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帝大誌Vol. 02:跳島連線》8月15日正式出刊!




1.

#帝大誌 vol.02

#封面暫供參考

#全新總編入主


8月15日保持付費會員資格,就能免費收到!(從蘋果🍎訂閱的會員,麻煩請主動聯繫我們,提供您的信箱與截圖會籍證明,感恩)

圖片忘了加框框了,巨編炫霖也沉浸於失戀的悲傷而無心提醒我,於是重發。

截稿月收到好多精彩文章!

搶先閱讀好文的爽度高到值得放棄韓語學校中間下課時間和同學散步買咖啡!

-

逸馨寫道:

在《味道的航線》中,我們看不見人物與料理之間深層的連結,也無法聽見那些關於遷徙、記憶、情感與文化衝擊的聲音。沒有他人的經驗,也沒有自身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又一段鋪陳得極為用力、卻缺乏情感張力的背景資料與訪談記錄。這樣的敘事方式,削弱了「味道」作為懷鄉敘事的媒介力量,也使本書未能真正出動人心,留下關於那些人物的記憶點。

若缺乏對記憶與生命經驗的細膩書寫,那麼「在台福州第三代」的身分也無法產生敘事上的說服力。事實上,即使不是擁有這樣身分的人,只要足夠投入與敏銳,也能寫出甚至更完整的福州飲食文化報導。

全文已經不可自拔,突破萬字。島生島長的內部視角,氣勢破萬鈞!

然而作者開洋以時間不夠為由,拒絕為文回應,僅說好壞評價皆接受云云,沒能真刀真槍的你來我往,捍衛身為駐馬多年的住民魂以及台大博士生的研究力,殊為可惜。

-

在琉大取得修士學位的大譯者昱翔是我們「島嶼大學」這趟沖繩見學的引路人兼即席口譯。

他把他比較熟悉的沖繩,和這次才有機會漸漸體會的馬祖並置,描繪出島和島的共相,也在立場之間折返跑——又叫辯證。

這樣想想,那樣想想,才能跳脫膝跳反射,走向光照不到的陰翳。

在沒有好好讀過沖繩戰和美軍統治時期的口述史理解他們的痛苦之前,說軍事基地至關重要應該由國家決定?在沖繩人長年建立自己的敘事向日美抗議追求的公平正義,我們又怎麼能直接類比台灣說我們支持琉球獨立?(當然我並不反對琉獨的思想和努力,但琉獨真的不是大多數人最優先的議程。)

相反的,我們不懂沖繩,一如沖繩(或日本)不懂台灣。日本左派也很常把自己對日本跟美國的不信任投射在小島台灣上,他們常說大多數人都想維持現狀,台海局勢都是美國和日本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煽動,但完全忽略中國的影響,也對戰後的台灣,對二二八和白恐的記憶關注有限。

-

當年在馬祖,以「反賭少女」之姿一戰成名(她說是黑歷史)的玟嵐,則在沖繩見學之旅後,這樣反思:

是不是真正在島上工作生活照顧家庭的人根本沒有餘裕或沒有機會探索這些議題?

或是異化的教育和日常生活(電視新聞和課本裡都是「本島事務」)使對地方事務、地方歷史的反思難以形成,或者在生活中的優先順位很低?

講到這裡,我和昱翔說:「嗯,我完全能想像被家裡的馬祖長輩罵吃飽太閒。」

「雖然我們覺得很重要,但他們真的需要嗎?」我們真的理解島上的人的想法,真的能代表島出去做「島民外交」嗎?

昱翔提醒我並不是非島生島長就沒有立場發言,但要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的視野和理解如何被個人的生活經驗和身處的權力關係侷限。

不過誰又能代表誰呢?我想這也是我後來走向「小敘事」的理由。身世追溯、地方情懷,都跟「我」有關係。

而這也是文學,包含這一期《帝大誌》內收錄的第一手經驗,最珍貴的地方。它不「大」,不為一些偉大推波助瀾;它就是小小的一座離島,存在就是它最大的意義。

我很難說真的多醉心、多在乎這個摸不著邊的「社會整體」,巨大如台灣、緊湊如馬祖皆然。我也不對它們負什麼責任,憂國憂民,苦大仇深。

那個小敘事是這樣的:想聆聽島嶼,是為了走回外婆身邊,再牽起一次她的手。

-

《帝大誌》vol.02「跳島連線」8月15日,付費會員專屬發行!


