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

馬祖:從山觀到島觀,一個猜想

 【馬祖:從山觀到島觀,一個猜想】



(本來是臉書貼於2021年6月12日,但好像沒複製過來...)

馬祖老人家其實不是用「島」來自我描述,而是用「山」⛰️

牛角人看到「對面山」(常理推斷是北竿)有人牽著牛要逃回大陸;因為村落依海而建,到別村要翻山越嶺,所以外村統稱「過山」;福州的祖母要母親到「外山」(馬祖)去躲一躲.....

其實很合理,馬祖遠遠看就是海上的一座山丘,地勢險峻,造訪過馬祖3D油飯x 3D道路也能理解何謂「只緣身在此山中」

比起來「島」是抽象概念,不直觀。馬祖人的「島意識」恐怕是很晚近才形成,前現代的漁民、海商如果只沿固定航線,從福建沿海航行到澳口落腳,再繼續走針路駛離,那就只會看到「我向山靠近,山又向我遠離」

古代航海圖的人眼視點,就是海上一座座隆起的山。

「島觀」要強於「山觀」,物理性來說,需要現代地圖的俯瞰視野,我稱其為神的視角;社會性來說,要脫離原始的經濟生活圈,不只有同村或過山(鄰村)的交際,而意識到一個抽象的「同島一命」形成。

光是「島」又有兩條軸線,其一是華這條,由國軍、戰地政務帶來的軍事現代性,使馬祖從只看到海山、我村的前現代視野(田沃村),出現有輪廓、抽象的意外共同體。(西犬島、四鄉五島=連江縣=馬祖)

(從某座村人成為某座島人、成為「馬祖人」、「中華民國人」是逐步被整合的過程。最後又變「台灣人」,似乎也能解釋為什麼馬祖人這麼抗拒...)

另一條軸線,我認為是台灣本土派尤其文青世代的「島國觀」,島=國,地理邊界重合政治想像,「我們的島」「島嶼天光」之類的用語,讓同島一命的軍事標語在台在馬皆琅琅上口,起死回生。

看了老人家的口訪,我還滿愛這個山的用法。它有黃砂滾滾的質地,它還原長輩和古人的視野,把我從飛機上、衛星裡抓下來,擺回跟他們同一個平面。

馬祖確實是山啊,四鄉五島就是海上山脈。以後要叫「我山」,回馬祖叫「轉外山」(轉,duong21,返回)讚不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