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學界丟掉了政治經濟分析,走向台灣感性?


🎯 隱喻整理:
蓮花 = 被批判的「台灣感性」
USB與點數卡 = 學界的績效邏輯
塔與書本 = 空洞化的知識根基
赤腳學者 = 知識與土地脫節
過不了的馬路 = 被忽視的基層移動困境
粉筆男神 = 對權利結構的認真梳理
紙雨 = 政策空話與裝飾性研究


昨天我的都市規劃男神說,現在政治經濟分析已經很老派了,他們母所走向了人類學路線。

我:什麼叫人類學路線😧

他:就是台灣感性那種

我:喔,文化研究路線🤔

他:對

我:這個是錯誤的路線!!我覺得

什麼時候又偷偷典範轉移了好煩喔,學界最無聊的就是理論時髦季風,除了刷臉刷點數替自己累積履歷廢物和垃圾聲望之外根本沒屁用

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老派但硬蕊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分析,不作這個卻在軟綿綿的謳歌台灣感性到底是什麼黑魔法?

學界失能和社會停擺,是不是互為表裡呢?這一邊廂口吐芬芳,另一邊廂沐浴在如尿熱浪。

本來覺得某大教授的偽民族誌影響惡劣,但想想她自己也是流風的一部分。去政治化、去歷史化,雙眼一睜,蓮花一吐,研究就完成了。

男神做了一小系列居住權、交通權的示意圖,把兩個議題複合起來談,很有本事正面擊潰胡說八道。

私有化在居住權上不是解方,交通權也不是。

我真的沒有讀過哪個專家說保障交通權的方式是鼓吹私人載具。都嘛是要發展以大眾運輸為骨幹,「不需用車也能生活」的環境。

所謂權利不是只給年富力強的人選擇是要騎機車好呢還是開車防被輾好,而是別無選擇的一群人:老弱婦孺,也擁有能移動在土地的資格。

而不是拿鮮血去獻祭給這片嗜血的土再餵養出台灣感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