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失控的進步》:比鬼片更驚悚
還是復活節島的例子最驚悚,有道是虛構寫不贏歷史,這根本就是更遠古、更絕望的《蒼蠅王》。
歐洲人第一次上岸,被島上受海風侵蝕的蠻荒風景嚇到了。更震驚的,如此貧瘠之地,竟然矗立一個大過一個的石像。
科學家收集火山口的花粉,發現一萬年前,復活節島是綠草如茵,綠樹如蓋之地。順著其它地域幾乎一致的文明步伐,他們撈捕水族,把最好的沃土讓給良田。
隨後人口不斷膨脹,小小的島在五、六百年間成長到一萬人。人數之多,瀕臨此地負載邊緣;人數之多,又必然分化出氏族、階級等統治結構。
氏族開始建造巨大石像自我崇拜,一代誇大過一代,需要更多人力、木材和繩索,於是砍伐樹木的速度大於成長。
西元1400年,已經找不到樹木花粉的痕跡了。
島上有個制高點塔拉瓦卡山,砍下最後一棵樹的人,應能夠清楚看見那是最後一棵樹,且清楚再也不會有另一棵。但他依舊砍下。
起初的一兩代人,還有過去累積的舊木材與獨木舟,但最後一艘好舟損壞的日子也來到。戰爭開打。島民吃完了狗、吃完了鳥,死去。
歐洲人18世紀登陸時,每座石像只剩一兩個人在守護。缺乏屋樑,住民棲居於洞穴,並輪班看管石造雞舍,島上除人肉外唯一的動物蛋白質。
50年後,庫克上校抵達,發現島民再次爆發戰爭,且第一次朝向祖先展開攻擊——摩艾石像翻覆,軀幹粉碎,一旁環繞人類枯骨。
作者說,很有可能是目睹了西方人的船堅炮利,有史以來第一次揭穿了石像崇拜的幻覺,「原本的強制性信仰遂被換置成同等不可抗拒的醒悟」(96)
70年後,經過的船隻已看不到任何還矗立的石像。現在人到復活節島看到的,是後來的人為修復。
這項破壞工程,對僅存的島民而言,也是笨重龐大的工作。
但破壞程度之徹底、意圖之深,也表達了其恨意之強烈。
說了這麼多,要表達的是這個——「那是對魯莽先祖們的憤怒,對亡者的極端反感」(97)
我們現在生活的這世界,也源於亡者的努力。但自然也常常恨起他們的愚昧、偷懶、沒有盡力、未竟全功。
很難不來無關痛癢的勸世一下:你現在對這世界做的一切,就不要讓子孫砸爛你的牌位,劈來當柴燒以度過冰河期。
好啦,飛機再不開我又要去買書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