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我學生:嗨,高中生活怎麼樣?

「嗨,高中生,高中生活怎樣?」

他的血輪眼眼神飄忽,跟我說這兩天開學都五點半起床(OK,我才剛睡。但我沒說。)搭六點二十的車,早上七點前要到學校。剛剛,七點才離校,回家換衣服八點半就來補習班報到。

然後這個剛升高一的小朋友花了快一小時跟我抱怨私立高中無意義的規定,「如果每年有一百個台大的就算了,我可能好好照做,穿什麼皮鞋,星期一乖乖繫皮帶給檢查,至少三年後還有可能不一樣--但根本沒幾個!」

一邊不知怎麼回應他,畢竟我也是痛恨世界的青少年,直到可見的將來,我大概都還會是憤世嫉俗的頑固歐吉桑;一邊卻還是覺得,年輕好好喔,真希望他可以好好的過這段不會回去的時光。

如果幸運的話,也許他會跟我一樣懷念,就像現在的懷舊片,一定要被教官追,站成一排被體罰時繼續嬉鬧。覺得所有不公平的對待,都是合理的,比如為了「考上X大」這樣的目的。也許不會。像我要費很大力氣才能按捺不刪掉整個高一的照片資料夾。

看他痛苦,我也有點痛苦,終究不是「上了大學就解脫啦!」派的福音信徒。據說選組很快就來,而且只有兩次機會(不是才剛上高中嗎!),他很煩惱。

「那你有喜歡做什麼嗎?」

「我就是什麼都很想做,但想做和真的去做就是兩回事啊!」

「像是什麼?」

「……我也不知道。啊啊(抱頭)就覺得自己太懶,又沒自制力。」

「為什麼你這樣覺得?」

「像這些啊!明明知道要考,應該多念多練習,但又太懶,沒自制力……」

真的是自己太懶、沒目標感、缺乏自制力,還是--其實根本就不喜歡?不喜歡的事情就只能靠他律,把動力和決定權交給屁股後面的鞭子。但是學習,假設這是台灣教育真的在做的事,明明有其他方式,明明可以是快樂的啊(請戳本文)。除非,像我這樣幸運,不小心在台灣的升學體制裡能得到《學習的理由》說的,輾壓別人的優越感,和「有讀有分」的刺激回饋系統,而換取小小確幸。

(即使是我,在國三和高三也還是很憤怒,無來由的憤怒。考上大學則是茫然,覺得人生差不多就這樣結束了。旌旗和鑼鼓都被收起來,熟悉的套裝知識、刺激回饋系統消失,跑跑跑到一個突然沒有分數、沒有終點線的荒野上。)

然而,像我這樣在台灣算是幸運的學生,依然回答不出來:「那老師,你找到你想做的事了嗎?」

(還是我能老實回他:親愛的,老師就想當大米蟲呀,吃吃喝喝瘋言瘋語瀟灑走一回!--會讓他提早放棄學業嗎?)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沙丘之女》:還有明天




《沙丘之女》開場很像伊藤潤二。怪誕的跌入一個封閉的場域,身在其中的人不可理喻,不懂他們為何在這、為何有這麼特殊的行事邏輯,也不理解他們的意圖,只知道自己被困在此處。接著就是一整本書的逃脫密室大冒險。

海岸的沙丘村落,持續流動、不斷崩壞的沙屋,也牽引起我高中第一次讀所謂「現代主義」文學的感受。荒涼、渺小,人在一個數碼空白的世界裡爬行--截然相反於社會派小說,怎樣都要置入具體的時空路標--那個被小說打造出來的空間沒有名字,可以放置在地表任何一處,也可以不。只有單純的時間流動,不知何處開始、終於何處。原本熟悉的環境中賴以為生的意義付之闕如,取而代之是大大小小的陌生與荒謬,因為乖離,人顯得格外麻木、無賴。

不過安部公房顯然上手於密室戲碼,間接穿插內心意識流動,與外在事件描寫。主角不熄滅的脫逃意志,成為全書唯一的敘事動力。所以我們看到一隻落入沙丘中的螻蟻,反覆求取智謀,渴望離開沙丘,渴望終止毫無意義、周而復始的勞動--鏟沙。但是停止鏟沙,上頭就不再垂降飲水。沙丘之女不理解為何主角永遠想逃走,她只順從而怯懦的提醒主角:沒有人成功過……

