幾乎都被打乙。男生請育嬰也會,所以男生幾乎不請。而考績對升遷有影響。

對還沒30的女生,她呼籲:還沒工作、或者正在待業中的人,你們充滿了很多機會。但一定要認真的去做比較,「不要擔心,一定會找到很棒的工作。但一定要三思,因為進去可能就一輩子了。對已經找到工作的人,你也可以多多去面試,才知道自己的價值,畢竟你還那麼年輕。」

最後問到生小孩,準備當準媽媽的她對其他女生的建議呢?「如果另一半願意照顧,自己也沒有分身乏術,就可以生,不然也只是害了他(小孩)吧。」

對她來說這份工作似乎透露一點無奈。但我卻喜歡她的詮釋:在沒得選擇裡創造選擇--不,並不是沒得選擇,而是她更在乎心中價值的排序。比起工作有趣與否,她毋寧在意更重要的東西:家人、時間。可也不甘於此,才念MBA、積極在體制裡找捕捉機會。此外,就是「用平常心度過每一天。」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配槍茱麗葉】平面設計:璐比的故事


百妅記。←點我支持

【配槍茱麗葉】平面設計:璐比的故事



因為大學是念應用外語,等研究所放榜的時候,大約做了3~4個月的兒童美語老師。不負責帶班,算是助教,一個月26K。研究所畢業開始做平面設計,到現在快3年。「我深深不喜歡應用外語」璐比說,會唸也只是因為眾多科目裡,英文算是比較好一點。大三時開始煩惱畢業要幹嘛,求職網站上說當翻譯,「筆譯的話,可是我國文也不好啊」,口譯光在臺下看就壓力超大。系上也有人想當空姐空少,感覺比較好賺。

她從國中開始就愛畫畫,讀到專業的平面設計雜誌,「原來能發展成一個行業。」有句話印象深刻:「設計就是幫人解決問題。」很久不再動筆的她,下課隨手在黑板上塗鴉,同學竟說:「你也太會畫了吧!」這個鼓勵才再點燃她轉領域的勇氣,於是跟媽媽討論,獨生女的她很幸運受到爸媽支持,拿錢讀升研補習班,從零開始學以拉、PS,手繪課也從頭學過。可能一個星期都在畫直線、畫橢圓,但很紮實,她也如魚得水,每個星期幾乎都被老師評為優秀作品,放在投影片中。這樣的成就感讓她一反往常,願意課後繼續練習、自己找書來讀。

「但考上研究所就幻滅了。」期待實作,但研究所大部分都在讀理論。下修大學部的課,驚覺技不如人,「幹我浪費了大學4年又來這邊。」雖然研究所不如期待,但臺灣業界還是需要這項學歷,「很多工作限定專業科系出身,如果不是就直接刷掉。」等於領了入門券。不過剛開始進公司「真的覺得自己是智障」,印刷的細節一竅不通,還上網Google,本來要印出大張結果超小,嚇到立刻打給上司道歉。幸虧同事人也很好,耐心教她從輸出到貼圖,「在職場上還是學到很多。」

雖然偶爾也在外接案,但主要還是在公司任職。為什麼不直接當個全職自由工作者?她說跟客戶的第一線溝通作業還是挺繁瑣。在公司裡頭,上司或同事就是對口,可以省去這部分的行政麻煩。她通常8點半上班,開始進行較緊急的待辦事項,偶爾現場輸出也要幫忙,「做好(繪圖)、印出、護貝」一氣呵成,交代業務的同事嗷嗷待哺,等著她一一完稿投食。

第一份工作在健身中心,剛好品牌需要一個虛擬角色,她就動用了許久沒有施展的手繪能力創造了超能女,再進電腦後製。沒有加薪,但覺得公司提供練習這份機會很好。可是更多時候,她覺得自己更像一個「會以拉的人」,比如企畫、業主會直接指示:「你這邊大一點、放旁邊一點……」一開始很氣餒,就像個操作滑鼠的排版美工。不過企畫是同事,嘗試溝通設計理念後可以理解(「他很怕我。」),但業主……

