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新‧課表娘娘























































































 



Mon



Tue



Wed



Thu



Fri



1


(0810-0900)



[…zzz] 



2


(0910-1000)



:D


:D


:D


:D


:D



:D



社會研究


方法甲上



現代性


台灣社會



:D



3


(1020-1110)



高爾夫初級



社會研究


方法甲上



現代性


台灣社會



文學概論上



4


(1120-1210)



高爾夫初級



社會研究


方法甲上



現代性


台灣社會)



文學概論上



@


(1220-1310)



日文一上



:D


:D



:D



 



5


(1320-1410)



日文一上



國際關係上



社會研究


方法甲上



6


(1420-1510)



女性主義理論



日文一上



社會心理學



國際關係上



社會研究


方法甲上



7


(1530-1620)



女性主義理論



生態與


人類社會



社會心理學



臺灣


現代主義小說



[周末]



8


(1630-1720)



女性主義理論



生態與


人類社會



社會心理學



臺灣


現代主義小說



9


(1730-1820)



:D



生態與


人類社會



:D









文學



奉獻





 


LaLaLaLaLaLa~


 


 


 








 


羽扇豆


 


 









結果剛好找到這首,
現在聽還是好好聽噢


 


[365*] 24〈神隱時刻〉

關於文概,覺得終於可以開始拿出筆記來抄寫了。


老師談文學是召喚你去讀的,不是說「I'm ready!」
然後開始去讀。他一切都像是浮想聯翩、漫步閒
扯,我不禁揣想他所謂方瑜老師建構在眾人心底,
一個無風無雨的穩定空間該是經過怎樣精煉自適
的講演傳導、飛行練習,才能在我們塞得滿滿醜
陋如罪惡之城的潛意識,撐開一個隙縫,放入一
個永不歪斜、澄澈無光害的寧靜世界。


他說在國文課時,突然讀到一句詩,懷疑可能出
自《老殘遊記》,當天下午遂到聯經書局買了一
本「隨便。」版本的老殘。讀到〈明湖居聽書〉
(應該是吧?),說少時讀此覺得就像普通的山
光水色,像是自己也寫得出來的遊記。可是此刻
重讀卻駭異於分明佈了「滿滿的文學機關」。遊
湖前讀到門楹(?)上的一對詩句,現時才知道
這是一把鑰匙,從塵世的喧囂要走向「神隱」境
地的門扣。到了山腰涼亭上聽見下方一聲漁唱,
垂首一看竟是倒映於如鑑湖面的山巒,比遠方雲
霧裊繞的真實山景更加明晰。我想:這是龍應台
拿來譬喻文學的湖岸楊柳。岸柳為實,湖映為虛,
兩者並觀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但這裡的疑
問卻是:現實一定比文學更真實嗎?或曰,文學
一定比現實更虛幻嗎?


遊湖準備上岸時,作者讓老殘吃了蓮蓬。老師說
這也是一個機關,因為老殘在書中是中醫,他要
從描繪湖景天光的書寫者、回到他所屬於的喧囂
的現實世界去,從文學家回到中醫,以咀嚼蓮蓬
結束了神隱。


通常課本上的段落都節錄至此,但老師說要把後
面一起囊括進來才是完整的環節。好像是官員的
轎子還什麼的吧,這樣才能構成一個神隱前、神
隱中、神隱後的意義完足。而自市煙車塵、城市
的嘈雜紊亂後,才會實現渴望的接上小玉說書。
這些安排,都是有所思量、其來有自的。


唉唷實在太多都淪為逐字稿!講的是〈黃河結冰
記〉。就是老殘看著黃河轉彎處新冰疊上舊冰,
然後匡啷巨響所有碎冰隨著黃河流逝。他以前沒
注意或不懂,為何老殘在吃過飯之後還要趁著月
色再看一次黃河結冰。直到這四十之境他終於了
解。

兩句詩(中間兩句)作為鎖鑰,讓文本拉出另一
個文本。是謝靈運的詩: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運往無淹物,年逝覺易摧。


老師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四十歲,之前的躁動
終於沉靜下來成為一種頹廢和思索的姿態。那個
「難頹」於是可以理解成,魏晉南北朝不就是緊
繃、戰亂幾百年的一聲長嘯、一個頹唐嗎?(所
以竹林七賢嘛)。可是卻又無法真正獲得頹唐之
救贖,看看謝靈運本人既想出世又不能抽身於掙
權就知道了。

而那個明月下的積雪薄冰,冰層之間滑動、碎裂
的匡啷聲,一定擊中了老殘心裡的一點什麼。那
紛散隨大川流去的冰雪,不就是季節的更替、不
就是歲月本身嗎?