就算可以出去,她也不想。就算出去,也不能很快找到生計(234)。何況世世代代不都如此嗎?在這裡也沒有不好。有勞動,就有飲水,就能活。偶爾還可以討價還價,要幾支香菸、討一份報紙、存錢買收音機……主角想死了繩梯,沙丘之女卻在心底割斷了繩梯。就算繩梯垂降下來,她也不想逃。何況主角還發現,在身陷的沙丘之上,矗立著監察塔,以全景敞視,確認家家戶戶乖乖勞動,不讓沙堆積,淹沒整座村落。

作者提到日本二戰後的「廢墟時代」,人人拼命往前奔,追尋自由;然而這時代,是不是到了逃避自由的時代了呢?正因厭倦了自由,才被沙丘給吸引過來呢?(100)生機蓬勃、大開大闔的自由說起來輕鬆,但也讓人感到沒頂的焦慮。嘴上說著嚮往自由,身體卻寧願繳械。受縛也沒有那麼不好,「當人們身陷前無去路的困境時,勞動可以成為精神的支柱,幫助人們熬過那去而不返的分分秒秒。」於是我們有口實可以自我說服:我做了一點什麼、我有了成長;我有所留存、我曾帶給世界一些什麼……就算困境根本是自己打造的。

沒有啊,你說主角是被騙下來的。一開始確實是。但經過脫逃、包抄、陷入流沙而羞恥的吶喊「求求你們!救救我吧!……什麼事我都答應!」(214)於是被再次送進沙丘。我不想批評主角軟弱,沒有疤的人能輕易指責懦夫,何況到最後他還在試著把談判槓桿往自己挪近一點:他可以製造儲水機,不必再向「他們」屈服。但也就是這部儲水機帶來的安全感--他和沙丘之女有了胎兒。書最末,安部公房用心音讓讀者聽見主角已經認定,「還有明天」。

我們都知道他不會逃出來了。事實上,作者早就讓主角死在第一頁。他最後沒有逃出沙丘的原因不再是他不行,或「他們」的虐待、監視或追捕。而是他明明可以,但他也把心底的繩梯,給割斷了。

這是絕望到底的一則故事。絕望並不在於這世界到底給了你多少壓迫、逼你就範,如何用種種細微的凌虐手段,要你當顆好螺絲讀書然後上班一輩子,為了集體的福祉而犧牲;而是你對這些壓迫,漸漸習慣,最後無動於衷。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黑暗之家》:見血,是鬼片的敗筆



算是不錯的心理驚悚,讓我想到台灣深諳此道的小說家張耀升《彼岸的女人》,或者高中時讀九把刀《樓下的房客》的震撼。那個世界沒有鬼沒有幽靈,沒有逆反現今科學知識邊界的超自然現象。只有人,黑暗的深沉的人,人的惡意。

比起《樓下的房客》毫無理由的虐殺(所以比較low一點)、《彼岸的女人》挾怨報復,《黑暗之家》的動機再清楚不過。大把的保險金亮晃晃的。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必然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社會,保險體系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符合著近二三十年所在多有的新聞事件,儼然成為一則不時坐實的都市傳說。這也是作者火候所在,保險業內部資訊的細節豐滿,不知是曾經從業還是純粹做了很深入的功課?不過這好像也是日本社會派小說家的基本功。有大量通俗、娛樂小說寫作者真好啊,有得沙裡淘金。

一定要離題一下,最近有部國片《銷售奇姬》要上映,老實說,有點期待,但也很害怕。害怕在台灣的時裝劇通常很慘,隨便選一堆模特諧星(咦,在講林美秀和白歆惠嗎)上去背台詞而且是誇張的背台詞就打發了;但期待在,如果製作團隊能處理好這個截然不同於台灣最擅長的蒙太奇、同志片、小清新或賀歲檔,就無異證明台灣導演有這樣的能力,把貼近生活的職場百態改編成某種暢銷的故事型態,將來所有接地氣的嘗試都能由此發軔。

