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菩薩


碰到菩薩了!

吃完冰去按摩,是沒嘗試過的一家,要橫渡如長江般天險的中壢路口。冷氣涼得洞天福地,想長久待下來,但來不及趕上接駁車,只好點個十分鐘肩背。

師傅看來算年輕,但總不敢凝視他們受傷的眼睛。力道非常夠,按得人家沉默著齜牙咧嘴。

他:外面很熱齁?
剛開始不知在對我說話,直到問了第二遍,我說抱歉,全身都汗。剛剛去運動。
他說起自己也會去運動,通常在家,健身房包月不划算。而且告知自己眼睛不方便後,「他們就沒說話。」

也跑步。去哪跑?中大。我尋思著怎麼過去,並不是四通八達的地方,大桃園公交對所有不標準的身體都不友善,但怕問了不禮貌,不知道界線在哪。他自己接話:只去過一次。路跑協會的副會長帶的,但久沒運動,跑到後來就不行了。

只能囁嚅應答,在自身經驗之外、也在他人苦難之前,實在沒有辦法安適。幸好背對著他,保持沉默並不算奇怪。

「我是四年前才看不見的」他說得很輕,「因為車禍」我慌張,在意的點很奇怪:你是開什麼車?(拜託不要是行人......)

騎車。kia歐兜邁。

動了四次手術,「從這裡,到這裡」他在我後腦勺用指尖,從左耳一路畫到右耳,「頭蓋骨粉碎性骨折,手腳也骨折,器官衰竭,昏迷指數只有6」

之前在光電工廠上班,出事後女友也走了,也沒工作,但是「連我這樣失去一個器官的都好好活著了,我就想跟你們說,不要輕易放棄。」始終講得很溫柔,沒有半點藉苦難說教的意味。

走之前實在是很不捨,還擁抱了一下。要趕車必須先走,不然還可以多聊(按)一下。「都是有緣啦,不然就算坐你旁邊,你還是不知道我是誰。」

這一定是菩薩吧。雖然對我立即的啟示只有:發誓絕對不騎車!太可怕!走路肩就已經要我的命!該檢舉的違停還是要一輛不漏的檢舉!

雲端


看了中國視頻主「電影最TOP」好幾部經典重讀,他的slogan我巨愛:「不吐槽也不毒舌,安靜的看看電影,品品生活。」這應該是我最嚮往卻無能為力的境界。何必劍拔弩張,手上拿著武器,眼底萬物都成為木樁。雖然做不到,仍是受教了。

愈老愈可以感到一種,也許很古典、老派的論調吧:所有文明都是一代代向下交棒的,而所謂一個或一票創作者的全盛期,不過是時代剛好交到我們手上。

每個人從出生到長成,所見證的,僅僅是億萬劫恆河沙數中,眼皮一個張闔的瞬刻,注定是貧乏、匱缺的。如果懷著什麼使命或召喚,或純粹覺得可惜,要非常非常努力回頭去惡補--在你「其生也晚」之前,失之交臂、往事如煙的寶藏。

讀書看電影,就像存在一個名為「人類文明」67200兆TB的雲端,我們的大腦是有時而窮的USB,因為生也有涯,注定下載不了多少資料。因為怠惰,所以網速龜行。

就靠著這一鱗半爪,黃金盛世早已燒完的灰燼--人類顛倒錯亂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能嗑到鏘掉瘋掉,瞳孔被洗白。也掙扎著,想留下一點東西,豐富、反哺這個文明,一滴滴緩慢的上傳給這個雲端。

期待它繼往開來,能再創盛世,至少換來一片白銀時代。

喔,暑假好虛無喔,像精神疾患者的夢囈。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發現《你的孩子》在日本Netflix叫「子供はあなたの所有物じゃない」(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欸好巧,多年前我對監護人講過一模一樣的話。