2.

來自《帝大誌》vol.02〈《味道的航線》:迷途的航線,一場錯置鄉愁的文獻漂流〉


這一段也非常讚。

真的是深櫃寫作。不是指作者本身是深櫃,而是指涉作者不敢在作品裡「現身」。

但到底在躲藏、遮蔽是什麼?容我僭越的猜測,是作者不夠有自信去寫作一個環繞著「我」的敘事。

如同逸馨評論的,全書是過載的二手文獻,像要築起一道名為知識的銅牆鐵壁,好把自己風雨不驚的關在裡面。

他不敢去點評,去辨別良窳,只剩下完美的相對主義,一切都是存在必合理的大亂燉。

是啊,沒有主體,又從何帶領讀者去指認好壞,去離析出什麼是值得、什麼是不值得的。

而被引用的那些白紙黑字不意味著就是真理,也可能只是滿紙荒唐言,只是剛好被出版成冊,浪費紙張。

這個傾向跟他在學院裡卿卿我我的人類學家還是滿像的。

再者,作者確實也沒能力評價。

被家庭照顧的好好的小王子,十指不沾陽春水,只吃喝、只旁觀,美其名為一種記錄、一種後設——這就是學院派最津津樂道的行當。

當然也就無從發現泥沙俱下的資訊裡的粗礪,連食材的比例錯得離譜都照單全收(或者自己弄錯),被逸馨揪了出來。

這也說明了前項:看不出資訊的黑鐵在哪,我們又如何相信作者能帶我們看出哪些是黃金?

但這塊我也很爛啦,美女遠庖廚,所以我不寫嘛哈哈,人貴自知。

可不是人櫃自知唷!


3.

我也寫太好了吧(自賣自誇):

劉亦〈祖國不曾問我們是否願意:沖繩與馬祖,不理所當然的國民〉——

這趟沖繩見學如此,對於沖繩的理解也是如此。論文只是一個逗點,旅程還在繼續。島像暗室裡一層層顯影,我可以逼近那個謎。

或許可以從《小島說話》的最後談起。劉宏文老師是馬祖第一代識字人,他剛好夾在我外婆,島嶼最後一代文盲;與家母,大概可謂第1.5代識字人,較宏文老師小個十來歲,之間。

宏文老師和家母是島上既識字,同時又通馬祖閩東語的人。從時間下游回頭看,這屬實鳳毛麟角──我雖識字,但已經近乎不解閩東語,聽不懂依伯依媽的鄉音。

歷史留給島的機遇非常吝嗇,只有一到兩代人的時間而已。我們要獲得現代知識而學成,又要在人生裡受啟蒙,突然聆聽到召喚,「回家」,並和死亡賽跑。

所以寫作的這十幾年來,劉宏文非常拼命,像趕前半生空白的進度,乃因情況險峻:島上徒留「鄉音」而沒有能力替自己留下書面紀錄的一輩即將及身而滅,落入歷史的無意識。比如外婆劉金被死亡攫獲。

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為你那小小多蟑的島




1.

