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別再罵老人了,是誰讓三寶滿街跑?




冰冰姐說的沒錯。不是所有人老了都不適合開車,但身體狀況確實會陡降,可以讀《歩行者事故はなぜ起きるのか》(步行者事故為何發生)

裡頭詳盡介紹老人的認知、視力、肌肉如何弱化而導致事故。我有空再來摘要。

因此更頻繁的換照回訓、身體檢查,是很重要的。

不過,我們台灣對所有人的考照把關都一樣爛,不只是老人,是所有人都沒有得到完整的駕駛倫理、駕駛知能的培養,只是監理站每天放三寶去路上玩生命碰碰車。

不巧,老人一旦碰撞,無論撞人或被撞,死亡率都隨年齡飆高。

所以大家只討伐死掉的高齡駕駛,會忽略到背後的體系:是什麼鬼畜系統放任何人都能拿到駕照?

同樣重要的,是冰冰姐說的:為什麼我們沒有充足的公共交通系統,讓不適合駕駛的人,可以有別的交通方案?

報導裡寫:盡量「做」公共運輸、少開車,應該是筆誤。但這個「做」我覺得更有意義,因為公部門如果不做公共運輸,老百姓要如何「坐」公共運輸咧?

未來台灣老人只會愈來愈多,我們也會漸漸變成一員。真正的願景應該是像上岡直見所說,成為「不需用車🚗🛵也能生活」的社會。

昨天湯屋對面就是自行車停車場,很多大叔、小哥泡完湯,就來牽單車騎回家。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現代性未完成:愛台,及其幻術大祭司的PUA



雖然大學者們很愛說台灣是民族未完成,憂國憂民、苦大仇深的樣子,但那對我的日常生活根本沒有影響啊。

反而是現代性未完成,才讓我連安全、尊嚴、舒適的生活都無法。會死耶,會撞斷脊椎耶。排序弄錯重點了吧一整個。

是源於一張圖片,顯示在日外國人除了少數地方由中國、香港、美國人拔得頭籌,其他地方都被台灣人淹沒。日本經濟沒很好、收入也沒很高,那吸引台灣人的是什麼?

難道是他們的民族已完成嗎?不是吧,就是他們展現了一個平平是東亞,但人家就是可以更秩序、更文明,換言之,更好版本的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社會。

身體是很誠實的,雙腳投票騙不了人的:台灣人對這些品質還是有憧憬的。這是告白再多愛小小多車的國家不能否認的。

錫蘭的疑問也是我的疑問:為什麼總要跟中國比呢?中國爛所以台灣不那麼爛就可以了嗎?跟屎比一切都是珍饈美饌,但你真心自豪嗎?

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愈來愈清楚。當我悲哀的發現,有了比較值後,住了30幾年的所謂故鄉「竟然」愈來愈不習慣。

以前沒有比較,雖然不是沒有違和,但只能緊抱唯一當寶。和被一些大祭司的幻術PUA。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至死不休的滑稽:棺材背面的雪泥鴻爪




1.

同時,我也在想,學者可以片葉不沾身,廉價的否掉我說「馬祖是天涯海角、馬祖人留下的痕跡是雪泥鴻爪」,是不是正因為:

她根本沒有經歷過扎扎實實的「島嶼生活」呢?

試想,你是被奉為上賓的大教授,敲鑼打鼓來做學問,誰敢怠慢?誰不緊趕慢趕著上去巴結,我是說締結人脈?

苦苓說他住東莒時門一開就有左鄰右舍送的青菜。

拜託,那才不是島嶼生活的常態好不好。

當地人就很擔心誤導別人,都以為外地人來島上,就合該受到天真爛漫的島民餽贈。那無疑是當代版「高貴野蠻人」的濾鏡。

但如果你的生活並不「基層」,你根本不是在島上獨立過活,而是受招待、受接待——

你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都有人傳便便,那你當然很難體會到島嶼生活的滄海一粟。

比如連一盒新鮮草莓都要在群組裡跟整座島的人爭先恐後的時候,想要一個在台灣唾手可得、在島上卻四處難尋的whatever的時候,到底五感有多閉塞,才能不察覺自己身處的,就是一座千山萬水與世隔絕的孤島?

