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蘇真的很會,若說文青其實是對文青的擬仿,那麼他更是一再率領文青coser潮流:對文青擬仿物的文青式擬仿。
特點:棄業,這世界好大,我想出去看看。我們心中都有個「什麼」,它不在遠方,在腳下。我不知道那個「什麼」在「哪裡」,但我堅信只要邁開步伐,聆聽內心的聲音,它就會愈來愈清晰。
是不是馬祖人問號,但又深感似是而非而有手滑購買的衝動。理解這世界太困難了,讓我們流浪到遠方,終極答案自然會浮現。所有斂財神秘學都在搞這一套:走向內心召喚,外在以反智為尚。
「如果從未出發,將找不到最重要的寶藏;但若從未停歇,即便得到寶藏也無法開啟。」玄之又玄,但又微言大義。每個人都像教徒,奮力解讀教主的啟示,重點不通往統一的結論,而是內心的安置。每個空洞都被滿足了,唯有念茲在茲的真理(道理)被犧牲了。
反正這世間本無真理,只在個人內心。開闊,方便,填塞任何狗屁倒灶的詮釋都自圓其說。
那麼自然不必上下求索,日新又新。孜孜矻矻?不過是汲汲營營。然而不假外求,又為何要飛行千里?反正說出來打卡出來(啊,或許再扯上愛自己、愛臺灣當墊背),浪漫才是王道。渺小的自己如何受社會結構型塑、進而輾壓,都可以存而不論。一招擋百招,也算是個佛系生存。
這套說真的,甚至有點過時了,不知彼得蘇的冷飯熱炒能不能再創事業高峰。
如果能,那讀者也太悲哀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