小小多車或小小多蟑都可以✅

多車:總機動車數超過總人口。

多蟑:沒有官方統計,但上次看一個西洋人在說台北租屋驚人的貴,而且花大錢幾乎只能住到沒有對外窗、小小多蟑的蟑螂屋。

也看到韓國論壇在討論台灣旅遊,最多人提的竟然是蟑螂多到嚇人。連韓國這麼髒的國家都這樣講⋯⋯

西面大概比西門髒三倍,每個變電箱上都滿滿的飲料在烈日下曝曬耶,시바,髒死人。

島在亞熱帶沒錯,但蟑螂還是可以防治的。做好污水管道、建築防蟲裝置、禁止廢油廢水傾倒和落實廢油回收,一定比從古至今的自由放任好很多。

兩者山小小(套市長用語)我都頭皮發麻,可一窺您美麗島一些共同性上的污糟,所以礙難四界裸奔搖晃著一些驕傲什麼的了啦。

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是我比較積極的一面,我寧願,不我必須,相信明天會更好。但作為個人,被困在有限的陽壽和堅實的身體裡,我還是要每天臭罵馬的這什麼爛地方(⁎⁍̴̛ᴗ⁍̴̛⁎)

誒但我也偏偏走不了,於是合法享用健保什麼有的沒的,做個堂堂正正的偷飯賊🦀(밥도둑)


2.

沒抽到宿舍,好焦慮喔,要重新投身蟑螂屋市場也令人煩躁。害我現在翻來覆去睡不著,都特別租了一晚便宜飯店從考試院(고시원)的棺材屋⚰️溜出來了說。

下午圍觀宿舍放榜,ctrl + f有學號以為獎落我家,可以安心長眠,大家可以回家了,結果正取只有十幾個,後面上百號浩浩蕩蕩都是備取,是要排到猴年馬月……🐒🐎

幸好伶俐如我當時就未雨綢繆(焦慮先生的習慣),提前一週回台灣,以為能游刃有餘安置搬遷事宜。

如今真的誠心合十,希望在絕望之地能找到美妙的物件,第一要務便是斥退蜚蠊大軍!

疫情前我要創但沒創成的台大路權社,這一次可望乘願再來,但要校正回歸成台大行人社,讚讚的,走走的。

學弟說有社團就可以申請社辦,就可以把協會的雜物堆過去了!

哈哈哈好實際的用途,不然賣不完的囤書庫存從付費倉庫星散到各成員家中。理事長的盤絲洞🕷️外甚至有當年各大擬參選人落款的「臺灣行人宣言」珍珠板……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支支吾吾치치우우,咿咿呀呀이이야야




1.

因為太討厭多車多屍的台灣,老早就決定開學前逃出來,不是為了閃投,那時什麼都還沒成型,可說是大預知大萬歲?

因為待在台灣根本移動不了,喪失所有社會生活。什麼叫社會性死亡?這就是社會性死亡。

或者我也可以選擇購入機車喜提移動的特權,也一併喜提物理性死亡,就是小小多車的國家沒有在阻卻你衝向的將來:斷手斷腳,肝腦塗地,把滿顱腦漿奉獻給這片嗜血的土地。

剛剛好忠誠的象徵就是血與土,兩者綰合為一,可能是很多人的夢。但才不要咧。

至少釜山有人行道,有地鐵可以通往廣安里海灘。釜山小熊點頭如搗蒜:咖啡?也有。餐廳?也有。

廣安里這三個字也是他一一發音,我才用漢字找到。我問他韓國人真的都知道自己的漢字名字嗎?

是啊他說,他叫東見(Dong Hyeon)——啊,突然奔向本壘了,不知道陌生人的關係最後才是告知本名嗎!

看著他對天花板勾勒出東和見,十分可愛。我說why?為什麼爸媽要你看著東邊?他說因為東邊是很好的、banghyang?

我:喔~方向!

落地第一餐是儂特利,經過七彩LED和女體扭腰擺臀,心想韓國也被華人統治了吧?幸好品味還沒有華到把梵魚寺和龍宮寺也加裝LED跑馬。

我:龍宮不是under the sea嗎?那裡頭的God是誰?

釜山熊:near the sea,God是Buddha。

中國人來訊指出:「中國人說韓國是高級版山東、高級版魯味(因為都很男)」這就是我想跟小熊說的啦,毛髮濃密可能也是你們北方特質?好羨慕。我們閩南漳州劉家自帶禿驢基因。

第一天就想回家,到處都好髒好臭,而且熱得要命,機場輕軌站直接不開冷氣。幹嘛才脫離東南亞台灣又投身東北亞台灣啊?叫我妹快來找我,不然可能提早打包,明天就看見我回到家(太快)。

可是第一晚就認識了在地小熊,這一個月好像可以咬牙跟著混一下。


2.