日本社會派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地點會非常明確的描述出來。主角住在哪一區、搭什麼鐵路、該地點的地緣特色是什麼……駭人聽聞的故事,安排在看似靜謐的古城京都,還在觀光勝地嵐山,實在與印象違和。難不成這是貴志祐介不爽京都太多觀光客的招術嗎?結果反而變貴志文學之旅,興發一代文創之先(誤)。

整本書的壓迫感做得非常好,偶有中文錯植,但整體翻譯流暢,日文腔不重。可惜布局虎頭蛇尾,結局稍嫌草率,我真的不想看到事情用大量血漿噴發做結尾,這跟鬼片到後來一直強調鬼本人的臉部特寫一樣low掉。心理驚悚和亞洲鬼片最可怕的就是氣氛營造(詭譎)和出奇不意(驚嚇),但驚嚇不能常用,會用壞50收。我比較期待最後也是在體制中、或生活裡周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路把壓迫感延續到底。

綜觀全書,彷彿只是為了讓主角獲得救贖,解放記憶中的罪惡感,有種目的論太明顯的操作感,然後再用女友「不信人性本惡」的觀點,上價值、做昇華。可是證據是什麼?如何在近距離目睹這些罪惡後依然能夠下此結論?只是「父母惡意建造的牆,有時也會成為防波堤」(351)而意外讓自己變得堅強,會不會太簡單了?

情節當消遣很好看,但說有什麼核心價值或獲得闡發,除了「善意鋪就的路,有時也通往地獄」外,應該就是敦請看了五月天廣告就投身保險業的善男信女,可以考慮讀一下吧?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胖而病不是你的問題,但也是你的問題



讀了這本書長達一年的社會組小朋友想從一個生活小故事開始。

昨天深夜想吃宵夜,泡去逛7-11。在貨架間逡巡,找不到一個滿意的選擇。為了增加下頷肌肉的力量,讓下顎有空間可以長牙,避免齒列不整,特別是朋友們都說痛死了的阻生智齒,我應該要選擇硬一點、接近原始一點的食物。

但放眼望去我可能只剩餅乾棒,或者牛肉乾。但這些工業時代後才出現的食品,卻又因為它特殊的質地和高糖分,容易讓我罹患齲齒(蛀牙)。齲齒之外,先不論整桶添加的化學物料,光是高密度的能量,累積在內臟周圍的脂肪,就足以讓我生病。

簡言之,在現代食品工業的系統之下,我要嘛選擇立即當下的滿足,暫時不顧未來會擁抱的病痛--經濟學名詞叫作雙曲貼現(hyperboli discounting):「是指人們寧願要金額較小的眼前酬勞,也不要金額較大的日後報酬。」(引用自:article.denniswave.com/8231)就是鼠目寸光啦。--要嘛就只好餓肚子了。

可惜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餓肚子。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叫「不良演化」(dysevolution),意思就是,我盡量琢磨了一下,人類藉由科學與科技發展,攻克了很多傳染病。附帶一提,這些傳染品多是離開狩獵時代、進入農業時代後才爆發出來,原因包含密集的住居、與家禽家畜比鄰、缺乏良好人類和動物排泄物的處理。導致過去數千年人類壽命短促的傳染病漸漸獲得改善,對工業時代以後飆升的非傳染病,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富裕病、慢性病,卻束手無策。

作者從演化的角度看待人體。工業化以後人類生存的狀態,基本上已與人類演化出來、應該適應的環境截然相反。過多的能量、過少的耗能。不用咀嚼的工業化食品帶來阻生智齒、高糖分食品造成齲齒,起碼從體質考古來看,狩獵採集時代的人類因為食物質地堅韌、多元飲食來源、糖分密度不高,很少發現這種問題。口腔衛生到農業時代後才開始折磨人類,工業時代後尤甚。想想警告小朋友「吃這個會蛀牙」喔的都是什麼東西,不會是燙青菜和青澀酸蘋果吧。

人類也自己創造了一片軟綿綿的地獄。太柔軟舒服的床(和缺乏運動讓肌肉退化)造成長期下背痛,吸收衝擊力的鞋底頂替本該鍛鍊的腳肌肉,讓扁平足激增。整個日常生活,汽車代步,上下樓用電梯手扶梯,坐進辦公椅勞動或許半天都不必起身。能量過剩、缺乏運動的人,則明顯成為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以前我還看過有人說文解字:「癌」就來自於吃太多,在體內堆積成山,終於釀成病變。倒還歪打正著,被他說對了。

