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en是蜘蛛人第一個女友(她死後Peter才跟Mary Jane在一起)
知道加菲爾德版蜘蛛人有Emma Stone的Gwen時我就不太敢看,因為關之死是蜘蛛人經典劇情,是美漫重要的轉折,震撼當時所有漫畫讀者,不可能改。
那個轉折是:超級英雄也是人,也會失去他們最重要的事物。此後美漫轉向更黑暗、成熟的風格。
因此關之死也被視為美漫「白銀時代」結束的象徵。
為了讓人物(蜘蛛人)取得這樣的成長曲線,關必須死。在這個意義上,關只是工具人……
當時不敢看知道會哭死,現在看了真的哭死,Emma Stone墜落的眼神太絕望了。
國外網友說,她的墜落沒有尖叫,也不發一語,她就這樣安靜的接受了她的死。
「這一幕太殘忍了。」
「蜘蛛人救了整個世界,救不了他自己的世界。」
而且男女主角那時戲外也在談戀愛,Andrew版的蜘蛛人到鐘塔底部抱起Gwen的很多細節,那種小心翼翼、自責、不敢置信的輕喚,都演得好細膩,跨文化的讓人悲從中來。
-
關之死的工具性,原來在國外早已被女性主義者批評過了,甚至寫了一篇文章「冰箱裡的女人」。
1994年,美漫綠燈俠(台灣應該譯作綠光戰警?)回家發現女友已被殺害,並分屍被塞進冰箱裡。
為了讓男性主角痛苦而成長、轉折,因此他的親密伴侶,往往是女性,被保護、被拯救、或等待被拯救的女性,必須死。
有人用這個概念來批評大導諾蘭。這個批評非常犀利,因為我也隱約察覺到諾蘭的主角永遠是男人,而且這個主角身邊的女人常常得死,用以完成主角的「英雄之路」。
我此刻無法一一窮舉,但在飛機上剛複習的《頂尖對決》(2006)、近日剛看完的《奧本海默》(2023)都有這樣的劇情設計。
也許有人會說因為諾蘭就是男性導演,他比較能創作男性主角的敘事。好吧,但女性為主的電影已經相對少數,女性英雌角色又更少。
即使是女性英雌,會有一個需要她頻頻守候、拯救的男性伴侶角色嗎?很難想像。可能就讓她直接單身,或者得找另一個能與之並駕齊驅的男性英雄來相配才行了吧?
社會期待英雄要救美,所以塞給他一個美讓他救;英雄要長大,所以要讓他懷中的女人重擊地面(事實上關之死在電影裡,撞擊聲清脆,輕盈得讓人心痛),或碎屍萬段。
關之死令人震撼、令人絕望,也令人困惑……她必須死,才能成為蜘蛛人成長的轉折,永恆的遺憾。
無論是角色向上(成長)或劇情與世界觀加深(悲劇的遺憾),關既是傷害的原發地點,重擊著從漫畫到電影的觀眾的心;卻也是那個冰箱裡的女人,為以男性為主角的作品宇宙,墜向地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