把一堆日文書帶來韓國讀。上岡老師的汽車批判從上世紀末就開始,非常對我胃口。

其他日本專家則書寫日本國內與國外的交通政策、造鎮(まちづくり)事例。

這些事例也很重要,我們不能總是太多理念、太少方法。

雖然上岡直見早在199X的書就說有人這樣指摘他,但他認為「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軸的移動體系,應是不言自明的」。

他簡直預判了別人的預判,因為我們提案翻譯出版那本《車輛霸權》的Amazon頁面就有讀者這樣(列舉出的問題很多,但提供的解決方法太少)批判道。

在想下一本碩士論文該主攻何者,是追本溯源、很理論地去談論來自歐陸的交通權,像上世紀日本法學者那樣扣連到他們的憲法;或者較具體的談各級裁判所給予的論述,還是日本從交通戰爭以降的政策發展史呢?

但我幫別國整理政策史又是在幹嘛?對台灣有幫助嗎?

啊,不是口口聲聲在嫌棄爛島,夢寐以求要脫台換骨的嗎,怎麼怎麼又在癡心妄想一些什麼才對台灣有幫助的事,不行不行!

哼、哼我、我才不愛台灣呢。


3.

很久沒當文盲,上一次學新語言已經是大二開始背的五十音……泰語沒學文字,雖然我覺得那才是正確的語言學習方式。

班上有另一個台灣女生,跟我一樣莫名其妙來韓國,我:「不覺得韓國很髒嗎?」她說本來想去日本但當時已經額滿,只好來韓國。

我:好想回日本。

一起開學的還有日本女士Yoko桑,是高校國語老師,因為很喜歡看韓劇,韓語很溜。之前在首爾住考試院一週被嚇到,這次來釜山改住homestay,她很推薦。

她說完我就立即去找櫃檯吵架幫我換宿。

我:「身為日本人,不覺得韓國很髒嗎?」Yoko桑竟然來自京都,我彷彿他鄉遇故知:「京都是我第二個故鄉!」

來韓國結果一直講英語(對東見),講日語(對Yoko),講華語(對采萍)

中午吃學校隔壁的麻辣燙——可以直接華語點餐,終於吃到原型食物不用再吃漢堡王儂特利,一人才₩7500(160元),好爽但你到底來到了哪國?

今天變成小湯圓重新學認字,邊走邊讀招牌,支支吾吾치치우우,咿咿呀呀이이야야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抓交替式抽班代




迎新茶會那天有點不爽的事。他們之前有說要抽籤選班代,班代要幹嘛我也忘了,好像是聯絡助教開課輔、保管教室鑰匙、通知同學之類的。

我忙於看手機裡四周有什麼鮮肉可食,就沒太放在心上。

結果第一次抽出來就是我。我馬上說,我不要,我會消極怠工。

那些簡O達學長都能生出的小學姐們隨即說:沒有辦法,就是你了。其實事情沒有很難啦,而且你當滿一年後就可以換人,不然就只能休學……吧啦吧啦。

幸而是同場一個同學指出備選人數和總人數不合,抽選人數疑似只有在場者,沒包含到缺席的人,於是才重抽。

沒有人可以強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算是用抽籤這種形式搞獎落誰家也是。何況還沒錢。

我就不信學則裡有寫「中籤者需接受強迫勞動,不得異議。」

反正要是我,我會擬一份文件給所長、院長,說明有這樣的狀況,並且書面表達拒絕。我也不信所長院長會做出決議:劉同學,就請你多擔待。

要是真的這樣就休學。

為了這種事休學很可笑,所以本來就不應該讓這麼荒唐的事發生,也不能說「沒辦法,就是這樣。」這種抓交替心態是陋習能繼續傳承的要件。

金典獎得主不僅沒有仗義執言,還幸災樂禍,可說是相當沒品。大記者的天職不是應該質疑制度的不合理嗎?