「還是要溝通啦。」畢竟設計就是統整各方來的訊息,想辦法做出最棒、最適洽的成品。她也默默堅守工作不帶回家的原則。上班時間8點半~下午5點半就已隨時待命,哪個部門有需要就會直叩,「很多會有插件:『來一個開關的標示』就要把公司主視覺融合進去做出來。」

工作裡最喜歡的部分,是主管讓她主導專案的主視覺,等於受到公司的信賴和授權,得到技術發揮的舞臺,享受對於作品的掌控。但最討厭的?「修改。」她斬釘截鐵。她解釋:要修改是一定的,沒關係,但可不可以給我明確的方向?「再時尚一點、怪怪的、不夠大方」設計師也不知道如何改起。她認為,合作的案主也該做功課,比如秀你認為「時尚」的素材,好將雙方的認知拉到同個平面,否則天馬行空,雙方雞同鴨講。不過,老闆可能日理萬機啊,花錢就是想請你自己找素材秀給他?「那就是要提案了。」--做出不同的幾份作品,讓案主來選,等於要再花幾倍時間和心力去準備,不過臺灣老闆不習慣為沒選上的作品付錢吧?「對啊,」她無奈,「所以就很難做。」

那工作上最辛苦的時候?她說:「沒靈感。」工時長這些都還好,但有可能整天腦袋都沒畫面,會非常慌張。幸好了解他們工作性質的上司能讓他們逛Google圖片上下求索。所以比起具體的能力,創意可能更重要,但創意沒辦法一蹴可幾,平時就要多看作品、累積資料庫,必備Pinterest,以免圖到用時方恨少。也需要耐心,「一直修改是一定的。」

要她給年輕人一點建議,她反問:我會先問,做這行,「你是想學哪一類型的?」入行前覺得大家鐵定都想學聶永真,做出自己的風格、品牌,可後來發現有些人「就想做美工。」她認為這就是臺灣設計業價格落差那麼大的原因。她在接到案子時,就會問清楚業主的品牌個性、想要呈現的重要元素。「我喜歡這樣討論、成形的過程;可有些人就會直接套用圖庫。」

「不要淪落成這種人,要堅守初衷,大不了不要接這個case,就去做自己喜歡的。」美工和設計差異就在於,客戶想要的作品,「有沒有經過你才變成作品,還是你只是個排版工具?」不過,有沒有可能是剛入行的新人沒得挑,想說聊勝於無,反正你給我低價我就套用版型,進而造成低技術、低報酬的循環?她說有可能,所以應該是入行前就先設定好自己要做哪個市場,如果想走高端、做出品牌,就不要一直接美工案。

在性別上,她沒有感到特別的優劣勢,業內女生和gay都算多。收入方面不算滿意,雖然有社會因素,但也有一部份要怪自己:應該勤勞起來做更豐富的作品集,而且為了陪爸媽、省房租,一直都待在桃園。如果能到臺北,機會一定更多。在這行業裡的成功,她坦言,「像聶永真那樣。他已經創造出自己的風格,一看到就會『欸,聶永真』。」關鍵應該仍在:有沒有push自己成為上進的人。至於與其他產業相較,她認為現在大家開始注重這個領域,學設計的人愈來愈多,普遍也更著重特色、美感和品牌形象。隨著生活品質提升,光是功用已經吸引不了現代人。「而且網路這麼發達,大家都在IG上想拍出厲害的照片,注重很多細節。」美感經濟的時代已然來到。

下一階段,還在待業的她說,先找到工作,但重心仍放在下班後的直銷兼差。畢竟「設計師工作的結局不是我要的,我不想工作一輩子,」想陪爸媽,想只接自己喜歡的設計。「而且現在的趨勢,每個人只有一項專業真的不夠。」

對年近30的女生說句話吧。「一定要創造自己的價值!

