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新的詞:綺麗事。
就是好聽話的意思,只講好聽話雜誌可是賣不出去的。
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開始陸續發動對外戰爭,第一個練手的就是古來的大型他者清國。
當年的少年雜誌充滿貶低、詆毀清國的故事,把辮子講成豬尾巴,把清國人比喻成豬。
這種貶低是為了煽動敵愾心,讓這群「小國民」能理解戰爭,成為戰爭。
辛亥革命之後,日中關係進入新局,雖然大部分還是嘲笑和侮蔑,但也有輿論提議要「日中親善」。
有小國民投書嚴肅反省對辮髮中國人的嘲笑,「如果不去排斥他人,那麼他人排斥我們的想法也會消失。」他認為中國社會的排日情緒根源在此。
但負面描寫中國實在太能取悅閱眾了,所以作者說:只有綺麗事,雜誌是賣不出去的。
哈哈我除了之前鍛造的「褒美放題」,現在還有「綺麗事」可茲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打扁一些只知老嘴抹蜜的小東西,好不快樂。
這本是我在福岡等森女士幫我按摩(純)時去逛書店買的,叫『近代日本の対中国感情』,不講已經研究爛了的知識分子記述,反而選擇少年刊物,尤其著重插畫等視覺資料。
雖然論點都差不多,但還是滿好看,可能貶低中國就是很爽吧?但也能管窺一些台灣自己的中國性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