實在沒有很想跟劇,除了追隨潮流感覺不酷,還有潛意識大概不想回頭張望。

不不,監護人並沒有多要求我課業,使得我想跳樓自殺。除了離家讀高中,數學太爛,來電要脅替我辦休學。

其他則都是被失敗婚姻/人生給轉嫁的怨恨:比如說「你爸幾千塊就收買你」也有另一被收錄經典句「你跟你爸一樣。」

面對各種髒水,從較小時憤恨,到大點已是一種痛楚的期待:沒關係,你會老,我會大。--後來才發現這已是一句時代語。

回頭找,八年前大學時留過一篇紀錄。應該就在那前後,我們發狂互吼,除夕或大年初一離開團圓的外婆家,就再也沒有跟她好好說過話了。

如果這篇文章太長和支離破碎,沒關係,我自己也不忍卒讀。找幾段親切的小摘錄,就可以知道情緒勒索女王的厲害。

對了,我知道女王有憂鬱症。這也讓我從此對各種心理疾患保持距離--我不能治好你,你也不要招惹我。該吃藥吃藥,該睡覺睡覺。

彼此相安,以策幸福。

這篇:https://s19901114.blogspot.com/2010/01/blog-post_4.html

--摘錄如下--

我:「我不是你的所有物」
監護人:「讀了點書翅膀就硬了噢?」與「對你不是我的所有物,但請記得:你還沒成年之前,我都是你的監護人,我有權……」 
「滾回你爸家去。」 
「反正母子就緣分一場,緣分盡了就散了」 
「我也會自己離開,反正沒有我你依然過得很好……」 
「如果真難以忍受那麼就當你母親當初拋棄了你吧並沒有照顧你長大。」 
「如果是我讓你養成自大目中無人的習性我必須道歉如果是你自己養大的自己要好好檢討否則讓人討厭就不好了。」 
「等你妹飛出去之後我也會自動消失過我自己的生活你願意我們就還有一年半母子緣分不願意也就算了不勉強,好自為之,沒有我你也會過得很好。」

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

青春


(‧電影《鬥魚》[2018])
(‧周杰倫新歌〈等你下課〉)
最近鬥魚電影版預告熱播,我嚴重懷疑臺灣人有一種迷戀校園的情結。

明明就是那麼古典、千篇一律、四十年如一日,彷彿用產生器排列組合出來的劇情:壞男生、乖女生、你罩我、我追你。竟然能一直來一直來,一直有它得以存在的市場?

真的反胃微微。跟周杰倫都結婚生女,還要「等妳下課」一樣。Ok我理解成是接女兒長頸鹿美語下課。又或者無腦熱血直男癌九把刃,把他得意的校園無腦熱血直男癌追女仔故事賣了又賣拍了又拍。

如果學校真的有地縛靈,那大概是不想長大的人們。

此時當然也會想,如果我也座落在他們這些校園青春浪漫公式劇情的射程範圍,那會多有帶入感啊?壁咚學妹,被學長壁咚;為妳毆個鼻青臉腫,讓你被毆個鼻青臉腫;躲教官,害你被教官抓......

喔,我都忘記罵教官了。回憶美化症候群是人類的認知缺陷,心智常常自動為過去,尤其是青春時代,套上柔焦和粉紅濾鏡,一切存在皆值得懷念,因此也毋庸想到它的不合理了。就是要制服,就是要教官;改制服多自由,跟教官玩捉迷藏才叫青春啊。你叫囂著。

青春這詞要負擔這麼多愚蠢的意見,你問過它的感受嗎。

總之,發覺難以坐落在這套公式畫成的象限任何一點的我,只感受到鋪天蓋地的生而為臺灣學生、我很抱歉的心情。就像聲稱要再當乙生父校人,或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等言論,都想說好啊趕快去重考啊,跟你的同路人杰倫把刃一起永恆悠遊在考試作弊、追求女神、跟教官追逐嬉鬧的樂園之中吧。

#聽起來就是阿鼻地獄啊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照看


我不是很容易油生「想好好照看你」的人,不過到後來是真的,想好好照看。

我實在最了解一人在外地能陷入什麼無底深淵。產業別、城市別,無不是花花世界,伺機而動,隨時一口把人傾覆。

還有最令我擔心的情感連結程度、分寸拿捏能力。畢竟我三年都待在校園,最嚴重不過是流言蜚語,小打小鬧。但這不是,是短兵相接的利益衝突,無所不招的社會百態。

這個人是不是好人?這個行為是不是模仿得起?這個決定會觸發什麼漣漪效應?

誰來評估呢,我做你的智囊啊。還是引刀成一快,盲目看感覺?

過程中,硬碰硬的拐子常是下策,一塹吃完還有一塹,才能長出微薄的方法與自尊。

我雖不是什麼罩得住的人,但這點經驗、資源,一點點熬過來的心理厚度、道德尺度,還算有的。有什麼事我都在這,需要時指點著,不需要時也碎碎唸著。再不濟,後頭還有功力高深的兩老,萬事可問。

就這麼告一段落,可惜是一,再來自覺這迂,我竟然把自己繞進去,當真了。

有什麼鴻溝不能跨過?有,多得,深得。是決定去愛讓我一葉障目,決心忽視從一開始就注定的不同。以為不能彌合,至少也能搭橋設棧,緩緩挪步。

就是天真吧。

不過這麼天真的我很少見,姑且捕捉一回。我也覺得滿可愛的。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真心


【深夜隨想隨罵系列】

為什麼我當時會這麼「相信配合」呢?「相信生力量,配合生組織」算是我很當真的口號。原因是另一句口號:「相信誰,成為誰」--渴望獲得財務自由,所以相信比較靠近的人--我的上級老師。