到處演講、誨人不倦,台下的學子們如果驚覺大記者的正義凜然只留在書裡,這可怎麼好?我主張撤回他的金典獎,交還給我,謝謝。

-

AI擬的,好讚喔


主旨:關於班代抽籤制度與本人拒絕承擔該職務之說明

敬啟者:

本人於○月○日參與所舉辦之迎新茶會。當日進行班代抽籤程序時,曾短暫抽中本人。然而,本人當場即表明無意擔任班代職務,並明確表示不會履行該職責。

後續得知該次抽籤程序尚未涵蓋全體同學,並非全班普選,顯失公允,亦未依據明確的制度規範或書面說明,屬程序瑕疵。

本人認為,學生無法律義務擔任行政職責,如保管教室鑰匙、聯繫助教、行政通知等事務,更無義務接受不具報酬與選擇權之強制性勞務。

此類制度如無明確退出機制、無報酬、無保險、無責任分攤機制,易淪為壓迫性義務與責任外包,非我方應受承擔。

若院方或所方有任何正式班級職務需求,應以招募志願為原則,並提供合理說明、對價、與退出機制。

是故,特此正式說明本人拒絕承擔班代一職,亦不接受任何未經同意之指派任務,敬請貴單位理解並尊重。

此致

○○○ 敬上

○○年○月○日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怪現狀




1.

星期五開始我會住在釜山一個月,來看看究竟韓國是東北亞台灣,抑或台灣才是東亞印度ㄋ👀

期待更多脫台換骨的酸言酸語自然而然不擇地如雨下!

東京女子團都在抱怨上班和計畫拿在留,有人說一拿到她就要躺下了,(萬一)躺著結果被沒收老娘就要走人了。

有夠偉大,好すごい……我還是找人嫁一嫁,拿拿配偶簽比較簡單🤔,再黃安式的回來用用血汗健保即可!

畢竟我信奉女神金句:「合法的飯你不要嗎?」合法的當然就是得好好吃乾抹淨的!


2.

我今天才聽那些年紀比我小一輪(簡O達學長甚至已經可以生出她們)的學姐說,法律人最愛推坑別人的台詞就是:

「我覺得你很適合讀法律耶!」

才驚覺我被套路了。在東京我就叱罵始作俑者于大辯護士,慫恿什麼勁,害焦慮小姐未入學先胃潰瘍,整天神神叨叨,今天還讓仙姑塔羅推卦。

仙姑學妹看了逆位的什麼:「就是會很累啦。」

我:「我不聽我不聽,不準不準。」

學妹:「那你要我算個屁啊!」

但居功厥偉的幕後功臣,應該還是當年我在京都時,跑過來圍剿「京都路權仔」,說我是張善政粉、「桃園出了事都不發文」的顏色提取機暨標籤發送器。

我連桃園市長當年換誰上任都不知道,因為投票時我根本不在台灣啊。害我被川蔡英文嘲笑:「你票投張善政!」

我:「你才支持習主席永久連任咧!」

有個人,關心交通的應該都印象深刻,自己待在日本但雲端境外忠黨愛台,嫌棄「京都的路車都過不了,根本才是交通地獄」的怪人。

就偏好笑,但站對隊了徒眾還一波一波的。這也是時代古怪的地方,一些奇形怪狀只要慷慨激昂的罵罵對面棚,就創造出共同敵人,就是「自己人」,流量泉湧,可以開團購了。

想了解一件事,就要給它讀個學位下去。說起來我真是認真過頭了,跟他們動輒發放數之不竭而且型號百出的他者帽相比。

正如女神比宅男多,同路人也超過中共本體了吧。這樣無窮切割下去(好像在講原子的故事),到底有誰是純的呢?

我最喜歡靜靜的欣賞他們狗咬狗。潑漆放題後,所有人多多少少,都是紅的了。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還路於民東京出訪反思:從殖民地陰影到交通權的次元差


AI製圖,雖然很古怪但是重點都有出來啦?


