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吟:
1.
現在也許就是歷史轉接的「真空時刻」,但即使真空也要過日子。這其實也是台灣這島嶼的特殊性,我們也磨練出了「技術」或不為人知的心情。
這本書其實就是上一次1996台海危機,可能既是偶然也是宿命。台灣的命運轉彎時總是要受到某些代價,付出一些意志的成本。
告別。任何告別大部分都是兩次,特別是不愉快的那種。第一次轉頭走開,沒有整理好的場面,不想再回顧;但第二次會去面對上次沒有收拾完的「宿題」。日文說的宿題,宿命的課題。
第一次出版的告別九0年代其實是第一次告別,這本書是第二次告別。你差不多認識完它的意義了,那你就可以去做別的事情了,你就跨過去了,就像這本書封上的山丘。
2.
【「時代的局內人」的角度】
也許坐在這裡的我們並不能真切的明白,例如昨天從我們頭上飛過去的飛彈、現在環繞著我們身邊的事情代表什麼、在未來會如何被解釋。
《島》大部分的篇章就是這樣的狀態:一個局內人的觀點。
寫作初期會對形式語言心存挑戰,當時解嚴不久,規矩、寫作範式還存在許多值得挑戰的事;《島》是當時不想直接談政治、直接用「國族」這些詞,而是企圖用日常生活、兩性關係包裝這些術語。
但隔了這麼多年來看,連我自己都覺得走太遠了。也許超過了一般閱讀所能駕馭的能力,因此在作品的傳播下不易被掌握。
順序應該是:1989、1991、1996、雨豆樹。其實當時有草稿,也有對時代與歷史的嗅覺,就覺得是可以記錄的年份,但當時顯然沒有完成,直到2016、17年。到2022年才有機會把它放在各位的面前。
以上簡單介紹這本書的位置。
**
范銘如:
1.
《島》大概是賴香吟研究裡被談最多的書。
「前期」的標誌、確立「優秀小說家」的作品。在原始的《島》裏,被當代表作、一定會談到的是島和熱蘭遮。我自己喜歡常常當範本的是紀實與虛構。
關注的議題、敘事方式、實驗技巧,都可以在早期的島裡找到萌發的元素。
新的《島》跟原來的《島》已經不太一樣了。有點隱喻台灣始終在變化、成長。很多傷痕其實都可以痊癒,在此基礎上都可以茁壯。
尤其這幾天的歷史時刻,來談島。又在賴香吟這幾天匆忙返台,不對,是「竄台」的時刻。
2.
客戶抱怨:賴香吟喜歡「交叉持股」,拿前面的一兩篇來變後面的,涉及版本學,你知道,要做考據、版本是最討厭的。
在場看起來很多是很年輕、還在跟賴香吟的作品做搏鬥的研究生,所以一定要小心。
我所謂賴香吟很難讀,是因為她把這些時代、歷史銷融成「時代氛圍」,以為是用人物來講前景,沒想到是在講後面那個東西。
研究者要自己在腦海裡做一個年表,去做trace。比如年代五書有些是後面加進來的,但呈現是還是依照篇名的年代放置。還有傳說中的另一本書(的版本,應該是指《翻譯者》)
所以我們很感謝賴香吟給我們的挑戰。
3.
其實在重看賴香吟的政治小說時,有個驚訝的地方:預言成真。烏鴉嘴。
台灣民主化運動固然有成功,但也有很挫敗的時候。發展並不是一個勇往直前的過程,但這些挫敗、陰暗面,你去看寫作年份,就會覺得「你怎麼那個時候就預測到了」。
這是早慧,我們就是後知後覺的死老百姓。我其實會有點捨不得,在我們還快樂的時候,你已經預知到不快樂,這種先知能力可能不太快樂吧,還是我想太多?其實你都覺得「你看我很厲害吧」?
