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重讀《道德浪女》
重讀《道德浪女》,讓我想起一件事。
大二修了范雲老師的女性主義理論,誓言成為女主女王。有份作業要採訪非主流性活動者,我找到對我不掩飾好感的學長。
但這些人就不好好搞異性戀那一套認真追求,反而可有可無的約炮,讓我覺得有點煩。
那次訪問裡他的陳述驚為天人。他說他「只能跟男生做愛,但只能跟女生戀愛。」跟前女友也只進展到手指探入,再多就沒辦法。
我沒問是不能還是不想,或者不想導致不能。
對男生則有肉體吸引力,不過沒辦法進入關係。
那你認為自己的性傾向該怎麼界定?他說,我覺得自己算雙性戀吧。
哇喔,一個標籤若不展開,你根本不知道它容納了什麼宇宙。雙性戀不見得兩邊等長,可能側向一邊。
《道德浪女》甚至說雙性戀意味世上只有兩種性別,叫泛性戀可能更好。
我也遇過結交女性伴侶的女生,要她描述自己,她擠了好幾波糨糊臉,真的顯得很為難:要我說自己是「同、性、戀、者」也可以,但我真的不會這樣稱呼自己。
之前我就說過,很多人膽敢大言不慚「我身邊很多同志朋友,但是~」云云,都絕對是認識太少同志。而為什麼會認識太少呢?就是因為這種態度啊。
才會活在陽間,但眼中都是異性戀牛鬼蛇神,一輩子故步自封,還夜郎自大,不知自己有多枯槁狹隘可憐。
鄉親曾說:馬祖沒有同性戀。那我app上跳出來的是人工智能嗎,來我床上打滾的又是仿生機械嗎?
很瞧不起同學們在畢典上說:社會學讓我開啟了另一個視野。我都想說:陰陽眼?
但不得不承認有部分是對的:心智拼圖有缺的人,視覺器官再完好,這世界都是片面的。或許可以委由鄉公所致贈匾額:有眼無珠。
雖然性傾向有客觀分類,但我還是喜歡問:那你覺得自己是?既尊重,也得體。(不過也常嗆假異男真姊妹「快出櫃謝謝。」)
雖然大多時候依然羨慕異性戀的人生,不過看到他們三觀筆直,不假思索的活著,又略略慶幸。
好事多磨,我和學長一年後終於相約成功。必須老實評價,人雖怪,但表現還實在不錯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