從我在京大,就跟川英熊貓桑討論過揮之不去的「文化殖民」結構。

吾等中華系仁兄要口吐日本語、來日本這個東亞近代中心頂禮取經;但日本人眼裡仍只有洋大人,想學英語。那些白人只要繼續講英語,偶爾紆尊降貴arigatou一下就可以獲得滿堂彩。

日本仍想「脫亞入歐」——至少交通上是這樣。也確實該這樣。難道要脫日入台,倒退步入蠻荒,替國民找找死嗎?

19世紀以來貫穿東亞的現代性階序仍隱隱作痛。日本早就雁行到頭都斷了,殖民地台灣島的足可能還斷在人類剛出走的非洲。

不對啦,現在很多非洲城市都有人行道了。應該多看看全球南方都市的治理案例,讓台灣人不要躲回「歐洲/日本很進步才做得到」的自我安慰裡,以免真的青出於藍,一路返祖回大裂谷,回樹上。

日本語形容的:社会の足を切り捨て,失去公共交通形同把社會的腳斬斷扔棄了。

前殖民地台灣島的現況正是把所有人的腳都扔棄作廢了,才強逼人腳裝上車輪求得一個代價高昂的移動;台島本身也是被現代化遠遠拋在後面的,成群金屬殘骸屍山,斷裂而被捐棄的腳。

我們仰望日本,但日本專家和公民團體對他們自己炮聲隆隆,仰望歐洲。

人家的樓地板,是我們的天花板。

最可惡的是,他們還繼續敢夢敢追求,這把躺平水溝、謳歌天國的我等置於何處啊?!

我們費了很多唇舌表達建一條人行道在台灣有多麼不易,不僅法規不支持,政治人物在地方「運作」,也起碼要一到兩年——那還是在首都台北這樣相形之下公共交通「發達」的地帶。

他們回應時說:人行道建不成的問題不太會出現,通常只要提到保護孩子和高齡者的性命,大家都會同意……

我們的共識是:人家已經在不同的次元了。

夏蟲豈可語冰?!我拒絕跟文明國度抱怨一些野蠻的煩惱。

但歐陸也不是全都天堂,男神表示德國就很車本。我說日本也很車本,大概是傳統汽車製造大國吧。

可日本也有悠久的鐵道運輸史,東京就是複雜到驚人的軌道城市,利用者海量,是少數靠運輸本業就有盈餘的地方。

所以在首都、中京、關西三大都會圈,公共交通仍一定程度拮抗私家車的增加。可是其他諸「地方」也是抑制不了,沒車等於沒腳。

荷蘭則是在1971年停止謀殺兒童運動之後,大幅轉換運輸模式,與美式路殺分道揚鑣,從戰後汽車依賴轉向單車。

或者該說轉「回」單車,因為單車在荷蘭比機動車的使用更漫長,更根深蒂固,轉向只是讓一度被斬草的「傳統」春風吹又生。

但台島不是捷安特發源地嗎?《單車失竊記》也顯示從戰前到戰後,我大台島不乏單車使用的過去。

為何最後選了機車模式?很多網路言論作出氣候論、文化論,但我不太以為然。

依然要考量到政策的放任(公共交通闕如)、鼓勵(車道蔓延)和補貼(對產業、對廠商),即上岡直見說的「道路經濟學」和「車輛經濟學」的交織。

換言之,台灣人的機車依賴模式不是「自然」的,背後有看得見的手——nope,根本是龐大的如來神掌在推動。林宗弘老師有梳理過,我回台若有餘裕再來補充。🥱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多謝不閱》:不得其所,是我一生的故鄉




在我有的烏格雷西奇(疼痛部、無條件投降博物館、多謝不閱)裡,我最喜歡《多謝不閱》!好多句都可以原封不動貼到臉書上,那些政權文學家臉就會自動湊近,不至於被打啦,但被質問是肯定的。

