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反穀》:島(=國家之外)的饋贈


雖然作者的標的是早期國家,但現代國家之變本加厲也是有目共睹。

關鍵詞:野蠻。所謂「蠻族」其實是「非國家人」,因為歷史都是生活在「國家」境內的文明人、定居者寫的,其對四野邊陲發動的汙衊可想而知。然而,蠻族之「蠻」、之非國家,是刻意選擇的:我就要逃逸那個壓榨且不自由的生存方式。

壓榨的象徵就是徵稅官。稅這個漢字我不曉得作者知不知道,禾部不只意味深長,根本描述事實。穀物之所以能馴服人類,是因為背後有國家需要可視、好數算、可囤積、生長季節固定可預測因此能將農民綁票在土地上,年復一年、代復一代上貢稅收供養國家。

城牆除了防止那些強大的非國家人入侵(例如長城之於匈奴),其實也是為了防止國家境內的永動機=人礦流失,因為逃跑者所在多有。

在新幹線上讀到雞母皮的是最後,作者列舉了各個難以發展出馴順、匍匐於國家的農業,也就是易於「滋生叛逆」的土地型態:山地人、沼澤民、森林群、草原族、海洋民……

至此,馬祖和原住民被接合起來了。如果我們擅自挪用作者的說法到現代國家。但現代化並沒有本質上改變國家此一機構的剝削性質,反而使之掌握了更多工具能「看見」其版圖,對地方上下其手,這部分可見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

原住民之抗拒文字,也是逃逸國家帶來的壓榨「文明」的象徵。因為數字、文字等書寫系統之肇始,就是國家為了要記錄稅收及其行政事務,自帶壓榨性質。

從馬祖可上溯的海盜認同、蜑民認同(被陸上帝國放逐,世世代代生活在江海等水域的人民),其實就是古代的非國家人,逃逸或自甘在「邊陲」。

文化上和菲律賓巴丹島有所聯繫的蘭嶼達悟人,沒有文字的達悟人(海洋民),甚至包含所有台灣原住民族(山地人),都坐擁了這種「逃離文明」「背反國家」的意義。

落草為寇,或者散髮弄扁舟、江海寄餘生,突然都有了奮發、積極的意義。就是我不要當固著在土地上乖乖給你徵稅的順民。從根本上去釜底抽薪你國家自吹自擂的優越。

這是「島」或「離島」所帶來,尖銳、具破壞性的反思。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為了不忘卻的紀念:陳柔縉與她的《囍事台灣》(2007;2023)


陳柔縉(1964 - 2021)

今天要錄陳柔縉老師的舊書重出《囍事台灣》,細數台灣人的那些初體驗:穿婚紗、吃婚宴、做麵包、冰東西、養寵物、打籃球......這些讓當年的柔縉老師聲名鵲起的「『小的』台灣史」

我想柔縉老師之逝世對我是個很強烈的轉折。在那之前我已經開始關注交通議題,我記得我是在台北公車上看到朋友捎來的事故新聞,氣到全身發抖。嗣後,文化界對此事僅止於悼念,沒有辦法往前一步形成議題和問責,我很遺憾。

前幾天,我的偶像舌舌弟弟聽了節目,給我很多飄飄欲仙的溢美,但其叮嚀也如雷貫耳:

台灣文壇受現代主義影響,都在搞自己的,探索自己,讀太多很無聊←我個人的感受

大學時看過同學寫:「系上文青憤青各半」為什麼文青和憤青一定是二分的?文學愛好者就沒有能力有犀利的社會分析和批判嗎?張娟芬就是最好的例子,她寫過讓沉思的哈姆雷特「坐不住」,選擇「飛蛾撲火」,一躍而起成為唐吉訶德,關鍵通常是:青春