「我很不能接受就叫老公出去賺錢,然後叫老公買給我啊。我就不喜歡聽到這些!但不免有時候連我也會閃過這樣的想法。但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從小社會給我的,但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子啊。比如『女強人』這個詞就讓我問號,什麼說『幹嘛這麼獨立、太ㄍㄧㄥ了』我認識的女生真的很多不會開車給男友載,我前男友知道我會開車還很驚訝。」

「看到職場上很強的女性,我就會覺得:哇,酷!……其實男生要『負責』是好的,但不可以認定『女生不可以自己騎車開車、男生就是不能哭』……」

--「這種語言可不可以在我們這一代就禁止掉?!」只差沒有拍桌。

想起她的研究所畢展,就是以女性主義為主題,將女字鑲嵌在「他」之中。那些在海岸、森林的人像攝影,陰鬱、柔美,有不可逼視的鋒利。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我很期待30歲】美髮業設計師:黛佛老師的故事


百妅記。←點我支持

【我很期待30歲】美髮業設計師:黛佛老師的故事



會接觸美髮業,是因為她升高中的成績,要嘛讀公立後段,要嘛私立高中。但後者負擔太大,家裡只有媽媽扛著經濟,還有一個小七歲的弟弟。加上畢業前夕跟同學吵架,她想離開此時此地,得知有表哥在臺北做美髮,表哥建議當建教生,自己賺錢,減輕家裡負擔。她和媽媽討論後,決定一人北上,開始至今13年的美髮人生。

開始前知道美髮業工作內容嗎?當然不,都是頭洗下去才曉得。一路上離開的人超多。建教生時期,也就是她口中的學徒時期,都從設計師「老師」們的助理做起。今天你走進髮廊,幫你洗頭的弟弟妹妹,大部分也就是這個時期的助理。一天平均要洗七顆頭,洗到手指破皮,無法癒合。每月由公司扣除學費後發薪,一個月領12K~13K。不斷重複的機械性工作很容易倦怠,看著上高中的同學可以到處玩、相約去讀書,她也油生「為什麼我不行?」的心情,曾經因此荒廢事業,多次曠職。能撐下來,要感激很多貴人。

也怨過家裡的環境,怨爸爸不負責任、媽媽軟弱。到21歲,受提拔成副店長,參加主管課程,課堂間才漸漸看到家人的付出:「至少家裡有養我到國中,國小前爸爸也讓我出過國。」雖然後來被主管職壓得喘不過氣--要上班作自己的客人,下班回宿舍還要管學生,跟他們家長聯絡,一一收拾夜不歸營的屁孩和他們不時犯下的紕漏。當然這些外務,都是無給職的愛心奉獻。

「我覺得我還做不夠。」她說,「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有一次生病,全身不舒服,但當天只有3個設計師。好不容易撐到八點下班去掛急診,平常以朋友相稱的下屬打電話關心,她卻不想要下屬看到自己脆弱的樣子,掛保證「不用來看我。」隨即打給媽媽大哭。醫生說要隔離,隔天立馬搭計程車飆回老家。

她覺得入行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工作時間長、吃飯不正常,最近就鬧了胃病。從學徒師成後,還要不斷增進技術、持續上課。除了逛百貨公司、上網蒐集最新流行的髮型,也要知道最夯的電影電視劇,好培養跟顧客的話題。專業和常識都得雙管齊下,不能一問三不知。

即將升上設計師的「準師」和新科設計師辛苦的還有培養客人。剛開始技術生澀、知名度低,只有中低價位的顧客願意捧場。但「那句話怎麼說?戲棚站得久就是你的?」客人會長大,漸漸有了消費能力,設計師習得經驗與專業,慢慢也有指名度。除了散客,現在更多介紹客、媽媽客,負擔得起更高額的消費。這些都急不得,顧客也要時間慢慢培養。

最近脫離前東家,和同事合資出來開店的她說「覺得自己還很渺小。」以前連鎖店的課程是總公司安排好的,總是很制式,離開後「真的一山還有一山高。」連鎖店雖然保護好好,可也較傳統,很難突破與創新。例如活動總打低單價,就她看來,終非長遠之計。單飛後自己去看髮型秀、接觸日系髮型,眼界大開,「原來還能這樣弄!」