可以隨隨便便飛來飛去履行教職的人根本不要口口聲聲說做了幾年幾年田野好不好,都不知道有沒有連續待下來十天半個月咧。

2.

雪泥鴻爪就更可笑了。

我常提起我的小舅舅。我很不喜歡他,因為他好為人師,喜怒無常,還揍凹我送給外婆的小電視。

但等他一個人死在外婆死後留下的空蕩蕩的房子,我才在幾個夜晚莫名好奇起:

為什麼他的父母(我外公外婆)拼老命帶全家突破戰地鐵幕來到台灣,他卻又要「回頭」去從軍?

為什麼當完了兵,報效國家一輩子,卻仍叱罵「中華民國對不起我」?

他身上,有多少國家、時代、地域……一重重的謎。但現在都被死亡吞進歷史的無記憶裡了。

這難不成沒有比「雪泥鴻爪」更隱匿、更無蹤、更哀傷?

大教授訪問的,都嘛是表達欲最旺盛的地方頭人、公家單位的領袖,當然很難體會那些被落在時代影翳處,沒有聲音的人。

饒是老師的鑲金腦袋一輩子也想不到應該去採訪、也沒有能力連結而得到採訪機會的人。

這也可以側面證實她根本未曾走入地方吧。所以只能採到一些檯面上衣冠楚楚講漂亮話的人。她還可以腦補,覺得他們都是loser、都好可憐。

就是沒看過什麼真的悲劇吧。

3.

她在回應我的文章裡還天外飛來一筆,要我多關心馬祖土地被軍方奪走的問題,好像想指控我不如她深度涉入不義。

我其實想說:是。

我正巧就是深知「沒那個屁股,不要吃那個瀉藥」的道理。

我正巧就是大學時,就痛恨我自己要為了報告、為了等第,假裝很關心在地人面臨的困境。

即使那只是在一個社區裡隨便攔停陌生人,但那也是在收割別人對你的信任,和生命的血肉。

所以我不會「下田野」,並用外文隨意詮釋。在反對者從書內一路表達異議到書外,包含我不滿死後三十年的漁夫外公要被加諸「賭徒」尊榮時,仍能蠻不在乎那些在學院裡一本正經被傳頌的所謂倫理。

其實呢,我最好的馬祖朋友,就是家裡土地被佔走的當事人,到現在還在跟民選政府打官司。

但我不會拿來沾沾自喜,拿來道德綁架人。我只是聆聽,嘆氣,說聲加油。

因為他們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田野對象」。

4.

我還是要重複,這不是什麼學術之爭,也不是路線、觀點差異。

我又沒有要進什麼學術界,那裡連大學者都可以收留了,而且連這種殘次品都可以被大把大把不懂馬祖的人讚譽有加的時候,實在很難說有什麼吸引後進的地方。

純粹就是不爽我的漁夫外公墓木已拱還要被抹黑,不爽大學者對待地方異議的態度。

但憤怒也沒用,我主要是覺得滑稽。

所以我會講這件事一輩子,躺進棺材裡也會繼續在棺材板背面用指甲刻字:他媽的有個人類學家好好笑喔……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別再誤會了:機車方便≠進步城市

 


AI: 

