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對微物系台灣感性的熟悉,這種中國說的「慢綜藝」在台灣應該更好操作,台灣人很吃這一套從城市(幾乎是台北)回到家鄉闡述青春年少、原生家庭的土地情懷。
然而對談裡就暴露了困頓,謝盈萱的「宅」可能是被逼的。
曾寶儀:很多時候回來都只是兩點一線的移動
謝盈萱:騎腳踏車也不能去哪裡啊
更明顯的是看他們移動的狀態,根本就沒地方信步在家鄉,他們要走在人車混用的路肩。
而且是車的優先級較高:車先停完和移動完,都沒車要用了,才輪到人。
硬體設施不支援,就沒有連續的、步行的身體感受。製作單位鐵定也是一卡車連物帶人點對點移動,到目的地再放下來定點拍一拍。
明明要產製一種台灣很擅長的台灣感性,但被街景系台灣感性給困住了。
給外國人來再發現第三世界好驚奇就算了,他們只需要採擷它的ugly beauty,純當背景板拍拍就收工回家,像人類學家遠在三連嶼眺望馬祖一般的外人眼光,又不用真的生活在這。
但生活其中的人把它照搬回來自我標榜就很可愛了。
所以看不管是ytb還是傳統媒體的節目都有點辛苦,我都希望他們快點進到室內,不管是店家或者攝影棚,只要他們在路上走我都提心吊膽,煩躁感激增,怕他們遇到太多台灣感性要一直繞路,或者乾脆就被鈑金台灣感性掉了。
畢竟那正是台灣感性最自豪的台灣日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