與過去被操個半死的主管生涯相較,現在的生活是她想要的:一個月紮紮實實休8天,不用拿自己的假上課、不用當褓姆管學生瑣事。11點上班到晚上8點,平均作7個客人。收入還算滿意。據我所知,是她協助償還了家中老房子的房貸,每個月給爸媽孝親費,也有餘裕出國、衝浪、學韓文。最近花錢到都有罪惡感了。

那身為女生,在這一行有特別的優劣勢嗎?她說性別不是最重要的,「實力比較重要。」她坦言:「我也不是長相甜美型的,只好用專業來說話。」外貌好的女生當然吃香,但也只是一開始。如果正妹設計師太習慣「被照顧」而「靠勢」,在事業上也容易較安逸、不進取。若只等著顧客主動來找她,而不做後續的客聯、客服,久了客人也會挑選。「總不會只因為設計師很正很帥,你就願意頂著一顆被朋友嘲笑很醜的頭吧?」

已是老師級別很久的她,工作上最喜歡的事是:作品受客人喜歡的成就感;跟客人的互動很自在舒服的時候。但畢竟是工作,不會表達太多自己的喜怒哀樂,只希望呈現給顧客的都是開心、專業的一面。

至於最討厭的事--「客人殺價。不相信我的專業,一直表現出:『我很懂。』用Google找到的東西來糾正你,或說之前的設計師多貴多好,結果報價後說『怎麼那麼貴!』」

最辛苦的則是剛入行,把技術從無到有訓練起來的時候,「很容易有挫折感。」尤其以前學長姐制很重,要幫他們辦雜務比如跑腿。這幾年學長姐制式微了,很可能是不論年紀長幼,技術都不太好。以前被使喚雖然不太爽,但表現上確實不如人,「可能我只會按摩,但你已經會燙頭髮。」除了洗頭本業,還要維護環境:洗毛巾、掃地、送茶水、跑腿買飯,當然被擺臭臉更少不了。但撐過前3年,升了設計師,就看每個人自己願意做到多盡心了。

對於想從事這行的年輕人,她熱切的說:「歡迎光臨!--年輕人就是要硬起來啊!」言下之意是,這麼辛苦還敢來,佩服,「還有莫忘初衷。」那你自己的初衷呢?「早就忘了。」她大笑。如果遇到15歲,準備一人來臺北開始長長執業生涯的自己,會說些什麼呢?「不要放棄,要撐下去。總會開花結果,到後來能過得很滋潤的。」

至於需要的特質有什麼呢?「熱忱。」她說,「畢竟是一個對人的行業。」那能力呢?必備的能力?她倒認為:「能力都是可以培養的。」問到她自認憑什麼勝過其他設計師?「親切,用心--我會留客資,強迫自己記住客人的名字和聊天內容。」但覆盤這一路是怎麼煉成的,她也說一開始只是誤打誤撞,畢竟很少人一開始的目標就很明確、就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像她也曾有過渾渾噩噩的時候。

那麼跟其他工作相比呢,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她不假思索:機器很難取代,技術性質很高。我說對,讓機器剪刀在我頭上揮來揮去,我也會千百個不放心。至於她下一步的規劃,「上語言課。我從以前就很想上大學,但是沒有機會。現在終於有時間了,想去讀英文。雖然這個月先上了韓文課。」出來(離開集團)兩個月,很多待完成事項已經打了勾,她說很開心。

最後,作為唯一對我說「好期待30歲」的女生,要她對其他年近30的女生說句話。

女生一定要獨立,經濟和精神上都要。但我還是很想結婚,這樣會不會很矛盾啊?可是如果到最後還是沒有伴侶,我也不會不開心。兩個人在一起如果比一個人還辛苦,那在一起幹嘛?我媽說:『可以同甘共苦啊!』我說:『我現在過那麼爽,幹嘛跟人共苦!--我又不是你!』」

她哈哈大笑,彷彿過去的辛苦都化成刀間的髮絲,輕輕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