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概是這樣的地方:你走路會被輾,你單車上路會被撞。
逃到捷運裡以為安全了,結果工安事故又禍從天降。
前者帶走了陳柔縉,後者帶走了林淑雅。然後我們再沉重的哀悼、致意。
多少社會栽培出來的菁英、還有無窮希望的台灣青年,就這樣被台灣眾所週知的環境取消掉了。
還有生在疫情、死在左轉車輪下的三歲女孩余佳薇。她拿到了很多台灣大人懷念她的花。
積極一點看,日本交通戰爭也是發軔自好幾起兒童交通死亡事故。宇澤弘文寫過,1970年代的東京,弔念孩子的花束還散落在地,車輛依然呼嘯而過。
2023年的台灣吸收了它國五十年來的教訓後:地方政府大執法一個月。
準備好吧,我們速打南無阿彌陀佛和rip的日子還長著,建議可以加入快捷鍵備用。
**
幾起事件之慘絕人寰,發生時間之間不容髮,我大可見獵心喜也好、真心真意也罷,同仇敵愾,加入怒斥當局的行列。
這兩天沒發文,粉絲數還在漲。事件帶動公民的憤怒和議題的能見度。
但真的只感到深深的疲憊和虛無。一方面我跟中國朋友說,台灣好在我還能宣洩,感受到社會一點點被倡議推著向前。
另一方面,你好像有一點什麼,但看到的很豐滿,吃到的很骨感。台灣人最自豪的民主,也可以一票一票挺起胸膛,把自己送入地獄。
在深深的希望和絕望之間擺盪。
還有不關我的事心情愈來愈多。在京都街頭,唯一要害怕的是人行道上的自轉車。每天走40分鐘從河原町三四條回百萬遍。
這廂步行成為日常,那廂身後的故鄉忙著輾台灣人為屍骨,用肝腦塗地證成你的忠誠(強調土地情感結果土地飽吸你的血,真是富於文學性的黑色幽默),公權力的解決策是大寫粗體的自甘墮落。
我就真的只有謝謝、祝福,天佑台灣人。
**
台灣文學界很愛引用葉石濤:「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但我一直知道台南是台灣的車禍死傷之都。十幾年間去了好幾趟,沒有一次可以順利擺放這種玫瑰色幻想。
機動車優先的城市怎麼可能適合做夢?你連推孩子出去的基礎設施都沒有,談什麼悠然過日子。
文章刊於1992年,那時台灣機動車輛和車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很嚴重了,但尚有懸崖勒馬的餘地。當時不是沒有人大聲疾呼,應限制私家車、投注大眾運輸。
可惜事與願違。光這十年台灣就車禍死了三萬人,受傷人數更是百萬人次計。
我相信葉石濤是心懷被車輛淹沒前的古城風光,因為他真的活過那時代。
但現在還繼續引用這段話,除了說服力很低,膨風力很高,我還覺得真是滿滿的諷刺和黑色幽默。
我是建議說,要不要來京都看看?今天我們沿著鴨川散步到市區,上次從聖護院走回百萬遍,也偶爾從北大路滾到出町柳。
移動方式有步行、自轉車、共享自轉車、公車、市營地鐵、私營軌道,多多益善;友情、親情、戀情,無所不萌。
基礎設施完善,才能侈談社會生活健全。
台灣人不要愛鄉愛土卻自欺欺人了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