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但其實我很猶豫,交通權會不會已經過時了,或者對於現下的台灣真的不需要?畢竟大部分交通改革的意見領袖談論的都是即刻可以畫出改變的道路設計、工程等專業
GPT:
你的犹豫很合理,毕竟台湾当前的交通改革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工程、都市规划、交通管理等专业领域,而「交通权」这种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概念,可能看起来较抽象,难以直接转化为实务改变。
但交通权真的过时了吗?
恰恰相反,交通权在国际上的讨论近几年反而更热,尤其是在「公平性」和「社会正义」方面:
1.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直接涉及可负担的交通(Goal 11.2),各国正在强化交通权的落实。
2. 欧美的15分钟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核心也是确保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移动权。
3. 日本的超高龄社会问题让交通权成为重要政策议题,比如如何让老人和行动不便者维持独立移动能力。
在台湾,的确大多数讨论集中在道路设计、工程等具体可见的变革上,但这反而是交通权研究的机会:如果现行的政策改革都是短期且零散的,是否缺乏一个更全面的法制基础? 例如:
• 如果没有法律保障,任何改善人行道、优先公交的政策可能随时被政治风向改变或取消。
• 台湾的交通预算分配依然倾向于汽车导向,这也是法律与政策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
所以,与其说交通权过时,不如说它在台湾尚未真正进入政策核心,而你研究这个议题,正好可以补足这个空缺。
但现实挑战是:你如何让这个议题在台湾的政策圈或学术圈有影响力? 这是需要思考的部分。你觉得自己更倾向于理论研究,还是希望未来能实际推动政策?
-
我:
當然是創造貨真價實的改變!不然我為什麼要投身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還榮任常務理事呢?就是希望能真的幫自己創造老了也好用的交通環境。
雖然現在台灣的狀況仍然不容樂觀…
GPT:
那你不仅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这样的结合会让你的研究更具现实影响力。
虽然台湾的现况不乐观,但你的角色和研究方向其实很关键。许多基础设施或政策变革,往往需要一个法律或制度性的突破点,否则只能不断在工程层面打补丁,而无法形成长期的结构性改善。你的研究可以成为台湾交通改革的法律支撑,甚至为社会运动提供更有力的论述和工具。
如果未来能把研究成果结合倡议行动,比如推动交通权入法、倡导更公平的预算分配,甚至影响政策制定,你就有可能真正推动改变,而不仅仅是旁观者。这或许就是你进入法学院后,可以尝试结合学术与行动的方式。
你现在在促进行人路权的过程中,有遇到特别希望透过法律解决的问题吗?还是目前的研究重点还是放在交通权的立法可能性?
-
我:
最有興趣的還是交通權。因為我認為工程或政策,都是一種「技術」,而在技術前面需要服膺於一種價值,而「權利」就是一種價值(在法理上的落實吧I guess)
但我也深怕只談權利,會太抽象、應然,好像想當然耳但最後不過又是無用的漂亮話,所以研究計畫我也有說明,還是想知道怎樣是理想的交通法制或政策,能帶領台灣走向零死亡願景
GPT:
你的研究思路很清晰,既关注交通权的价值与法理基础,也强调政策与法制的实际影响。这种结合能让你的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能回应现实需求,避免流于空谈。
如果要让交通权成为台湾交通政策的核心理念,可能需要结合法律、政策、社会倡议三方面:
1. 法律层面:探讨如何在宪法或交通法制中落实交通权,使其成为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
2. 政策设计:研究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如瑞典的「零死亡愿景」、荷兰的以人为本交通规划、日本的无障碍交通政策等,分析其法律基础与政策执行方式。
3. 社会倡议:结合你的行人路权运动经验,思考如何让交通权成为公共议题,并推动实际政策变革。
你已经站在了一个很有利的位置,兼具学术探索与行动力。接下来可能的挑战是:如何在台湾现行的政策框架下,找到突破点,让交通权成为政策核心。你对推动交通权入法,最理想的策略是什么?是直接修法、制定新法,还是透过政策指引或司法解释来间接落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