一方面可能也是我愛小說家的散文。雖然她最後說是「半虛構、半寫實……虛構可能比寫實還多一點」(285),所以不能算是完全體散文。

但也是在散文的自我揭露性質下,雷西奇老太才明確談到自己的流亡。我之前就查過,但似懂非懂,這次由她老人家夫子自道,那就坐實了:她不是在南斯拉夫內戰時,迫於戰亂而流亡。

反而是「前南」打完仗解散後,在新政權克羅埃西亞(不是塞爾維亞,我記錯了,但對老太來說有何差別?她一定不會怪我,只會像豆瓣網友說的,對中國譯本前面一定要括號國籍的那個荷蘭的[荷]字皺眉冷笑,酸言酸語。生而為人,似乎一定要有一個國籍,sad)治下,主動選擇離開——照搬她的話,一樣是流亡。只是自願流亡(voluntary exile)。

這個悲哀程度比她是在軍事/戒嚴狀態下,逼不得已離開故土更強。

因為那是她自己選擇的,在和平狀態下自己選擇的。

我就在想,如果我只是恨透你他媽台灣,所以想要往外遷徙,但依然保留護照,隨時回來更新並利用一下健保,看看病,健健檢,享受一下跟朋友相聚、跟爸媽拿錢,但三不五時離開並且才能由衷感到平靜和幸福,我算不算是在「自己的土地」(然而算是誰的土地又是誰說了算呢)上「流亡」呢?

這種「流亡」、「自願流亡」聽起來太附庸風雅、太布爾喬亞、太精神勝利了點吧?但意見領袖言猶在耳:合法要飯,有何不可?合法有證自願流亡,有何不可?

我心理充滿牴觸,精神由衷抗拒,但是我合法的權利當然還是要保存,要施展,誰云不宜?都和舒雅辯論去。

其實根本也不需要這樣大動干戈吧。我甚至不用移居他國,我完全能夠雙足生根,釘進土地,八風不動,但就是對此地深惡痛絕,牢騷滿腹。

肉身在這,但是清楚知道:我不屬於這裡,這裡也不屬於我。

然而悲哀的是,即使我知道身在日本等文明一等國,能享受他們法治與稅金換來的乾淨整潔與文明秩序,但我仍然神智清明:那裡也不屬於我。

我有中華民國籍(法理上可還不是台灣籍唷),但我對它(治理的台灣)毫不「認同」,這算不算流亡呢?

我移居或旅行去某國,能感到安心,但也仍持續感到格格不入,悲哀我的好友親眷都不在那裡,我也不來自於他們日積月累淪肌浹髓的語言和文化,這算不算永久流亡呢?

既不屬於此,亦不屬於彼。

此身如寄。

這個狀態不就是烏格雷西奇嗎?不就是意義上的流亡嗎?

Out of place,不得其所。藉由烏格雷西奇,我返回18歲那年台灣文學課的啟蒙。老師的輕描淡寫,對我晴天霹靂。那時夾住我的格局不大,只是故鄉桃園和升學地台北,30公里遠。

但那時我已經感受到一點什麼,對不得其所四字感到生命底部的共振。

彷彿知道那會是一則精確的讖言;那將是我一生的處境。

去國並不懷鄉,回了國更不適應。但因為你去過遠方,所以知道從此沒有遠方了。

沒有地方是你的天堂。

普天之下,沒有故鄉。

文學起碼要寫到這個境地,呈現出個人在「國家」「體制」這些人造物之間被撕裂的狀態,才有寫到點子上吧?才顯現了個人——而不是一廂情願的群體——存在性的本質艱難吧?

動輒台灣奪美奪讚的政令宣傳是哪門子破爛,這已經不用說了。

民族主義為何讓「永恆的失鄉人」烏格雷西奇倒彈,這更值得追問。或許那正是民族主義高張的此時此地,一處精神的庇護所、認同的避難壕——我暫時的棲身之所。

委身躲進去,感到烏黑而安眠的,暫時的家。

AI說,若烏格雷西奇在世,大概會屈身在同一處防空洞裡笑笑回我:

「你已經是我的同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