機車不是未來,是制度失能的暫時產物:五大迷思總整理與反駁

🔍迷思一:機車=微型載具,和腳踏車差不多,應該共享道路設計邏輯

反駁:錯。動力=速度+質量=殺傷力與風險,這是交通邏輯的根本分界。

 • 腳踏車最高時速約25 km/h,機車則常態可達60~90 km/h,遇到事故的致死率與破壞性完全不同。

 • 國際間對「微型載具」(如e-scooter)的定義為:低速(<25km/h)+低重量(<50kg)+非燃油動力,傳統機車完全不符合。

 • 把機車和腳踏車放一起討論,只會讓腳踏車、行人更危險,也會混淆政策焦點。

-

🔍迷思二:機車很方便,便宜、靈活、佔地小,是城市好選項

反駁:這是對汽車城市的妥協,不是理想解法。

 • 「因為汽車太爛,所以機車比較好」是二擇一謬誤。真正的未來交通應該是公共運輸+主動運具(步行、自行車)並重

 • 機車的外部成本遠高於腳踏車與步行:噪音、空氣汙染、肇事風險全都居高不下。

 • 讓城市全靠機車解決通勤,是讓個體承擔制度失能的成本。

-

🔍迷思三:機車是弱勢族群的唯一選項,批評機車=對弱勢無情

反駁:這是情感勒索,也是對制度責任的錯置。

 • 真正要問的是:「為什麼我除了機車,沒有別的選項?」而不是「你為什麼不讓我騎機車?」

 • 把機車當成「弱勢者的象徵」來阻擋改革,只會掩蓋制度不公,讓每個人都困在不得不騎的困境裡。

 • 讓人無法選擇、不提供安全替代選項,才是真正的對弱勢殘忍。

-

🔍迷思四:都市騎不了機車,是因為人口太多、城市太擠

反駁:這是偷換因果,把交通失能怪在城市本身。

 • 城市擁擠的根本不是「人太多」,而是「車太多」:空間給了汽機車,卻給人太少

 • 拿人口密度來為交通惡化辯護,邏輯上是在反對城市,否定城市生活的可行性。

 • 真正的城市改革目標,是讓人「不依賴私有運具也能自在生活」,而不是逼人離開城市或變成交通難民。

-

🔍迷思五:荷蘭靠腳踏車沒地鐵也行,台灣也可以靠機車撐交通

反駁:這不是範例,是錯置的文化輸出。

 • 荷蘭的成功靠的是:平坦地形、嚴格交通規劃、完善腳踏車基礎設施+安全制度保障。

 • 台灣的交通環境風險高、路權設計混亂、都市設計碎裂,讓腳踏車與機車共道只會加劇傷害。

 • 更別說,荷蘭不是用機車撐住通勤,而是公共運輸、腳踏車與步行的整合體系

-

延伸反駁:地方衰敗不是因為沒機車,而是交通政策放棄弱者

有些人會說:「沒機車,日本地方都變廢村了」──其實,這剛好反過來說明:如果不建構公平的公共運輸與生活圈制度,只靠私有運具,地方注定會崩潰。

 • 日本地方人口流失,是因為高齡化、年輕人移出、交通民營化後削減服務。

 • 如果台灣也放任鄉村邊緣化、都市規劃亂象、公共運輸缺乏,只會讓人越來越被逼著依賴機車求生。

 • 真正文明的交通政策,是讓你老了、受傷了、考不到駕照了,還能活下去

-

總結:機車不是惡魔,但也不是救星。

它是過渡,是妥協,是制度失靈的代用品。

把它當成終點,只會讓今天的方便變成明天的災難。

真正人本的城市,不是讓每個人都有一台小車,而是讓每個人都不需要靠車來活。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蟑螂老鼠




如果馬祖被稱為賭博之島,也只是一種「觀點」,沒有需要修正的餘地;

那麼我們讚譽老師為田野蟑螂、研究老鼠,因為其堅忍不拔,又能群聚狐群狗黨,不是,是有諸多好友親朋前來呵咾、喝采,又有什麼不宜呢?

賭性作為一種文化,是好的、是高妙、有資格被褒美的,那麼用忍辱負重又多子多孫的蟑螂老鼠來形容他們,他們應該五體投地,感激我們的正面詮釋吧。

這是研究者很廉價的自我感動啦,只要躺在床上書空咄咄,把田野裡的負面特質拿來重新詮釋、「翻轉」一番,就成為可以推崇、值得效法的典範了。

什麼歷史、結構的限制都不用討論,現實的困境亦在彈指間灰飛煙滅。

如果賭博這麼棒,那我也尊稱老師一聲賭徒。賭性充滿,拿馬祖打了一場翻身仗。

說起來很好笑,但其實很悲哀啦。所謂田野,是別人的家——我們的家,我們被恣意詮釋之後,要花幾代的人時間,才能作出旗鼓相當的反駁?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我外公外婆做不到,他們根本不識字(但外公死後三十年莫名其妙被追封為賭徒);我爸媽也做不到,他們很努力工作養活我們。