特別是我們用比天擇更快的文化演化,傳遞了同樣容易致病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解決症狀的手段又太方便、有利可圖(近視有眼鏡,齲齒有牙醫……),有恃無恐之外,也佔據了治本(預防)的急迫與資源。雖然死於或受苦於慢性病的患者依然在進步甚至開發中國家,秋風掃落葉一樣的席捲全球,顯然這具還停留在狩獵時代的身體,根本受不了太空時代的假食物(沒有任何一種野生水果像現在任何一顆糖果一樣給你那麼高的能量,就算它號稱每一吋營養都完整複製進糖果裡了),也受不了不用出力的生活方式。

最後剩下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壞消息是,這種不良演化不會經由天擇消失。因為慢性病患者雖然生活辛苦,但大致都能撐到繁衍年齡結束,生產、養育完子代才罹病、才死。好消息是,麻煩大家動起來!運動在數據上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發的機率,但麻煩在你還沒有病之前就要維持這種習慣。並請參照麥可‧波倫(Micheal Pollan)的《飲食原則》,「吃食物、不要吃食品」,或說是「不要吃你外婆不認識的東西。」除非你外婆也跟我外婆一樣愛吃披薩,那就連外婆都不要相信。還有,別再迷信熱量,請調節種類和份量--trust me,吃100大卡的餅乾,不會跟吃100大卡的燙青菜一樣養瘦的。

很好看,雖然有時有點繞,不過大致還可以。扣一分是因為,錯‧字‧太‧多。編輯應該殺掉。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幸福是我們的義務》:你就是力量



這本書很薄也不算貴,但腦袋被轟炸機炸過一輪的感覺!!!(情緒化的三個驚嘆號)

性別就算了,那是北歐社會講到爛的強項。最深刻的是瑞典人落實「民主」的方式:從義務教育開始,不設專門課程,但明列於兩大教育目的之一(民主、知識)。從高一就會被分派到某政黨立場,參與辯論,連各地黨代表也會受邀出席。學校還會定期舉辦女性主義週、文藝復興週,每個科目都要帶入週主題的元素。

作者說得很好,把這些制度拿來跑龍套、上形式很容易,但要風行草偃,貫徹到底,很難。她敏銳地率先排除把責任歸因給個人的簡便結論,或本質傾向的什麼民族性啦,這類的。制度的完善當然是一個困難的社會工程,但制度如果沒有每個公民的意識,無論這意識是性別平權、是福利國家、是教育革新、是每年度薪資協商--這嚇壞我了,你可以跟老闆每年討論你想要的薪資、你的願景和你遇到的困難。這幾乎成為瑞典人的文化血液,而不用像作者形容的華人同事,要嘛(對工會)不聞不問,要嘛(對薪資協商)「先看上面的意思」。

血液裡每個血球都在吶喊的是:你就是力量。你也有責任。你的行動都將重新塑造這個你所參與的社會。

翻到下一章,節錄的是瑞典立法禁止電視對12歲以下兒童為廣告對象,因為認為他們有「免受廣告影響」的權利。嚇到拳頭都要吞進喉嚨了。我相信每個國家之所以採納某種制度,多半要看長期以來歷史的變化。現代化、工業化、民主化、經濟起飛……的時間點,當時的民氣,都會主導往後的社會共識和資源配置。

當然可以說,瑞典人的政治效能感很高,相信政府不貪污(相關法令和執法都嚴謹)、也會做好福利政策,建構社會安全網,故而願意接受高額稅負,受國家與社會全體互相保護。就算從賤業(台灣瞧不起的藍領工作),生活品質也不見得比較低。親子、親族間彼此經濟獨立,他們可以從事休閒、陪伴家人、自我實現。--咦,本來想插入其中一個變項說:可能台灣缺少這個環節,但發現這個動能系統陳陳相因,變成一個循環的因果鎖鍊。要學一套制度沒辦法只學單點啦。