無限浩瀚的宇宙之於渺小的人類,在兩個古文明
發展出兩種不同的態度。印度強調人的荒謬、無
意義;中國則看見了年歲的易摧。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二會社灣台與性代現

這本手札在時光之河裡的某一段沖激中泡水了,我忘了究竟是艱險還是平緩的一段河道。對比於那些天之驕子驕女、直達美好人生的黃金天梯和康莊坦途鋪就開展,我的路還山重水複、迢遞蹣跚行路難。當然綜覽三十萬嚶嚶待哺的黃口小兒如今亭亭玉立英姿颯爽逐漸斷臍斷奶自立自強的男孩女孩,我何嘗不是喋血而來?看看我們的雙手沾滿多少往昔同窗的哭嚎和鮮血。一場場升學之役打下來,多少人落敗奔逃、墜崖而斃?甘或不甘成為社會結構五指山般重重鎮壓永世不得翻身、永久地喪失流動攀援機會的牢牢底層,千年萬代黝黝深淵、無明顯輪廓無確切臉孔的勞動工蟻。(你以為藉著子代的教育可以替你平反勞苦的一生嗎?君不見飛黃騰達的個案榮光之外,多少砲灰齎粉碎散遍地,一再重蹈父母親代的戰敗覆轍?你不知道在現代社會,階級仍然是世襲的嗎?)


我於是背負既得利益者的罪名,回頭過來翻掘一將功成的萬骨枯。哀矜和虧欠。我是那麼飢渴欲焦地想揭穿、想探究自己的「抵達之謎」--我如何來到此地?這不只是血緣上溯,去仰望一樹掛果纍纍的宗族系譜、不只是企圖建構雙股螺旋的家族史,而是隱然伏流於表象、現象、經驗世界的潺湲靜脈。那些父權體制、貨幣經濟、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功利教育、國族想像、世界體系……


我多想知道啊。我多不願僅僅被困囿在紛紛紜紜、沸騰浮華的表象世界。這種渴求不亞於窺伺直子之心,那個念茲在茲、雨打浮萍的「我」,如何在現代社會裡著根、如何在喧嘩繽紛的後現代裡容身。如何指證人間的秩序,一如張看宇宙裡天體運行的法則。一如行吟澤畔的蒙童,捏著一枚光滑蘊藉的卵石,踮著足跟努力眺望茫茫對岸,繁花錯放的風景。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365*] 19〈過境〉

颱風過境的夜晚我騎車出去,沿著上學
路徑探勘家聚據點。一路上嗶嗶啪啪輾
斷多少柔韌枝條;一路上狂風呼嘯,不
是逆風裡踏板突然變得沉重三倍卻只推
進一半,就是順風處不必踩踏雙輪就自
動飛奔前行。整排樹被驟風扯得一條舟
山路都在轟轟響,樹群蓬頭垢面,路們
滿目瘡痍。


在風球尚未登陸的清晨五點,我走在斜
風急雨的羅斯福路上,走下空曠寂寥的
地下道(我本來以為會有成群結隊的街
友鋪散了報紙七橫八豎的躺臥在此……),
外頭風聲雨聲全是另一個世界的事情了。


我在吉野家吃牛丼,吃完自己看書。不
理會值班的女人在廚房裡乒乓作響的敲
砸洗刷鍋碗,不理會她帶著大夜班的人
總有的莫名其妙的沒好氣、不耐煩、輕
微的毛躁違和,甚至也不理會旁邊頭軟
綿綿垂到比肩膀再低一點的老先生,不
理會他堆壘座位和鄰近地面的便利超商
補給物,不理會只有再走近一點才可能
發覺的若有似無酒臊氣(但他面色正常
並無潮紅)。帝力於我有何哉的,獨自
看書。真的睏倦了再用比剛才來程稍快
的步伐疾行,目睹整座城市被困蟄包縛
在厚重的風雲下,卻執意甦醒的湛湛光
藍。


後來入睡,像和世界兩相遺棄了那樣。


[365*] 18〈濃稠睡眠〉

總是這樣,那些開頭和結尾都是暗暝
的睡眠,睡起來恍恍惚惚,如感官和
四肢都被暖洋洋水溶溶的濃稠液體包
覆著;心裡還驚駭於昏夢的遺緒:父
親畢生攢來的財富終被騙光,潦倒敗
落下我必須搬離目前所居,住到宿舍
去,開始養活自個兒的獨立生活……


欲醒欲睡的朦朧裡我還想著是不是該
收拾行李了這房間怎麼那麼陰溼晦暗、
是不是該打電話給爸爸確認一下你還
好吧?(那時也搞不清是預言還是現
實?)