真的就要到我這一代,這件事才終於可能。

有人抱怨:「因為你太兇,我不敢再寫那裡。」那真的請自便,花花世界還有很多地方任逍遙。

只是欺負田野裡沒人有博士學位就遂行狡猾,隨便訪問、偷懶研究的好時光已經過去囉。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為我那小小多車的非國家




擁車率到99.9%了,今年台灣總車數可望超過總人口!👍

跟炫霖生氣聽眾批評我們「沒認真讀書」比起來,我對可以目空台灣每天鮮血淋漓發生的一切覺得比較詼諧。

又是排序論。讚譽台灣和關注交通可以同時,只是排序不同。那你倒是展示在作品裡給我看看呀?那你倒是說說這些具體的問題被你排到老幾去了呀?

我愛台灣,但被我排到第1069號。光是排序的不同,就是徹底不同的價值。如果真有這價值,求求您們大恩大德寫出來。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我只願死在那裡;如果我必須生一千次,我只願生在那裡——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 據信是鄭南榕改寫自聶魯達的詩。

整個抖到把咖啡打翻!

劉單子忍不住說:誰要一千次死又活,什麼無間酷刑,一次就很痛苦了。我書寫,因為我恨台灣——我那小小、多車的非國家。

🤭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交通事故是不是國家「不作為」暴力?




國家放任傷亡一再發生,能否視為一種國家「不作為」暴力?

AI:

可以。

但需要區分:

  • 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直接暴力(如軍警毆打民眾)
  • 而是一種「制度性不作為」所導致的暴力後果

-

一、什麼是「不作為暴力」?

這種暴力的關鍵特點是:

  • 國家有能力預防或介入、卻選擇不作為,導致人民受害。
  • 它不是單一個人的犯罪,而是制度性地、持續地放任災難發生。

例如:

  • 明知路口危險卻不設人行道與紅綠燈
  • 長期放任駕駛無實質審查、無定期回訓持續上路
  • 應強制要求所有車輛擋風玻璃的透光率,卻選擇屈服於利益團體壓力

這些都可能構成國家的「不作為性暴力」。

-

二、學理背景:哪些理論支持這樣的說法?

1. 結構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 指一個社會制度本身使部分群體暴露於死亡、傷害與剝奪中。

→ 這種暴力「沒有明顯加害人」,但結果一樣是死亡與苦難。

→ 例:設計不良的城市交通、無法負擔的健保、無障礙設施缺乏等。

 

2. 國家暴力的轉型理解(violence by omission)

→ 國家對某些人群「選擇性放任死亡」,等同於透過不作為進行統治。

 

3. 法律義務視角(特別是在憲政民主國家)

→ 若法律或憲法賦予國家保護人身安全的義務,卻明知風險仍不行動,

→ 則可能構成違憲或國家侵權

-

三、舉例:台灣交通安全作為一種「制度性暴力」

  • 每年3000人死於交通事故,遠高於日韓
  • 知道問題所在(行人地獄、駕照取得容易、道路設計與執法實務偏袒車輛)
  • 許多交通改革已被倡議十年以上
  • 但政府仍未全面改革制度與預算分配

在這種情況下,死亡本身可能不是意外,而是政治冷漠的「可預期後果」。

-

四、回應你原本的問題:

國家放任傷亡一再發生,能否視為國家「不作為」的暴力?

是的,可以。 

尤其當:

  • 有明確的統計資料與預測模型在警告風險(例如我們在年初就可以預測:今年交通死亡大概又在3000人上下)
  • 有現成可行的政策或國際範例(例如日本、韓國、歐洲經驗擺在眼前,例如交通零死亡願景,例如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
  • 有公民團體持續呼籲、但仍遭漠視

那麼國家的不作為,便不再是中立或無辜的「無能」,而是有責任的結構性暴力,也可以說是「#讓死者繼續死」的體制性共犯。

 

(本文由我和AI共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