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她將往何處去?


前兩週又和我班導針鋒相對。

以前我們就常在聯絡簿上唇槍舌戰,還要家母跳出來當和事佬,那一頁就特別精彩,有母子師生三人筆跡。

「兒子,說話不需要這麼刻薄。」家母留字。

有些我重讀也覺得自己好刻薄。

比如國三有一陣子可能為了飾演「假裝放棄你們了」的戲碼,跟全班大搞冷戰,原本熱鬧滾滾的早自習突然蕭條下來,她在講桌前批完聯絡簿就走人。

約莫又受哪些字句刺激,我於是在只剩寥寥數語的聯絡簿上回應:「是啊總比又無故大結屎面來得強。」逕行嘲諷,結果只得到千篇一律、無有悲喜的紅勾勾一柄。

是這樣。老師看了我所轉貼、社會學碩士的心路歷程,問我國內人社碩士要唸幾年。

有感而發,聊起我讀完國高中覺得好累好累只想開啟休眠模式,考上大學就徹底放爛的小故事。

老師:台灣學生都覺得讀完國高中就有資格休息了。

?_?

老師說,國高中的訓練就是任務完成,讀書考試、完成老師的要求,就是習得自律,社會化的過程,將來進公司不也是要這樣聽上司的話嗎。

我的反駁就不複述。只是很詫異我們的差距,比13歲的我認知的更巨大。

我們真的才相差十歲嗎?

另一點是關於Rita。老師曾說過她覺得很遺憾,國三時沒能再多施一點力把Rita推往高中。她後來北上唸了高職,建教合作,洗了三年頭,18歲升設計師開始全職工作。

我說Rita現在很可能是我們同學裡最會賺錢的!至少比我會啦。且就算她當時去了高職,將來未必就讀國立大學,若讀私立即難逃一出社會百萬學貸,低薪白領的命運。

老師:你看,你又在談錢。

「讀大學重點是眼界,是人脈。她可以看到更多事物、擁有更多選擇。」

我懷疑。升學豈是創造選擇?過了一個門檻,也只剩路徑依賴,哪一門學科不是愈走愈狹窄?大學畢業生不願、不能「回頭」負擔技術勞動者亦比比皆是。

Rita已經在她所面臨的情境裡,作出了最好的選擇。

何況,Rita倘若不是選擇這條路,如今誰來還他家房貸?(已被她清償)莫非是老師您?

這句當然沒說。

「又在談錢」倒顯我庸俗,我當然忿忿。

只是、這最顯而易見的階級分析,難道不是常識?不是一個資深導師的基本功夫?老師當真以為是我個人天賦異稟,才對這套教育體制感到枯燥?這是荒謬的歸因。我太高估社會學ㄅㄆㄇ的普及了。

跟Ruby、也跟Rita本人提起。她們異口同聲:老師根本沒在顧我們功課不好的,她都只care你們!

(我:蛤有嗎!)

Rita:可不可以叫她多交一點朋友啊?看看這個世界有多廣大!

回家吃飯時和家父閒聊。我承認是看著Rita一路成長,才漸漸殺死以前身為績優學生的自命清高:「你們可以讀點書嗎?不要放棄自己的人生好嗎?」

爸爸:嗯,你成長了!

「你說的對,什麼工作都要有人做啊。大家都去讀大學,都想坐辦公室,中階工作都沒人做了啊!」

才連結到他說,現在工地、模板的工作都缺工,徵不到人,只好想辦法去簽外籍移工的約、到偏鄉找建教合作,「我們做生意的,誰先想出辦法誰就賺錢嘛!」

爸爸可是很看好Rita,幾次說過如果Rita想回鄉開店,他可以金援,因為他欣賞打拼的年輕人,而且「有技術在身上,不怕餓死。」

至於我,「就是窮書生。」他碰杯,得意地咯咯笑,「幸好有你爸。」

看看家父,想想老師。該成為怎樣的人,不是很清楚嗎。

我和家父相差二十四歲。

但我不討厭老師,就是價值觀真的真的......很不同而已。

我還嗆她:老師不是留英的嗎?怎麼觀念這麼古典?

她也回嗆:誰說留英一定怎樣?reference在哪?

這辣我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