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台大科法所三關:筆試、書審、口試


從台大法學院(霖澤館)5F看向社科圖書館



    1. 筆試

筆試科目只有兩個,跟其他動輒八百考科的研究所比,很好準備:英文(A)和案例分析與論證能力。

本來下定決心要從5月左右一直準備到隔年(也就是今年)考試的2月8日。

但偷懶天后如我當然是一曝十寒,早早就列印了考古題,但寫得很緩慢,是到大約剩兩週時間才寫完。而且只有(A)卷並且蝦皮有賣答案的年次寫完了,(B)卷甚至沒寫完。

接著又是跟考大學類似的慢工出細活時間:查出整份考卷不會的字,反覆看反覆暗記。有些太荒謬太冷僻的就算了,記不起來。

其間當然也有過搖擺,有些人說台大英文沒有邊界,準備起來效益很差,不如拿去準備專業考科。但科法所就沒有什麼專業考科,也聽過用英文拉分讓自己擠進口試的。

反正只有兩科,所以最後兩週是都有複習考古題,而這也是我唯一的準備。

直到進試場前我都還在看那些歷年裡出現了不只一次的單字,結果真的有好幾題出現了,不管出現在題幹或者選項,讀得懂壓力就小很多,不至於像被跳亂碼。

今年(114)的英文(A)比較簡單,一度懷疑沒有鑑別度。所以無論難或簡單都沒差,簡單雖然「有可能」大家都考不錯(事實上還是有考不好的),但你心情也會輕鬆很多。難的話就會把你的努力篩選出來,雖然心情會比較沉重,因為寫得很痛苦。

至於案例分析的準備真的有我獨門撇步:我直接把整份卷子掃進AI裡,AI的答案都非常厲害,會下標、會列點、會左右互搏(正反論點相辯),你還可以選擇你要的立場或指定跟你接近的論述思路。

這科更是毫無範圍,但既然是分析與論證,就是要踩好你選的立場,給予「能說服人」的論點或方法。重點不是正確與否,是說服力的高低。這點AI的層層遞進真的很厲害。

不只寫法可以師法AI,有一些雖然難以把握,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例如(可惡我現在有點忘了)公益與私利?成本原則(誰讓步的成本較低)、比例原則?我才恍然大悟喔~的確事情可以這樣想,不至於看到案例直接一團醬糊呆住。

雖然現場也是呆了一大下。

另個小技巧,有點危險但我自己很喜歡,就是先在題卷上速記論點,再移駕到答卷上連綴成文,這樣至少卷面會相對整潔漂亮。

話雖如此,我幾乎也是在題卷上速寫完了整份題目,以致於監考老師宣布只剩三分鐘的時候,我剛好謄完最後一題,準備從頭檢查有沒有錯字漏字了。有點嚇尿,所以說有危險。

想慢和字慢的人就不推薦用這招。

抱怨一點,校方不准考生戴智慧錶,我只好摘掉,但是東張西望,試場都看不到一個鐘,這實在有點誇張吧?


    2. 書審

很多人再三警告書審很難,但我約莫11月吧就寫完了,所以筆試結束後到面試前的空檔,我還跑去九州十日遊,實在好整以暇,毫無壓力。

因為我本來就是帶著問題意識來報考的。還是那句:如果你沒有想研究的東西,你來考研究所幹嘛?有些人是來拿學分報司律的,可是我還是會納悶那去學分班就好了呀...?

而且我寫過學位論文了,學位論文還拿了獎,所以研究計畫對我不難,甚至是躍躍欲試磨刀霍霍的主菜。我就是為了把這道菜拿給教授鼻芳才來的嘛,當真是為了一碟醋包了一盤餃子。

我就把這兩年讀過(或囤積著)的交通權的書都羅列上去,把自己所知的日本交通權發展脈絡擺出來,然後台灣現在遇到的困境有什麼寫上去,問出來,就變成我看來相當不錯的研究計劃了。

研究本來就組裝你現有的知識,去拋出一個你好奇的問題。

當然肯定是很粗糙的,畢竟你我也沒讀過法學院。不過本來就只是計劃而已,不必完美才能前進了啦,有個方向才是重要的。

不過跟所有書寫作品一樣,寫好後要擺一擺,隔一段時間來看,bug就會自己跑出來。

很多人提醒過了,這邊也可再提醒一次:從校方公布口試名單到所方截止收書審資料,只有4個整天加1個白天的時間,如果你到時才開始動筆一定來不及,就算來得及也是急就章。

所以早點動筆吧。


    3. 口試

我到前一天吧,才決定要把學歷從預計一分半的自我介紹裡拿掉。因為大概會來考的人學歷應該都不錯,而且大概會當基本資料來介紹,那就不特別了。

所以我是把京大交換的經歷直接跟研究動機縫在一起:我就是在京大圖書館發現《交通權》的。所以也不用強調自己考過N1或日本語能力如何,因為你沒考過N1怎麼可能讓你去京都大學?

時間緊迫,敘事就該這樣挾帶私貨,掄槍夾棍。任何錯誤的航行都會像黑洞邊緣的試探,再回頭已百年身!

此外呢,學歷簡介還會排擠掉我陳述豐功偉業和研究計畫的時間。時間在當下絕對是稀缺資源,絕對要分秒必爭,精準引誘老師落入你的天坑、你的蛛網裡!

而且我不想花時間回應「為什麼要讀二碩」之類的旁枝末節。

想想你整個人這一生的利基是什麼。我的特別,和我渴望跟老師你來我往的,都是我的研究主題。

純粹的個人經驗(沒有連結到研究計畫的那種)當然無可厚非,它也是報考動機。但我設想如果我坐在對面,是來挑選人才的教授,首先還是想知道想研究什麼、以及對目前想研究的東西了解了多少。

話雖如此,我自己也沒有實際讀法律的經驗,是否可能和期待有落差而產生扞格,這個老師也有提問,但我只能說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了(亂講什麼)

趁面試前幾天把擬答都想一想,像我差點忘記準備老師可能提問的「交通權到底是什麼」幸好有想了一下,面試當天老師也真的有問。

其他可以參考面試過程那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