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負評,有雷]




和蘇靖雅合罵了15分鐘
前半段非常之無聊
一直想到底過了多久阿
到後半段才有轉折

可是問題仍是
最重要的角色:敘事者「我」aka導演
好像不知道她自己在幹嘛
也沒發展出像樣的觀點
沒有局勢的簡介遑論點評
對兩位鏡頭前記錄著的人物也沒有比直觀感受更深的見解
就是跟拍
最後還騎虎難下
崩潰大哭不知該如何結尾
真的笑噴

蘇靖雅點出具體的
一般紀錄片的導演在訪談的時候
稍微可以界定狀況
幫當事人整理脈絡
或聰明的提問
讓當事人可以侃侃而談吧
但她也沒有
問:事件爆發後你的想法是?哈哈白痴哦
(疑似啦,反正片段很家常,不知道在發問三小,也沒預期會得到什麼回答似的)

說到預期
拍紀錄片本來就該把騎虎難下、沒有劇情片精彩轉折這種可能考量進去呀
結果也沒
拍到哪算到哪
純天然的看事情會怎樣發展
然後沒有想像中的轉變又崩潰大哭
到底

這個風格也滿有趣啦
導演毫不在乎暴露無知
旁白也讓我嘖八千次
為什麼要用高校文青女或大學文青女的腔調唸她的旁白稿?
比曾沛慈傻大姐貌還讓人出戲

最後通往的結論
Ok可以說是昇華
但也可以說是隨便
「不能繼續看著你們努力的背影了
現在我也該自己變成努力的人!
嗯,就這樣決定了!」
很像動漫社員突如其來的決心
或是社會化程度很低的成人

蘇靖雅說看金馬致詞就覺得她很怪
我自己衍生:
是不是好像搞不清楚狀況
但想說反正有機會就吶喊一些激進的口號好了?

但你們還是可以自己去劇院看啦
說不定很合你們的胃口
但我就不甚喜XD



(以下是和不同意見的朋友討論的小回應)

但我質疑的正是這部片能帶來什麼樣的思考,如果它並不能給予更新穎的觀點,而結局又如此廉價?

如果思考這麼輕易,那我的不推薦與質疑也自然會是廣大的思考的一部分。

我反對兜售情懷,或者用你所謂的「不一樣的發聲」就去綁架評論,好像因為導演的努力、又拍攝對象是台灣,就一定要作出正評,這才是對運動與參與者的不尊重,他們要的豈是唱和?

這不就像蔡博藝的失落嗎:以為民主和投票是何等神聖的事,在外遙望著臺灣人烘烘鬧鬧,都「給跪了」,可揭衣涉水才發現:她太天真了。用想像當憑藉,以情懷作依據,對臺灣人、臺灣民主給出太多正評。這個幻滅是本片(少數)重要的成果不是嗎。

一個作品本來就應該容納喜歡或不喜歡的聲音,何況導演aka敘事者確實就停在原地,又確實不知所措。

對,我不能接受她在原地崩哭。紀錄片開拍時她早就該預料到這樣的結局,也早就應該發展出能包裹這樣結局的框架和詮釋,而不是討拍,再赫然生發一個向上結尾,既突兀又貧弱,像小孩鐵了心要堅持無知到最後一刻。

事實上,主題我很喜歡,否則就不會去看了。我也是當時街頭上的一分子,雖然非常外圍。但不能因為這份運動或對台灣的愛或導演努力等等很神聖,就忽視它呈現手法的粗糙(剪接很不錯啦,蘇靖雅說)

就像學姐說過,臺灣有些政治受難小說,根本難看得要死,但因為受難彷彿自帶神聖性,所以文學評論者也不敢點評。(不要叫我舉例>"<)

但不應該是這樣。

無論是電影或文學都有技術,也都有取悅的對象。它試圖喚起社會運動的神聖共感,找到了對象,可惜我並不被她的手法說服,也可以說我就不是她所召喚的一份子吧。

「不該用兩小時觀影就否定好幾年的努力」這我也不能認同。要談努力誰不努力,差別在最後端出爛作品或好作品。有本事就用作品說話。

而且她自己也承認很多場社運沒去......訪談也不知所云,問不出東西。這種努力標準好像看不太起導演。

至於得獎,嗯,我也覺得足堪玩味。希望評審不是一樣被議題和情懷綁架了。畢竟我看入圍片花,好多都滿精彩(的樣子)。

如果它這樣也得獎,假設評審公允,那就是其它片真的太爛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