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沉迷於荒謬的巨拍美照,但還是有認真上課的❗️
上星期讀明毓屏改寫的〈落陰〉,其實不能諒解,資訊量如泥沙俱下,宇宙洪荒,連老碩如我都要讀2遍(還不懂),目標受眾青少年真的能被「轉譯」到嗎?
明老師的講座大綱有四個象限,她把〈落陰〉分在人物.事件俱「真實」那一欄。
我因此懷疑,是不是為了顧及這雙重的真實,反而損害文學創作的自由?
比如最後李火銘要強行和張嘉裕吵架,張嘉裕要強行頓悟,才能接上他徒步環島、得到林獻堂墨寶「進步」的史實?
相比下,人物真而事件偽的〈邢大與狐仙〉、事件真而人物偽的〈雪的台北〉都好看很多。
明毓屏:「因為我不能寫他加入共產黨啦!」他為什麼要去環島?是要去各地聯絡同伴啊。
啊,喔。恍然大悟捏🤏。所以張對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不滿(你們體制仔太消極ㄌ),卻只停留在日思夜想心內音、和朋友拌拌嘴,ok這也很左派(見施淑),但除了結尾平地一聲雷跑去環島,根本沒採取什麼行動。
原來是小說裡他不能行動。
不是我設想的「太過真實」所以侷限文學,而恰好是「不夠真實」所以綁手綁腳啊~此乃體悟一。
體悟二是,明毓屏說:1920年代的文協、文協左右分裂、共產黨在台灣喝茶(?),這些國中生怎麼會懂?
也是,基於我的批評,彷彿最後會通往請明毓屏不要再(這樣)寫,但並不,剛好相反。文學之難是它是一個主體的世界觀,座落在特定的時代和地點,有特定的感覺結構。
所以背景知識當然是很重要的鑰匙。但不是說ok不轉譯不改寫,反正沒人懂;而是分工合作,齊頭並進,有人寫作品,有人作普及,花團錦簇,熱熱鬧鬧。
對啦我又在想馬祖,去年的詩被解讀為64實在是莫大震撼!不過也無可厚非,它告訴我,我們周邊知識的輸出還不夠。
好了又寫太長變老人文,雖然我就是(雙手大拇指比自己)
以上也是 帝國大學臺灣文學部 EP008的內容XD
讀碩已兩年,若好好讀書,好像幾年都不夠。也可能是我太愛睡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