從社會系到台文所,確實像溫度不同的兩種水域。

有人嫌文學無用,對,是滿無用的,這你要認(湯舒雯語)。可是我仍相信敘事是最棒的工具,就算在影音和社群鋪天蓋地的今天,人還是需要故事。故事是最強的信念轉轍器,因為人類大腦就是這樣長的。迷因文學對山道猴子的評論深得我心:寫實主義的重要。其細節讓車界圈外人也相信,真的有一種生命這樣活過。

(我喜歡山道猴喜歡到斗內了¥200 XDDD)

寫實主義的另一個傳統不就是:社會意識。台北帝國大學把文和政放在一起不是沒有道理。我也要努力實踐這份百年追求。

相關的意見今天都會藉著柔縉老師這本書聊聊,當成我對老師的「為了不忘卻的紀念」(〈為了忘卻的紀念〉〔1933〕是魯迅的文章)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諾蘭式時間


這幾年僕對台灣的不滿與日俱增,尤其一堆人口口聲聲愛台,身體力行礙台,著實把我推離2020年救亡圖存、抗中保台的激情。

但今天諾蘭式的兩條時間軸作用在我身上,讓我彷彿被反覆貫穿,被抽抽插插。

這廂,和逸馨語校的祖国同學痛快聊天;那廂,夥伴們正在凱道上,舉行台灣史上第一次交通、而且是純行人權利的遊行。

祖国反賊夫婦半開玩笑說,你們能上街抗議這種……

我:「你是不是想說雞毛蒜皮的事?😒」

他:「對啦,不好意思。我不是那個意思,只是我們面對的是今天這麼做、馬上被消失,這樣比起來,就會覺得台灣已經很好了啦。我們之前去了台灣三次。」

我:「不用那麼愛台灣了啦。」

他:「每個台灣人都跟我們罵台灣。」

我:「對我每天從起床就開始。」

我很替他們的際遇扼腕。他們在深圳工作,反送中時在背包偷渡深色衣服,加入香港人的遊行隊伍。

疫情期間封鎖在家,小區大白每天凌晨拍門按鈴,他們在恐慌症邊緣,每天更新筆記:「如果是來通知我們要被隔離,那得帶上什麼。出門前還要灑上麵粉,才知道他們是不是入室消殺。他們能拿我們的鑰匙。」這筆記是遺言的心情吧。

習近平連任時,有如晴天霹靂。「我們還想他不至於這麼不要臉吧。修憲了沒錯,但中共歷史上很多調到二把手的先例,很少真的一直做下去的。」他們決定潤,來日本從五十音開始。

同一時刻,下午凱道那一場據說比同婚還大的夕暴雨正從天而降,電閃雷鳴,照片裡每一個人都濕得徹底。我想守護他們,我想跟他們站在一起。

中國的威脅依然近在眼前,祖国同學提醒我。前幾年我很厭倦,台灣人都快被鈑金殺光了,我出門都沒路走,你跟我談沒半點影子的天上掉下來的砲彈、如大旱之望雲霓?

雖然情緒還是很抗拒,但我要把這事放回心上,把權重的天秤移回來一點點。

但我想捍衛的不是政府、不是國家(state),就連本土政權也不是。我跟它沒那麼熟,不要來跟我沾親帶故。

我想捍衛的,毋寧是這群為了理想的生活,團結並且付諸行動的台灣人。

我雖然沒有任何貢獻,但蟄伏在團隊群組裡,看見形成一場沒有前例可循的大型聚會之不易。我對核心成員肅然起敬。我對這樣的台灣人充滿佩服,與疼惜。

他們是我想跟獨裁政權說去死的理由。他們讓我發現,我還沒犬儒到連對獨裁都無動於衷。抗拒中共,是為了保護這些人和他們在台灣所能實踐的自由,推動的一點一滴、往更幸福的島嶼而去的努力。