因此前兩年遇到抉擇,我都反覆煎熬,最後幾乎出讓自我的決定權,牙一咬交付信任:算了,如果他會帶領我財務自由。

比如自掏腰包到香港參加大會,並接受「自己去跟教授喬期末考時間,才是負責任的表現」的觀念,也把這樣的想法傳遞給下線。

或者把人分優劣:哪個朋友你覺得他優不優質、有沒有過高峰經驗......這些我都能理解,談合作本來就是找很棒的人。但有一項也納入評估:他手頭有多少可以動用的錢。

那幾年我們的任務好像刷卡機,這個人有多少就榨,那個人沒有就丟包。隱約覺得有問題吧,但在相信配合的匾額、在神祇跟前,還是跟隨,還是做了再說吧。

--這些做法一定有我還沒悟透的,否則何以我在這裡,而他會在那裡?

我們每月須繳工作室租金,這我也懂,使用者付費,平均分攤。

常有活動,可以拿來邀約朋友,也要先買票--讓你練習發動活動,分攤場地與器材租金,至少預買五張起跳,票價從一百一路漲到一百五,一群領家裡零用錢的學生要月月擠出$1750,還不含每月固定產品消費。

我也沒吭聲,硬著頭皮繳,也催著團隊繳。幾乎都是老師的下線裡第一個交齊的。

我的相信配合程度之高,一度成為上級老師口中的模範,直到我脫離團隊,都仍使老師念念不忘,常常在我已消失的聚會上提及。

不過這樣頻密的相信配合,究竟換來什麼實質收益?沒有。我當離島教師一年的積蓄就樂勝當時十倍。

反而是後來才知道,根本就沒人像我這麼乖,月月在那準時結票,都嘛是沒錢餒、約不到人餒、到場再買吧,就過關。

是老師看我軟柿子,一捏就有甜頭,所以差別待遇;還是這也算對我寄予厚望,才特別嚴苛?一樣,沒交就會不耐煩,因為--這是創業基本共識,不要每次都花時間溝通。

「你等我組織這麼大了之後,還要每個下線都講一遍嗎?」

後來夥伴才算給我聽,老師一月收入大概在3萬~10萬間。近幾年組織崩盤,收入應該也縮水。雖然聽來不低,還常能靠下線業績撐持(跟制度有關,先略),過得也算滋潤。

不過想到為了維持、甚至衝刺聘階,自己砸下去囤貨的錢就很可觀;近三十歲無工作經歷,無專長(雖然我也沒),無好友(如果都按照SOP交友模式......),無法吸引到真正優秀的人合作,只能一直在學生或怪人堆裡騙吃......

老實說我很怕。這離財務自由,恐怕還有一段距離吧?

不過也都是後見之明了。同一團隊中,還是有我欽佩的領導人/企業家。但我覺得他們的能力,是去哪裡都嘛飛黃騰達的。

對此產業我的想法也沒變:真心,我只跟你說要真心。就算後來失敗也不要緊啊,獲得一段經驗、業務能力、我個人覺得受用無窮的飲食原則。

而且你沒有出賣自己的真心。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離開以後


(‧表姐的女兒樂樂,她要叫我舅舅,所以她是我的......?)


1.
今天從大江搭車到市區,在沒有人行道的路肩和眾多車輛擦身而過。路徑和行走的速率如此熟稔,已經是種肌肉記憶。陽光強烈得像灼燒皮膚,眼睛睜不開。那種感覺又回來:

我好像根本沒離開。

去年正是這個季節結束了工作,戶頭裡只有賣掉爵士鼓和拿下一個小獎的積蓄,二話不說出門遠遊。兩個月後出發到馬祖就任。

回來時又是,還是夏天。城市灰撲撲的,汽機車一樣庸庸碌碌。一切原封不動,只有我做了一場很長的夢。夢裡有沸跳著光的海,滿懷的山風,漫長的冬天,一班小鬼頭,永遠凌亂的辦公桌,永遠做不完在加班,每天走路上山板起臉裝兇......

一旦離開那個情境,這些經歷過的事物,也幾乎不存在了。

2.
比如說我跟老闆個性不合,可以一走了之,那麼與家母不期而遇,掉頭就走也是同樣意思。已不太恨了,才沒那麼多馬祖時間記仇一個人,只是也不怎麼樂意若無其事。不反唇相譏已是我修養的極限,沒有得其家教,萬幸。

外婆不能理解,說我「睇書睇到笨掉」,怎麼能不理媽媽?

雖然失望,外婆有生之年大概看不到我們兩代重圓,看不到我重新當個母慈子孝的好外孫,不過也只能這樣了吧。我的人生可不是拿來趨奉無理取鬧的,也不打算以此討好,即便疼愛我如外婆。

3.
還有一事,有點糗的,就釐清了一些狀況之後,確認現在still single and beautiful,之前就當是虛驚一場,沒事兒沒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