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
在松山等返馬登機前溜到三民買的,今天把電腦拆了託運去,回宿沒事做只好畫畫讀書玩手機,非常自在~
讀歷史的好處,讓「理所當然」的假面剝落。從出生就看見以車為主的街道秩序,自然只能對行人的無能為力生悶氣,直到城市發展史補齊我們失之交臂的「前情提要」,興嘆:「X,原來我們曾經有另外一種可能......」
作者指控土地分區制度和公路工程補助,讓曾被視為美國夢樣板的「郊區經濟」幻滅,其實是一場超大規模的通勤惡夢。每天數百萬人用來回四小時的時間往返大城市工作,犧牲社交健康婚姻與親子關係,一回家倒頭就睡。
臺灣通勤地獄沒有美國嚴重,但路小車多,以汽車為本位的道路設計根本也是複製貼上來的吧。
我爸納悶:你們年輕人就只想住臺北,房子那麼貴、地方又小?
單只一點就完勝天龍國以外的,well、「中南部」:它有超級發達的人行道!對愛走路、劉會走如我,不,不是福音,是生命線!我不浮誇,我最公允,不信你來中壢走走看只有路肩給你與車同行的城市,也很容易就與神同行掉了喔。
行人友善的城市空間,只是作者認為的幸福城市其中一個要件,但已然深入我心,讀到開懷彈跳後腳尖多番鼓掌。
馬祖說來也是人行道直逼首都程度,主要道路幾乎都有人行道,不管你今天要選陡峭山線還是狂風海線,鬥雞?走走走,都可以走。這也是在馬祖很自在的原因吧,路很單純,車也算少,公共設施又多又近,游泳池、圖書館、喝咖啡、看夕陽,翻身上馬,說走就走。
在中壢我則是瞻前顧後,心驚膽顫。你們也知我駕駛技術奪爛,不敢騎車怕被撞死;不敢開車怕撞死人。也是個業障東西軍吧:造孽或贖罪,鬥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