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2024年我選的帝大十書的第一名🥇,市面上快絕跡了才趁隙入手,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現在要重版出來,只有歡欣鼓舞到腳尖空中碰兩下!
當時的逐字稿整理一下重發:
-
先從去年讀他的《反穀》開始講起。因為斯科特的這幾本著作一以貫之,都在談論國家對人造成的戕害。
為什麼要Against the Grain,反抗穀物?因為穀物農業是國家(states,歷史上國家這個型態的統治單位)最喜歡人民去做的勞動型態。
國家最怕人礦逃脫。穀物的特點就是要花很多時間照顧,可以把人綁在土地上,尤其在前現代的世界裡,還沒有民族國家像現在一樣裂土而分、地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明確的疆界。
古早,不滿國家統治的人可以自由遷徙,跑到你統治技術的外圍,回到我游獵採集或者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就好。
像萬里長城這種建築,一方面是防止游獵的異族侵入國家的範圍,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農業人礦逃脫。
此外,穀物長在地上,不像塊莖塊根在地下,視覺上容易看也就容易數,所以穀物通常都是國家徵稅的標的物。
我猜斯柯特知道,漢字裡「稅」這個字就是代表穀物的禾字旁。
人礦除了上交穀物給國家,還要負擔傜役勞動。
也因此,數字和文字這些書寫系統,就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國家要掌握徵稅的狀況,需要數字數算,需要文字記載,也需要立定律法,甚至幫國家包裝出自己的偉大來歷,讓口述的眾說紛紜定於一尊。
-
這些論點在《不受統治的藝術》裡得到進一步的延伸。
這本書裡斯科特主要描寫的地方是東南亞的內陸高地,叫「贊米亞」(Zomia),也大致覆蓋了雲貴高原,所以那裡還留有很多「少數民族」沒有被漢化,或者就說是當下沒有選擇漢人的生活模式,因此在族群分類的現代政治過程裡頭,被標記成「少數民族」。
東南亞的沿海在歷史上各自發展出國家,大致是當代泰國、越南的雛型。
不想被這些低地王國統治的人群,就會逃到贊米亞高地上,去過自己游獵或游耕的生活。
所以,人類文明並不是一個線性進化史,「狩獵採集→游耕→定居農耕」--而是這些模式同時存在,你可以遷徙到其他地方進行生存方式的選擇。
也所以,根據斯柯特,就可以想像其實此族群和彼族群、低地人和高地人、漢人和「少數民族」,其實並沒有體質上的楚河漢界,語言上也很難涇渭分明。
因為大部分在交界地帶的人都能說不同語言,甚至那些文化習慣都可以放下然後穿上另一族的服飾什麼的。而這就是他們的生存策略。
換言之,人群本身是流動的,不只物理上的流動,社會族群也在彼此變來變去,穿梭來穿梭去。
那到底決定性的差異是什麼呢?斯科特說:就是是否願意被國家統治、成為國家的臣民。
不願意的人就會想辦法逃走。
-
話說到這,所謂「野蠻」的意義就徹底被斯科特翻轉了。
20世紀初日本殖民者的文學裡,還能看到視原住民為「野蠻人」;或者直到今天說不定很多台灣漢人心裡還這樣想,或大和人2016年還在罵沖繩人是土人。
但事實上,「野蠻」從來就是掌握文字的人,也就是國家,也就是自居文明者的人,對不願意服從我的人,所進行的汙衊。
所謂「文明」的一個關鍵就是要識字。可是你給猜猜斯科特竟然發現什麼?他說很多部族的口述史裏頭,都有「曾經會文字」的紀錄。
也就是說,他們很可能是主動拋棄文字的。
就像他們逃到高地上後,主動建構起扁平、沒有首領,甚至會「阻止首領產生」的社會結構。
這種結構也就讓他們很難被低地王國收編或攻破,因為沒辦法擒賊先擒王。他們就沒王可擒嘛。
對他們而言,不會文字不是不能,而是不願。
就像不想待在低地王國裡,不是沒本事,而是袂癮(不爽、不願、不樂意):我就是不想被當成低下的人,要忍受你那套統治我的等級森嚴。
這些不想被國家擄獲的「邊緣」族群們往哪裡逃呢?在《反穀》的最後他就說:就是在地理上最難到達的地方~~高山上、沼澤地、叢林裡、海外離島...blablabla。
-
如果大家還記得拙作《小島說話》,特別有提到蜑民和海盜。
前者就是得罪皇帝,世世代代不准上岸,所以生老病死繁衍後代都只能在江河湖海上的人,據說有一些他們的後人後來成為馬祖人;
後者則是近代的史料昭昭,曾經活躍在馬祖海域的前現代秩序維持與海洋貿易集團。
到現在也仍有馬祖人自視為文化上的海盜後裔。我也有解析,那寄託的正是對前軍事統治時代,自由往來於海洋的嚮往。
海盜為什麼出沒在馬祖?就是因為實施海禁或者戰亂,本來合法的海商就只能落島為寇,在中央律法不樂見他們的時候。
但來自陸地,也就是國家中央的律法根本就對馬祖鞭長莫及,所以他們才能在這裡聚集,繼續做生意。
也充當海上流氓,有自己的武裝,跟地方(例如馬祖)收保護費,直到1949年被現代國家aka最大尾的流氓消滅為止。
在之前他們甚至有歷史機遇帶來的巔峰時刻,我在轉角國際上有寫:海盜們遊走在中日戰爭的兩個大國之間當政治變色龍,左右逢源,海盜無祖國。
於是,炫霖的原住民祖先和我的馬祖祖先,一個在山上,一個在海裡、在島上,就這樣被斯科特給山南水北的摺疊在了一起。
而且他們的野蠻,例如我外婆的不識字,如果一路往前追溯到國家剛剛誕生的時候,甚至是一種「我主動丟棄,袂癮學」的選擇。
這種「野蠻的驕傲」不是超級empower的嗎?
-
斯科特的思想也成為我的行動來源。是不是可以把各個地方生活著的人們連帶起來,串聯出一個非國家的「弱者」聯盟?雖不共同,但能打造深刻的互相理解。
在國家的嘉年華下,在國家的陰影處,沒有要共襄盛舉而投閒置散的人們。
比如馬祖有金門難姐難妹,再連到「地位可疑」的蘭嶼,甚至跨越民族國家的邊界,畢竟邊界就是國家劃設的嘛,山巔海角的我們都是逃跑拒絕當人礦的後代,於是就有和蘭嶼達悟人曾共享一個世界觀但現在屬於菲律賓的巴丹島,以及同樣受盡邊陲島嶼之苦的沖繩。甚至再前往太平洋深部,比方夏威夷?
斯科特給了這樣的靈感。像一把發光的斧頭,把此時此刻的固定觀念劈開。
讀一本書有這麼顛覆的認知,這麼衝擊性、開創性的想法,甚至可以採取新的行動,是知識最可貴的地方。
也是作為一個不幸識字的人,由衷感到幸福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