對的,是幸福。日本市鎮打造的好多書在講什麼容易生活、創造幸福。從經濟發展轉向幸福生活。這是泡沫經濟給他們的禮物吧,拆開禮物的方法是:反思。

好開心,我終於又找回了愛台灣的動力。

不過也有一個矛盾,這也是幾年來我所觀察到的台灣矛盾。即身為公民,對內應該時刻監督權力者、對其提出要求與批評,但同時對外又必須團結在反對侵略併吞的旗幟之下。要怎麼一面批判、一面支持?我還不知道怎麼調和這個矛盾。

但目前的態度還會是具體的生活環境議題優先。我不要民主只能拿來謳歌、自豪,卻繼續住在豬圈裡。要善用民主,才對得起我們擁有它。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學長們

應當可配一張18歲盛世美顏

靠,突然想起來,我以前也跟法律系的學長曖昧過。他的打工是寫讀書心得,我跑去讀了半篇,能找到這種打工比作品本身有才華,我想。他其實很可愛,來找我時都會嚼一種味道甜甜的口香糖,那個味道就會在我的嘴裡殘留一陣子。

他那時好像算喜歡我,雖然不曾太明確表達什麼,但常來找我,會把頭往我身體鑽。這些台大男孩都讓我感覺他們很累,他們只想躺著,氣力放盡的。我好像很少垂直的跟他們並肩走在什麼地方。可能一到戶外我就開始煩躁,於是做愛點數累積甚快,戀愛技能低分徘徊。

想想疏離的原因,可能是少女時沉溺於肉體,我覺得他、不夠兇。熟女時也沒有不愛啦。反而尷尬起來,用日文就是稍嫌迷惑、困擾,如果他真的表白我可能會倒抽一口氣。與其這樣,不如萍聚;不知不覺,愈浮愈遠…..

前兩年在新聞看到他,已經以律師身分受訪,人胖了兩大圈,還是那副黑框眼鏡。男人能胖只有兩個條件:你死會了,你是異男。所以我猜50%是他有伴了,另外50%可以推給工作。但我還是時隔多年遙寄祝賀:「我看到學長上電視!!」他:「幹,超丟臉」我:「很可愛啊哈哈哈」他未讀至今。

幾年前去金門,也是接到又一個曖昧過的、我比較喜歡的、嘻嘻因為明顯兇很多的學長來訊,他在廈門工作。一海之隔,出現在他app的雷達上,簡直重蹈一些龍應台的大江大海、公孫嬿的火線抒情之類的1949意義。但當年分手並不太開心,他回去當兵,我有點像被丟棄。他明明知道我很想要他,卻在那邊故弄玄虛:學弟啊學弟,你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總不能說你的雞雞吧)

多年後,在前線線上重遇,我頗不假辭色,感覺報了一箭之仇。

但是現在想起律師學長,又想起廈門學長,覺得感情不就是你負我、我負人,冤冤相報何時了,我當時何必發那趟脾氣。關係的事不要堅壁清野,不必迷信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應該說要容許舊的可以回來,才有源源不絕的活水,不然要不斷不斷重新陌生開發是很絕望的。把做業績那套拿來談戀愛不就通了嗎,不要跟佣金(雞雞)過不去。

可惜學長們永遠比我老一點。現在我比較習慣當別人的學長了——甚至老師。整個多一輩,幹。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ただいま、我回來了

每年八月在下鴨神社糺之森開催的古本(二手書)市集

病勢纏綿,一定是回京卻沒有來跟隔壁的下鴨神社報到:ただいま、我回來了。

每次從台灣都會帶病菌回日本,誰叫我樂於跟陌生人舌吻呢。

好喜歡這片往下鴨神社必經的「糺之森」,它有神性,可以洗滌,太陽被綠蔭篩成木漏れ日(就是樹隙間撒落的陽光。洩和漏二字都很好,但洩跟下體關係強烈,難以表達那份聖潔),雖然一定仍洗不清我這妖婦的髒汙與罪孽。

就像對熱情過頭的傳教組合,我都假裝憂心忡忡:怎麼辦我就沉迷於群交,這樣會不會下地獄?