是天狗食日、夢貘反芻,還是褥上小
鬼翻轉了我的眠枕?那總像整個人生
背光面集大成--噩夢裡醒來全身冷
汗霪霪,徬徨顫怵,天光黯滅,不知
此身何處,不知今夕何夕……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會社灣台與性代現

好喜歡。怠惰沉迷於晏起如我,聽一堂課就決定加簽了。


當然這一句暮鼓晨鐘的震世警語,也鼓動我意欲走入看似華光四燦實則垂頹破敗的現代性廢墟,去理清其中的殘骸,去摩挲瓦礫梁柱的脈絡,去認識自己降生成長的這座海島(而不是歐羅巴大陸、不是人民共和國、不是美利堅合眾國、不是黑暗大陸、不是太平洋哪座祖靈崇拜的棕櫚小嶼……)。老師引用馬克思所說,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事物都被褻瀆了。偶像傾倒了,神聖瓦解了,禁忌可被檢證了,人群突然從以往堅信不疑、理所當然裡的教條規章和傳統文化中解禁了。獄卒不再了,但所有的手銬腳鐐枷鎖桎梏仍囹圄眾人,現在要用自己的力量,面對一切人為建立的東西,學著挑戰它、擺脫它。


現代性作為一種政治經濟體制,以現代國家和資本主義的型態獨占鰲頭,雄霸當前的人類世界。國家與公民的直接關係建立而起,免於中介人;但又以暴力工具集中化並建立起軍隊和警察體系,完成內部綏清。而在文化面向,傳統文化、宗教信仰、政治權威的神聖光環黯滅,新生活方式選擇開始繽紛多樣。反思性浮現,能夠重新檢視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但現代性也擁有弔詭的曖昧性,例如資本主義造成財富積累,另一端卻也無可避免的出現貧窮和剝削。例如生產力成長和「創造性破壞」。例如高喊個人自由的個體化今日,國家的監控權力卻更無孔不滲,公權力之手依然在私領域影影幢幢、揮之不去。例如科學知識雖然增長,人類卻也必須承認價值衝突和終極問題的無法解決、永遠懸宕;意即,人類解開了自然奧秘,人類社會的前程與生命終極疑問卻仍是一團蒙昧。


雖然資本主義打破了區域封閉性,促成今日人人談論「全球化」(號稱「反全球化」者,亦同時肯認了「全球化」的存在)的局面,然而老師提醒:談國家的消亡不要忽略這是對。誰能夠擁有跨國移動的權利?誰無能擁有?是不是仍有一群人終生固著在土地上?當移動能力差距這麼大的時候,我們還能熱熱鬧鬧地夸夸而談國界的消泯嗎?那難道不只是商業權貴的特權、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嗎?


一個純粹個人的思考:在後現代下一切都將顛覆嗎?會不會至多只能並置並行呢?那些「福特主義&彈性化專業」、「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多麼神氣威武,多麼像進步史觀積極熱烈地相信「明天會更好--今天正在好!」但如果所有事物所有既存的「現代」都將顛覆、都將過渡到「後現代」,社會(功能)將不可避免的破碎、最後難免瓦解吧?


……


但其實我念茲在茲的還是「我」:自我在漂流游移的現代社會裡到底是什麼?算什麼?如何於其中安身立命?如何不再迷惘虛無?……而且希望文學和社會科學能有撞擊或對話。前者處理特別的故事,後者要的是普同的法則;文學可以坦白承認對於人心幽微不可解的哀嗟,科學卻建立在部分的自欺,假設人心仍可被理解探勘,相信至少得以掌握一部分的人類行為公式,並藉此判斷預測人類社會的前途……

 

 

……

 

好想偷偷跑去旁聽文薰姊姊的國文課喔

雖然現下星期一也只有一門課但開始得就很令人膽戰心驚一點也不優雅迷人啊

 

一點也不想和害我大一生活消沉荒蕪幾近崩毀的採花盜偷心賊共同上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