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1. 南北韓將儘快促成高級別會談等各領域的對話和談判,想方設法落實首腦會談達成的共識;
2. 南北韓將在開城地區設立雙方官員常駐的南北韓共同聯絡事務所,以期加緊官方協商並確保民間交流合作順利進行;
3. 舉行南北韓紅十字會會談協商離散親人團聚等問題,2018年8月15日將舉行離散親人團聚活動;
4. 停止一切相互敵對的行為,保證互不侵犯;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軍事分界線一帶一切敵對行為,將南北韓非軍事區轉成和平地帶。
5. 在2018年年內宣布結束戰爭狀態,推進停和機制轉換,為建立牢固的永久性和平機制,努力促成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
6. 南韓總統文在寅於2018年秋天訪問平壤。
此為今年(2018)剛落幕的兩韓領導人在北緯38度停戰線「板門店」所簽署的「板門店宣言」。簽署人分別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與大韓民國(南韓)總統文在寅。
「兩個韓國」的問題從二戰結束、冷戰開始,一直存續至今。甫落幕的兩韓峰會為兩韓分裂以來第三次雙方首腦的會面。朝鮮半島一直是學者們預測的「戰爭熱點」,認為北韓是地方局勢的不定時炸彈。美國更是逐步提升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包含禁止北韓企業在美營運、凍結與北韓合作的外國銀行在美資產。有人便認為此舉逼使金正恩坐上談判桌--無論與文在寅手牽手跨過邊界、允諾將解除朝鮮半島的核武器,都是為了取得籌碼能與美國總統川普談判。這些動作也被視為北韓「脫中親美」路線的籌謀。兩韓的舉措勢必持續牽動周邊各國的外交神經。
臺灣作為二戰後另一處「國家分裂」的地點,國內也湧現不同的意見。有一派人士主張「兩個韓國」既已握手言和,那麼接下來應該輪到「兩個中國」放下歷史仇恨、共商未來的對話。有另一派人士則強烈抗議,認為「兩個中國」問題與臺灣毫無關係,臺灣是戰後遭中華民國政府殖民的土地,臺灣島上的住民應盡早正名制憲、宣布獨立,斬斷臺灣與「中(華民)國」的關聯,將中華民國政府驅逐回中國本土。
不幸的是,就算臺澎住民真的獨立成功,中華民國政府被驅逐,也無法返回早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中國大陸,而只能實質統治唯二有效掌握的「中國」國土--金門與馬祖了。在臺澎獨立論者的想像中,所謂的「國家正常化」指的是:西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邊是臺澎共和國,中間則是孤懸海峽的中華民國--在金馬。
( )臺澎獨立論者聲稱的「臺澎主權未定論」如下:「日本結束統治後,並未表明臺澎主權歸屬何方」,進而推導至「遭中華民國政府侵占」的結論。請問,其法理依據最可能為何?
(A)1895年,馬關條約,「向日本永久割讓臺灣島、澎湖群島與臺澎附屬各島嶼。」
(B)1901年,辛丑條約,「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
(C)1920年,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予日本而非中國。日本亦獲得了赤道以北太平洋的所有德國領土」
(D)1945年,終戰詔書,「曩所以宣戰米英二國,亦實出於庶幾帝國自存與東亞安定;如排他國主權、侵領土者,固非朕志。」
(E)1951年,舊金山和約,「日本政府放棄對臺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
( )圖為臉書粉專「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的網友留言與小編回覆。有空再慢慢閱讀即可,不影響作答。
按此粉專的說法,「金門、馬祖」從來不和「臺灣、澎湖」是「同一個國家」,臺澎金馬的現況僅僅是「中華民國侵占臺澎」所遺留下來的問題而已。臺澎獨立後,金門與馬祖的土地理所當然歸屬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若要讓金馬領土屬於臺澎新國家,需要由金馬人行使自決權(公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獨立出來,再併入臺澎新國家。
上一次臺灣面對如此大規模的「國界變動」,有兩百萬人流離失所,隨著政府跨越「國境」,其中許多人再也沒有回到家鄉。少數有機會回去的,面對的也多半是早已逝世的雙親、滄海桑田的故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悲劇。
臺澎是否應該排除金馬而獨立,是可以辯論的政治決定;但「一刀切」式的國界變動所造成的骨肉分離,卻是斑斑可考,殷鑑不遠。
請問:上述的「國界變動」,最可能為何起事件?
(A)1895年,臺灣民主國潰敗,乙未割臺
(B)19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美國反攻
(C)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人遣返歸國
(D)1949年,共產黨勝出,兩岸分治成型
(E)1996年,臺海危機,中共以飛彈嚇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