**
賴香吟:
【狹角和廣角】
「文學其實是一種預感」。不是靈媒,靈媒也是訓練來的。文學預感是觀察、知識判斷,對蛛絲馬跡比較敏感。小說這文體格外要求對人性觀察跟理解。
比如人可能有的弱點、缺點,在某些情況掉進洞或怎麼爬起來這些內在過程。這是小說家在做的事與最大的挑戰。
回到個人,「狹角」,這實在不是早慧這個字,而是站在邊緣位置,#特別是年少時對很多事情我帶有懷疑。
可能在座會覺得矛盾的一組詞:天真跟懷疑。我覺得這兩個名詞是一組的,尤其同時出現在寫作者身上。寫作想要的就是留住這兩個東西。天真會讓你對很多東西保持好奇、關心,但懷疑也讓你不至於太快盲從、投入其中。
至於寫得不容易讓人讀懂,其實是回到這本書的時空:90年代。私人歷史與公共年代交集的年代。20幾歲和30、40幾歲寫的東西就是不一樣的。20幾歲就是想挑戰。而且各位不要忘記,我們就是讀戒嚴的東西長大的。
你回去看,裏面具有固定的範式。即使有精彩之作,但不得不說它仍在戒嚴的框架。解嚴後西方思潮大量湧入,即使邊緣如我,走過新生南路還是有大量簡體書、盜版書,挑動你躁動的文學細胞。
也許我是走太遠了。如果說一個前滾翻或一個後滾翻會回到原地,那時我的作品可能滾了兩個翻了,以至於滾不回來。例如島年長女性與年輕男性的愛情,其實談的是國族、族群,90年代最重要的課題--如何回溯自身的族群記憶的那邊一片空無的時候。
但對一般讀者而言,讀愛情故事也可以,但對研究者而言就想用棒子敲我的頭吧。
站在2022年回溯那本書的時空,90年代對國族有太多新東西新內容跑進來,不能說追尋喔,當時還沒有追尋。90年代的文化、思潮載體如果是社會組織、社會價值、政治結構,這些都還是舊的。
你可以理解《島》是新的內容在舊的載體裡的迷惑和衝突。
現在看來很大的感慨:也許它有點舊了。如果那時能被稱為解嚴1.0、民主1.0--以為解嚴就是快樂希望(這是陳水扁的競選台詞嗎?),一同經歷了摸索、衝撞、幻滅,嚴重挫傷很多快樂希望的人。我認為這是解嚴的「延遲的功課」。
新內容在舊載體的「宿題」一直沒有解決,問題沒有解決就累積、衝撞、解決。第一個線索就是太陽花運動。#也許太陽花就是你們的解嚴。1987對於台上的我們是第一次解嚴,太陽花對我們是第二次解嚴。
運動中有各種……不能說是正確無誤,有很多歧異,雖然目標一樣,但方法不同,你們就是會吵架,有歧異。太陽花後的人力資源、價值的變動,就是這幾年你們逐漸在經歷的。在這8年裡也許你感到有些東西已完成、有些還沒。
《島》就是解嚴的七、八年內她觀察的很多困惑現象、力有未逮、理念與實際的差距。這些在太陽花裡面都會看到。在時代變遷裡,這都是一定會發生的。文學摸索時代就是我站在時代的位置、掌握的語言、小說家的天真與懷疑,努力寫出來的就是《島》這樣的東西。
也許十年二十年後,不斷書寫太陽花,那就是你們世代的記憶。文學就是這樣的東西。只是,不要急,不要急。
**
范銘如:
賴香吟的不易讀也來自「隔」,距離感。很遠。不是邊緣,只是站得非常遠。
遠到作者離角色都很遠,角色不讓人喜歡也不讓人討厭。從客觀、從遠方,甚至從上方呈現的小說世界。
但是到了《白色畫像》,反而距離感不見了。清治先生、凱西小姐、文惠女士;政治小說特別有感情,不是因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反而是讓這些人物的感情、面目、思想結構呈現出來。讓我覺得寫出了我爸爸我媽媽的感覺,讓我格外有帶入感。
從「隔」到「不隔」。加上賴香吟近年明明不在台灣,隔著地理距離,寫一段有隔的歷史,卻到了最沒有距離的時刻。
