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黑暗之家》:見血,是鬼片的敗筆



算是不錯的心理驚悚,讓我想到台灣深諳此道的小說家張耀升《彼岸的女人》,或者高中時讀九把刀《樓下的房客》的震撼。那個世界沒有鬼沒有幽靈,沒有逆反現今科學知識邊界的超自然現象。只有人,黑暗的深沉的人,人的惡意。

比起《樓下的房客》毫無理由的虐殺(所以比較low一點)、《彼岸的女人》挾怨報復,《黑暗之家》的動機再清楚不過。大把的保險金亮晃晃的。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必然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社會,保險體系已經成為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符合著近二三十年所在多有的新聞事件,儼然成為一則不時坐實的都市傳說。這也是作者火候所在,保險業內部資訊的細節豐滿,不知是曾經從業還是純粹做了很深入的功課?不過這好像也是日本社會派小說家的基本功。有大量通俗、娛樂小說寫作者真好啊,有得沙裡淘金。

一定要離題一下,最近有部國片《銷售奇姬》要上映,老實說,有點期待,但也很害怕。害怕在台灣的時裝劇通常很慘,隨便選一堆模特諧星(咦,在講林美秀和白歆惠嗎)上去背台詞而且是誇張的背台詞就打發了;但期待在,如果製作團隊能處理好這個截然不同於台灣最擅長的蒙太奇、同志片、小清新或賀歲檔,就無異證明台灣導演有這樣的能力,把貼近生活的職場百態改編成某種暢銷的故事型態,將來所有接地氣的嘗試都能由此發軔。

日本社會派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地點會非常明確的描述出來。主角住在哪一區、搭什麼鐵路、該地點的地緣特色是什麼……駭人聽聞的故事,安排在看似靜謐的古城京都,還在觀光勝地嵐山,實在與印象違和。難不成這是貴志祐介不爽京都太多觀光客的招術嗎?結果反而變貴志文學之旅,興發一代文創之先(誤)。

整本書的壓迫感做得非常好,偶有中文錯植,但整體翻譯流暢,日文腔不重。可惜布局虎頭蛇尾,結局稍嫌草率,我真的不想看到事情用大量血漿噴發做結尾,這跟鬼片到後來一直強調鬼本人的臉部特寫一樣low掉。心理驚悚和亞洲鬼片最可怕的就是氣氛營造(詭譎)和出奇不意(驚嚇),但驚嚇不能常用,會用壞50收。我比較期待最後也是在體制中、或生活裡周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路把壓迫感延續到底。

綜觀全書,彷彿只是為了讓主角獲得救贖,解放記憶中的罪惡感,有種目的論太明顯的操作感,然後再用女友「不信人性本惡」的觀點,上價值、做昇華。可是證據是什麼?如何在近距離目睹這些罪惡後依然能夠下此結論?只是「父母惡意建造的牆,有時也會成為防波堤」(351)而意外讓自己變得堅強,會不會太簡單了?

情節當消遣很好看,但說有什麼核心價值或獲得闡發,除了「善意鋪就的路,有時也通往地獄」外,應該就是敦請看了五月天廣告就投身保險業的善男信女,可以考慮讀一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