這一個月真的太奇怪了啦,我妹說因為比旅行長、但是比生活短。而且回台灣跑卒業那12天,我都已經就下一階段的戰鬥位置,生理心理上也都熟極而流的再次融入難住到不行的豬圈故鄉了。

至少訂外送的指速又練回來了。雖然邊罵邊走,空氣又臭,但朋友家人都環繞在身邊的感覺,還是跟用陌生語言發話的笨拙差好多好多……

可是我今天聽得懂賣炸牛排的姐姐問我要不要お箸、還很破的問了三明治何時之前要吃、她說明天早上ギリギリ。

各有鞦韆,高高低低了啦。我回來了,我回來了啦。

**

在IG這篇向糺之森的神祇吶喊:「ただいま」的文章下面,在京的中國葛格回我:「おかえり」

所謂的家就是這樣嗎,當你說我回來了,有人跟你說你回來了。

有台灣人在tinder上問:「京都人?你混血兒喔?」立刻頭也不回的解除配對。不客氣😌

2023年8月5日 星期六

碩士論文《島語:馬祖書寫與臺灣文學史》謝辭

謝 辭


感謝論文指導俐璇老師。認識老師時,她的玫瑰瞳鈴眼總充滿血絲,但期末還是幫修課學生(含大學部)想怎麼修改論文題目和架構到失眠,我老想一把推老師回家,責令其:「請休息!」老師待在所上的時間近乎公務員,有次問起,應該是秋蘭姐說:俐璇老師一定都在。

外在仙女,內在書庫,博學強記到某一本書的某一個註腳,我跑去圖書館翻,It is exactly there. 我擅自私稱老師是台文蔡依林,以地才的努力在研究的鞍馬上華麗轉體大車輪。更感恩的是老師分身乏術,仍願意對拙文字斟句酌,和我從長計議──長指的是咪挺時間。共計12次咪挺歷歷在目。事無鉅細,耳提面命,還要忍受我胡言亂語,懶散任性。當我的指導,實在要有很廣大的胸襟,包容我既玻璃心又荒腔走板的奇形怪狀。

謝謝口委美娥老師、巾力老師。任何作品最怕得不到誠實的批評指教,這雖是老師職責所在,但也是身為學生的「特約」幸福(自以為呼應本研究)。謝謝所上的眾老師,特別是從18歲就看我撒野的文薰老師、如姐姐般在樓梯口跟我閒聊的雅儒老師。謝謝所辦詠萱和秋蘭姐,任何事都有她們罩,我彷彿受到寵溺的媽寶,在所期間非常安心。

感謝臺文小虎隊,《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長期受我凌虐的兩位弟弟:骷髏頭饒舌天王江炫霖和稱讚癌病患陳柏丞。炫霖弟弟後來變成好罩的男人,成長曲線有目共睹,我亦與有榮焉。還有香港話樓西章瑞琳、二頭身學姐蘇秉晨。有人吵吵鬧鬧,渡過風風雨雨,臺文所回想起來甜甜蜜蜜。

感謝馬祖,離開愈久,島就愈在我心裡結晶。這份研究就是故鄉的晶體。

謝謝讓我擁有馬祖血緣的劉金姊姊,我最愛的肉球老太太,雖然她在我口考前不久就心臟驟停,陷入昏迷;在我赴日不久就魂歸西島;雖然她看不懂這些字,但一切我和馬祖的源頭都來自於她,這是外孫遲到多年的一封長篇情書(12萬字……等我們見面時我慢慢講給你聽?你嫌累我也接受,那就搖搖晃晃到灶前,用一碗紅糟雞麵線打發我)