**
賴香吟:
《島》是一冊懷疑之書。
「隔」也許是來自於懷疑。因為懷疑而無法掌握,在無法掌握之前不要評價。角色不是你的玩偶,你不能說它是正是邪,只能讓他呈現該有的樣子
我不得不有所節制。我不忍心任意對待角色。倫理這個字很舊,#但小說是有倫理可言的。經典或使你感動的作品常常在……悲憫聽起來也很舊,但這是小說家基本的人格要求。
懷疑決定你的犀利跟深刻,但是最後你有留這個東西是悲憫、倫理。這個倫理很平等:他是人你也是人。你就不能這樣對待你的角色。
早期作品的「隔」是我察覺到自己的無從判斷,於是我採取很遠的距離或空焦,是提醒自己和讀者……或開放性,我們跟他一樣不知將走向何方。
為什麼現在不隔,因為我們不能只要求讀者要成長。作家也要成長。文學這一行的殘酷:你會看到它整個軌跡,在最後看到圓熟、手段最高點的作品,但一切都蓋棺了。
當代文學研究進行式的將作品納入評價,是幸也不幸。文學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干擾,對作家養成是不利的。
心平氣和。我也希望你們相信30歲會寫得比現在好,50歲寫得比現在的我還好。路要長期,「分散持股」,不要抱著容易投機炒股心態,真的容易賠錢。
文學是長期持有才能得到利潤。身為讀者請給創作者空間,成長的道路,有進步時給他掌聲。
作家成長的概念在台灣聽來特別不切實際。因為市場小,投入文學,它的生存空間真的很小,創作與現實的衝突很難避免,寫作者很多不得不半途退出。為了增加利潤做創作以外的事,以至於本末倒置。
太多不愉快阻礙了寫作者朋友。
像是花夭折。沒辦法看到他寫到50歲、60歲更久以後。但小說這個問題,後面是很值得期待的。
我也是到40歲之後,「隔」為什麼不見,小說裡我寫「懷疑的風暴已經退散」。這是成長造成的。人生、寫作的成長造成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是好是壞,這個磨練要到中年才有分寸跟定見。
沒有懷疑才能站得比較穩,對處理的材料才有自信一點,對角色會悲憫大過懷疑。《白色畫像》沒有懷疑,我純粹就是「描述」它。像畫像時一筆一筆畫好,那裡頭已經沒有我要提醒你去懷疑--懷疑自身、角色、時空,那是《島》裡頭的東西。
**
【答客問】
1.
清治先生的小女兒確實就是接到〈虛構1987〉。小說家在作品裡埋東西,是跟讀者的溝通,也是作者自己的紀念。
不純然是希望的破滅。還是有很多情治先生時代沒有的自由,只是我提出了懷疑。不是烏鴉嘴,而是身在局內、時代中,把重點放在亮面,#就很難逃脫文學之為用的陷阱--文學被當成工具。
現在是台灣主體建構很熱門的階段,但是,文學要小心。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行動參與這個過程。但是交出文學作品,還是要回到文學的精神和美學。
2.
寫作這一行應該是青年危機。也許初生之犢,但變成青年後,不知如何存續,手頭資源跟火候還不夠。
《文青之死》確實是處理青年運動退潮之後的中年空虛。那本小說確實是這個主題。但應該是安慰大於批判。
至少我自己沒有文學的中年危機。
3.
〈島〉的貓咪為什麼叫手槍?
就是個人訊息的埋入。但如果一定要解釋,你也可以感受到多麼強烈的訊息要爆發,所以取了一個一按就會發射的東西。
小說很多東西不能直講,會分散在景、在動作、在一個名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