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日本的戰爭反省


(‧戰後佔領日本的美國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昭和天皇)
跟同樣敗戰的德國,在戰後處理悔罪意識比起來,日本真的很幼稚。

日本被批評崇尚「歷史修正主義」,看歷史名詞就知道:進出代替侵略、事變(局部衝突)而非戰爭。輕描自己的對外擴張,重寫它國帶來的傷害。

街訪日本年輕人對殖民、戰爭多無認識,不難想像可以口吐:「為什麼我們要負責?那是上一代人的事。」

健忘並非臺灣特產。

疏離於事實,就更遑論戰爭責任的認識、甚至反省。活該給中國一直當提款機,施政不佳時就來挑逗一下弱智的民族情緒。

日本右派稱正視戰爭罪行、承擔戰爭責任的想法,叫自虐史觀。

拿戰後不敢升國旗、沒臉唱國歌,一掃所有戰前「愛國行為」到有點矯枉過正的德國來比,簡直雞腿比懶X,無恥到難以卒睹。

但日本這半調子的認識、打滾賴皮的反省,又是怎麼來呢?

有一說是這樣。

戰後東京大審,美國為了保住天皇,讓天皇規避了審判。那給全體日本軍民植入一個潛意識:昭和天皇作為軍國領袖(=最大戰犯?),都逃過了戰爭審判,那只是服從的我們,又有什麼罪呢?

何況,還有兩顆核彈可供開脫:吾國可是世上唯一受過核彈蹂躪的國家。日本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大家統統都是受害者,不要分那麼細。

受害者的位置奪暢銷啊,跨世代人類經典款。

所以日本首相持續參拜靖國神社,公然悼念甲級戰犯,無視周邊被「進出」過的諸國共憤。

所以中國人總評論日本「不是反戰,只是反戰敗。」對挑起戰火沒有懺悔,只是打輸才作小伏低,其實野心未滅。

戰後,日本舊軍解散,美國主導的新憲法放棄發動戰爭、擁有軍隊的權力,只在韓戰後容許日本重新武裝有限的「自衛隊」,一直到今天。

但日本國內右派也很不爽,認為這條美其名貫徹「和平主義」的憲法第九條,只是永遠受制於美國,沒辦法國家正常化。

喔,原來不是臺灣才有無法正常化的難題喔。

所以安倍晉三一直不放棄要修改憲法第九條,把自衛隊入憲,實質擁有一支能海外作戰(不限於狹義的「自衛」)的軍隊,在日本國內和周邊國家都引發爭議。

大家都忌憚又抓狂,日本重蹈70餘年前的軍國野望。

也不是大家不肯原諒它,而是它實在沒有好好表現出,跟你們對不起的樣子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