謝謝精主兼金主,提供我台灣血緣的阿爸龍哥、一人樂隊Cherry姐。出資者得學位,這個碩士要獻給他們。

感謝馬祖夥伴,精神領袖兼橫眉豎目的排外闆娘‧刁婦囂婆董逸馨,最後也在京都和我盛夏大集合,看完祇園祭的大船鉾就熱中症了,海島體質不適應大和盆地;及「回外婆家」御用視覺林姿吟;在地或離境青年邱筠、曹雅評、掐米、曹尹真、Pelly、黃開洋、謝銘、謝德,協力翻譯英文標題和摘要的李問,當然還有閩東紳士劉宏文老師。寫到最後一章,故鄉的文學晶體連同我的淚光閃閃,好像長途跋涉,終於回到了家。有大家才能一直生產出豐沛好玩的馬祖。也感謝友島金門的一切人才,尤其是誠恩叔、王苓、純鎰姐。

感謝《文訊》小精靈李鴻駿,提供我研究金手指。感謝雅母常陪我進城,港式飲茶吃透透,提供我水逆沮喪時的神祕學後設認知。感謝朱宥勳移動途中隨手提供《臺灣漢詩三百首》,讓本文驚鴻一瞥古典文學的視野。感謝隱藏版第四位口委張娟芬,讀完全篇並細膩地給了許多寶貴而犀利的心得和建議,嚇得我在芹壁背部出汗。感謝鳴人堂的編輯容我撒潑,見縫插針,當了好幾回收割議題熱度的群島鐮鼬。

感謝交通議題夥伴,參與現實讓我感覺存在。

謝謝京都大姐妹祖国老尼球京都蔡英文楊睦,就活忙亂還要抽空聽我歇斯底里,陪我踏破鐵鞋,被強逼重拾家學、拍攝我的倩影,容我們的足跡遍布整條鴨川、整個京都。生きていって、明日を見ないと分からないよ。謝謝上京鐵三角、鳥貴族姉妹于律,幫我穿針引線,讓我死了留在關西的心(哼什麼田舍),謝謝小王子,購入私印拙作《必然的海》最後一冊在日海外殘本,還令我自己都驚駭莫名地,開啟了我劉若英般的婚活模式。

花火の美しさは、花火のせいではなく、むしろぼくのだ。

在大疫下讀研究所,必然有種受困感,讓我從關西大學拖到同志社大學再等了兩年京都大學,如今已是華髮叢生,人老珠黃。所幸受困脫困、再受困再脫困,向來是島嶼的宿命,也是我的拿手好戲:來到京都時,論文已經口考完了(脫困),在京最後兩個月才久別重逢地開起來塞進新的文獻(再受困,嗚),面對最熟悉的陌生論文,當真是:故人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何處來?從京都,從台灣,從馬祖,從西島,一路退回那座適合創世神話開啟的東邊山。外婆在那出生,翻山越嶺,鐵舟橫海,讓媽媽在台灣生下我。我也希望把外婆的島和她的故事隨身攜帶,穿過千山萬水,走向未知的前程。


2023年7月 日本‧京都‧百万遍

2023年8月 台灣‧桃園青埔

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典清〉


十年前從台灣搬回來,典清耳朵就廢了,上門的社工要把門板敲破了。他當年放棄出海,就是海裡拖不到蝦皮,帶魚也愈來愈少。耳裡有情人石的黃魚都不見了,他才靠大女兒嫁給軍官,全家依親去台灣。

情人石阿兵哥搶著要,兩瓣白色心形隔著海峽各執一瓣,傳說可以情比金堅。那畢竟是魚體,放久了會臭。但黃魚價格確實好,典清想。下村的老犬把一季黃魚換來的錢都拿去賭了,蹉跎得女兒只好嫁給老士官,士官難戒軍中樂園,說姑娘們可憐哪,女兒揮著菜刀去茶室要人。

老嬤(老婆)死後埋在台灣,離海很遠的山丘。沒人和典清相罵,典清就聽不太見了。昨天經過番仔塔(燈塔)下的文物館,據說美國回來的教授,盛讚島民愛賭嗜賭,是用賭反抗軍政府的英雄。觀光客聚在紀念品展示櫃前喧譁,像一群關心這裡的人。●


自由副刊: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59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