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知是第幾次說明。這次是對曾在四川工作、開中文潛水社的沖繩人老闆:對、第一次、一個人、來沖繩。補上一句:對沖繩的歷史有興趣。照後鏡裡他看來有點動情:真的?感謝你對我們的歷史有興趣。
在bar裡熱情跟我攀談、請我吃眼前一盅多力多滋和爆米花的兩個沖繩OL問我:知道這是gay bar嗎?跟我說很喜歡陽岱鋼,於是我也只好分享了原住民前男友。我不好意思的開口:有個有點嚴肅的問題--沖繩人覺得自己是日本人嗎?本來歡快的她竟也沉吟:嗯......It's complicated.
‧
臺灣和日本的心理距離一直很接近,但最近才被刷新好幾波認識,原來對日本這麼不熟......
比如看日本首相或靖國神社,對其他國家撻伐的狡辯,只真心覺得:你們根本沒有要認錯嘛。有些說法真的爛到,拜託讓我學日文臭罵你們一頓。
社會不是實驗室,其實很難知道一群人對一件事可以做得多好、多有誠意。但對戰爭責任,人類卻很幸運有個對照組:看看人家德國,再對比日本說自己這叫「自虐史觀」,我都滿頭問號?
離開沖繩的中午,我在縣立美術館看到一幅畫,畫面和周遭表現沖繩戰的黑白色調大相徑庭,是沖繩潔白的沙灘、湛藍的海水和熾熱的豔陽。豔陽下有一把斜插的陽傘,陽傘底下是一顆眼窩空洞的骷髏,長著牛角。畫名叫:now...
非常喜歡。
這就是我對沖繩的想法。很難毫無觸動的在海灘打卡、曬曬美照就回家,如果知道這豔陽的曝曬下發生過這麼多事......
‧
搬到新都心當天,逛了「球陽堂書房」,《球陽》是琉球王國官修編年史之一。店在百貨公司二樓一角,和童裝、生活用品等並置,對沖繩的認識太少,少到不會意識到店名深意。
店內好幾個角落是沖繩主題:本土歷史、沖繩文學、基地問題、國家問題、憲法問題......幾乎每個主題都有大量的書籍談論。我敬佩這種對自己身世的好奇。
比如看到《台湾疎開》,「疎開」指的是逃難、疏散,「台湾疎開」是指二戰時沖繩人疏散到臺灣。前幾頁講起琉臺兩地的關聯,從牡丹社事件話說從頭,讓我誤以為是牡丹社事件專論,幸好受在北海道讀博的學長提醒。
不過牡丹社事件倒可一提。
對臺灣教科書而言,牡丹社是小事;但對沖繩可不:日本在該事件後,觸發了所謂琉球處分,正式將琉球群島併入日本國體制下。雖然在此之前,九州的薩摩藩早就已經偷偷迫使琉球王國成為其附庸,但為防中國多心,准許琉球「兩屬」:同時效忠薩摩,並朝貢中國。
記得在課堂上我曾引申:牡丹社事件是明治維新後,日本一次成功的試探/出擊,1.確認清國無力(或無意)維持琉球的朝貢關係,2.得知清國對臺治理的消極。因而分別對兩地出了手。
事件發生在19世紀末,已經預示日本的野心、和下個世紀日本帝國在東亞的崛起。這層意義上,臺灣和琉球始終就是命運共同體。
.
回臺前一天,參加一人南沖繩單車行。教練兼嚮導女士帶我到景點之一,旧海軍司令壕。第一感覺是親切,因為我曾待過遍布地下坑道和堡壘的島嶼一年;再來是戰慄,久久難歇的震驚。
被戰地化、前線化,恐怕是東亞島嶼的宿命。
下山後,到漫湖邊的斜張橋我還魂不守舍,直到續行到蝶蝶花園(ちょうちょガーデン)騷擾大白斑蝶才比較好。
我覺得戰爭是語言的邊界。它核心包藏之殘忍、之不可思議,根本無法窮盡;活下來的人,或者我們這些遲到的人,即使用洪荒之力調度已知的詞彙去表達,都像隔靴搔癢。所以戰爭才會成為作家、導演、藝術家,永恆的再現主題吧。
戰慄也來自眾所周知的假如:
假如美國在太平洋戰事中選擇登陸的,是臺灣?
美軍登陸沖繩的代號叫冰山計畫(Operation Iceberg),後來被證明棄置的,還有堤道計畫(Operation Causeway)--正是登陸作戰臺灣島的計畫。
那麼,臺灣和什麼擦肩而過了呢?那堆積成山,不忍卒睹的死:日軍強迫沖繩軍民「集團自決」,否則就要被鬼畜米軍燒殺姦淫;派遣沖繩年輕人組成「義烈空挺隊」俯衝美國軍艦;十幾萬人--四分之一--的沖繩人被動員而後戰歿......
其恨,差一毫釐,就將由臺灣概括承受。
臺灣史能讓我悲憤到氣哭的,約莫是戰後的國家暴力:二二八、白色恐怖,國民黨無差別的屠殺。
但沖繩,不只氣到齒冷,還有嘆息。戰後,日本自衛隊、美軍基地分別進駐,直到現在,還有大批土地屬於這兩個政府的軍事單位。要說全島要塞化,沖繩大概不遠矣。
那霸市區在二戰中整個被夷平。美軍先空襲到寸草不生,才從沖繩島中部登陸,迅速壓制北部後,花了兩個月的地面戰才把那霸以南掃蕩乾淨。在喜屋武岬、摩文仁之丘,都有美軍試著攻堅、日軍自知難守,逼人跳崖、或切腹自決的故事。
看谷歌地圖時,就發現南部很多以「平和」為名的設施:平和之塔、平和創造之森公園、平和祈念公園......
果然就是戰事最血腥,殘忍的地方。
據說南部沖繩人,至今仍然恨著--竟然不是美軍,而是--欺騙、強迫沖繩人送死;頑強到最後一刻,卻並非為了沖繩,而是護衛著大日本帝國國體的日本軍/大和人。
安倍晉三在2015年踏上沖繩,舉辦沖繩戰70年追悼會時,沖繩人憤怒的要他「滾回去」,「不要再讓軍靴踏上我們的土地」。
經歷過戰爭的人,很難比沖繩人深刻的痛省戰爭吧。畢竟戰爭不是他們發動的,卻由沖繩人以身肩負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因戰爭而死是什麼概念呢?就是路上矗著敗落的,空洞洞的房屋。活下來的鄰人說,一家都被滅門了。
今天繁榮如國際通,全是戰後重建,被稱為「奇蹟的一英里」。
但凌駕於憲法的美日安保條約陰翳之下,美軍基地與自衛隊的持續存在,持續大規模的存在,對沖繩而言,不僅是「戰爭的影子拖得好長」;更是,戰爭從來沒有結束。
(‧暴風雨のような米軍の砲火が夜空を照らす 如暴風雨的美軍砲火照亮夜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