太想移民了啦。我還是太討厭美式的消費資本主義,凡事營利、分潤、投資報酬率的運算。更討厭亞洲式的過勞美德。作者說得超好,那只是因為制度的不完善,負擔轉嫁到每個個人,比方勞動者,身上,最後竟然變成一種又褒忠又同儕競爭的扭曲文化。

本來以為作者頂多只能描繪一些浮光掠影(也算有貢獻了啦),但每則平易故事都大有深意,分析文字不多但幾乎正中核心,看來有雙鍛鍊過的眼睛。

台灣不是最差,瑞典不是最好。但既然我們現在所有的制度無一不來自其它國家發軔和實驗,那有另一種可能何不好好參酌。作者說不同的文化簡直像人類學式的思想實驗,給你What if(假如……)開頭的問句,但卻成真給你看,喔,原來人類真的能這樣生活。在學校談論政治不會死,父親人手一本《爸爸學》且搶著分擔育幼不會亡國(不過即使如瑞典,兩性收入還是有差距),盡力消弭天生的性別分界不會被天火硫磺燒成灰。

我相信這也是老調了,但翻這本書,突然有顆小隕石撞到我太陽穴,讓我理解: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更公平的社會?因為公平的社會才能讓所有人接受相同的教育機會,才有機會接觸更多的知識訓練,進而養成公民素質。

只讓「某些菁英」投票的弊大於利(誰來判斷誰有資格票選?資格又從何處來?),所以要是我們不想要選出一個川普那樣的政治人物,想要擁有一個相對有品質、穩定的公民社會與政治環境,就要提升所有人受教育的可能與品質,首先就不能讓這個社會的貧富分化、受教育的機會與品質分化。這教育還不能只停留在背誦、運算等技術,要走到能夠質疑、批判,以免養出工業時代的順民,而養出能為自己立場舉證分析,並辯護的公民。

大一時歷史通識的助教曾經問我們:你的票和沒接受教育的農民的票,票票等值,他們人數還比你們多,也許會選出一個你覺得荒謬的領導者。那麼,你覺得是不是該限定投票的資格?今天看來,那當然是撩撥我們對於「自己是菁英」的幻想,對比於綠營執政「藍綠惡鬥」剛落幕,被抹黑的一大票「南部、沒念過書的農民」。

學術社群的政治正確當然阻止我答:當然啊他們這些○○憑什麼享有跟我同樣的權利啊。我沒說這句話,但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我知道了。這個社會只配跟這個社會的程度相當的領導者。可以不要當個獨裁傾向的賤人,聲稱他們沒讀書所以沒權利;更積極的應該是:拜託喔,我沒辦法逃避大家一起選出來的外部成本,所以麻煩這個社會讓所有人都不可以太窮,至少要能夠受到有品質的教育,才有辦法讓全體人都能一起思辨更好的體制、選出更好一點的人。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的,再補充一下:台灣不用笑對岸啦,他們有中國特色的民主、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我們也盛產「台灣特色的迷思」,如「太民主」--先當前文已破解。再就是「市場太小」,ㄟㄟ麻煩都看一下人家瑞典好ㄇ?人口只有台灣一半不到,但光靠閱聽眾自願繳費的公營電視台,跨年節目光聽描述都讓我好有興趣。

大小演員扮演各時代的瑞典家庭生活,出海捕魚,或進工廠做工。連當時的家庭食物都要忠實還原。根本屌打一堆穿越劇!

《背離親緣》



一直反覆強調,就算生了聽障、侏儒、唐氏症小孩的家庭,也不會如社會或他們生育前設限的不快樂,但也不是全部都快樂。

障礙畢竟是社會設置,眼光和歧視也是,資源匱乏也是。

然而,共通的一點,這些擁有特別的兒女,還肯站出來說話的父母,表達的都是:我比擁有他們前想像的更愛他們;我因為他們而收穫滿懷。

也許是作者訪談的抽樣偏誤,很多爸媽都因此生命轉了彎,辭去工作、創辦該領域協會互助會。讀資訊讀文獻,研究法條,遊說政客。發現沒資源就開始整合人力,創造資源。把自己擰成一條鞠躬盡瘁的抹布。

有人當然是為了逃避辛苦,但投入的心力也真的積攢下來,讓孩子們、擁有這群孩子的爸媽互相連結,鬆一口氣。反饋到生命裡,成為虹彩。

有個唐氏症女兒的媽媽說,身邊的朋友生養孩子的過程都是完美的起點,日後才漸漸學著面對孩子的問題和侷限。但我一開始就知道她的缺陷,於是每一天的成長都成了驚奇。(208)

這態度說來難聽,但我覺得是最好的態度了:不期不待,不受傷害。特殊後代對親職者的生命投放炸彈,化作焦土,迎來一切價值的重估。

貪婪是魔鬼。健全者的家庭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焦慮,交換的是他的靈魂,和你們的關係。明明他出生前,你的標準只有要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



看《羅輯思維》少數喜歡和不喜歡數幾乎一樣的爭議主題「你怎麼還信中醫」,覺得和這本書路數很像。下標驚世駭俗,埋兵伏將一整集,論旨揭曉:「人,怎樣才能從這個萬分複雜的世界中,找到確切的知識。」主持人羅胖挑戰中醫不習慣經過「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進入穩固,可供檢驗、被預測的知識體系。這一大串咒語裡每一個詞,都是人類肉身鮮血鋪就的歷史。受制於某些文化偏見,和人類傾向思考的方式(例如從直觀推導出因果),代價就是看不見視界以外的黑暗。

沒有通過實證研究的民間科學如此,人類看待植物也是如此。這本書篇幅短小,核心明確,就是舉證說明,告訴你植物也有「智能」。作者抱著花草樹木,給的啟示是,哪有鐵板一塊的「事實」,只有必含偏斜的認識。多知道一點事情,才有可能多擁抱一種觀點;從人類知識雲端下載一點點新容量,只是人生漫長的解蔽之一瞬。

至於作者剪開了目眥,旁邊是什麼風景,這得自己看。好啦下面有寫一點。我只能說,這不是植物學啦生物化學的書那麼簡單吧。這是挑釁人類最愛思考(ㄆㄥˊㄓㄤˋ)的問題(ㄇㄧㄥˊㄇㄨˋ)(之一):人是什麼as known as人類怎麼那麼偉大特別萬物之靈來著啦!換言之,人的本體論,與人類知識論的問題。

我們說人類的特別來自於「智能」,但「智能」的定義是什麼?作者一一用其他生物、甚至機械來駁倒。最後彷彿只剩依戀,才抱殘守缺著專為人類自己量身打造的智能情感。因為它不證自明了我們的不凡。何妨改用作者說的:「智能即是化解疑難的能力。」(157)植物不僅有五感(好像有十五感,甚至更多。是異能者嗎!)、能溝通,當然,綿延了億年的演化而未絕跡,覆蓋了整個星球的它們--無疑有智能。

但你以為割讓出智能給植物,作者就放過你了嗎?沒耶,他甚至用植物帶給你思想實驗。西方哲學的出發點,都是視人=理性主體,而這主體是「個體」,從個體為前提開展出龐大的思想體系。但偏偏植物就不是。如果植物也有哲學,那會長什麼樣子?植物摸索的世界,和人類心智認知出來的,可能一樣嗎?

在時間的尺度上,自以為一直動來動去的動物人類也沒辦法體認植物的生物屬性,長久否認植物也是活物,也迴避討論植物是否可能有感受、會疼痛,以及,能否擁有權利。而這都來自於植物「活動」的速度,不在人類(狹小)的覺知尺度。

植物不能「動」,所以選擇不演化出特化的器官,以免被吃掉就只能等死,像動物的腦心肝脾肺手腳;轉而平均分散功能於全身,故能野火燒不盡,只消春風吹又生。作者逼問,你怎麼知道如果有外星生物,他們不是像植物一樣,以某種方式連結成一個群集、一個平行演算、一個網際網絡式的分散智能(distributed intelligence)?如果連同個星球,一起相親相愛經過漫長演化的植物近親,都要被人類--即使是人類頂尖的科學社群--這樣漠視,如何奢望理解外星文明?

與生俱來的差距,讓身為動物的人類難以想像「不同」。人類的感官、思維方式,都是侷限的,需要對這份侷限永遠保持警覺。(--人畢竟不是神。這時候,實在不難理解為什麼複眼人會掉下淚來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