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想到還是罵兩句
雅母跟二代上線還要好得很,竟然約聊感情困擾,我於是也福至心靈,立刻預訂上線百萬,向她傾吐我對童老師一缸情緒。
Nico說,對啊,他就是......沒有真正懺悔。
聽到上線的上線的上線以其國際格局(她真的在紐約)戳穿盲腸,我也偃旗息鼓,心滿意足。
她說看到他又在搬弄打拼、夢想、信賴、朋友的文章,雖然下面也是熱浪如尿一片,又在充血他的虛榮,但在他洋洋得意詢問Nico「寫得怎樣」時,Nico也很誠實以對:
「文章是寫得很好,可是你不覺得這些情形很熟悉嗎?你和胡、和亦,不也都是『革命情感』嗎?那後來又都弄成這樣子?」
據說童老師說:「嗯,我也想過這件事......」
可惜下次再看到,已是控訴別人(我?)「到處毀謗」的文章了。Nico看到那篇覺得更不妙。不過Nico說,她倒不覺得童老師一定在講我,「感覺有好幾個可以套用到同樣狀況的。」
至此,我們可以讀出幾點:1.本性難移。童老師最擅長假若有所得、真故態復萌,2.吾道不孤。我不是孤例,童老師待人模式十年不變,就是會不斷產出感到受騙上當的人。
不過,身為童老師最看重的上線,是否能出手點化頑石?Nico坦承:很難。
「他現在太匱乏了,是沒有辦法餵他的。」我知道,就像喉嚨縮成針尖的餓死鬼,怎樣投食都會在嘴邊燒成灰燼。
耳聞童老師甚至把車賣了。過得這樣不好,我也心花怒放。不過我也說,恐怕不會因為他很可憐就原諒他。憑什麼要我說沒關係,如果他沒有一聲真心的對不起?
世紀大和解?「應該還要很久。到時候應該會很感人。」Nico說。
Nico也以長久以來的活菩薩心腸要我就趕快走過去吧,你現在過得比他好這麼多。我說對啦,佔我現在生活根本無足輕重,但想到還是可以罵兩句。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熱浪如尿:直銷啟示錄 ①:相信配合當盤舔
【熱浪如尿:緣起】😘
由於童老師深深把我激怒,所以將會延續披露真相、隨想隨罵的原則,想到什麼就跟大家分享。
也歡迎轉貼,尤其到童老師那兒,若有不盡不實,歡迎他來對質,也歡迎共同經歷過的夥伴們一同補充。
拒絕接受先阿Q地封鎖別人,然後暗指我毀謗,再一次在故事裡被當成他成就自己情操有多偉大高尚的墊腳石。
直銷沒有不好,但麻煩跟著值得信任的人。
----
【熱浪如尿①:相信配合當盤舔】
我為什麼這麼生氣?因為我是最相信配合的團隊成員。
我們活動前要先買票,理由是「平均分配活動成本」,還有「練習發動活動、邀約朋友」
在童老師的要求下,我的團隊向來是最準時、最守規矩,每個人結3~5張票,一張$120,後來漲價到$150。每個月活動不只一場。很有可能整個月一人都沒約到,但得先噴掉$一千多。
最生氣的不是這套規矩,而是沒人遵守這規矩。其他人不準時結票、或者領導人(紅寶以上)本人根本不買票,童老師也只是勸誡兩句,摸摸鼻子算了。
所以是我和我下線比較有錢、比較軟,能被當盤子舔嗎?
結票數量以藍鑽為單位,他會去比較跟其他藍鑽誰結的票數多,如果多了,在平面圖上分配到的座位區塊就大,能大大滿足他的虛榮心。
如果票數落後其他藍鑽,他則會抱怨:「怎麼可能?快叫你下線結票。」
結果發現他根本動不了其他人,因為他們組織大或者皮,愈相信配合愈蠢,被當肥羊宰。
何以見得?除了結票之外,團隊也有「十勿十要」的規範,有一條是「勿與旁線發展不正常男女關係」用語很前現代我知道,事實上也沒多少人遵守,包含老師自己。
不過團隊仍擔心牽扯感情,會把本來就夠複雜的利益糾葛弄得更難解,所以有一次下達命令:觸犯者封殺上台表揚的機會。
在直銷裡,為了激勵下線、邀請朋友來見證自己的「成功」,我們會說「台上領導」是非常重要的,上台接受紅寶以上級別的表揚更是里程碑,所以不能接受表揚無疑是很大的威嚇。
不過老師依然因人設事。同樣在他組織裡,一個是準藍鑽,一個是小朋友,兩人皆和旁線上床或交往(都算在不正常男女關係中),但只有小朋友受懲罰,被他無奈地宣布就算上紅寶也不得接受表揚,但準藍鑽依然露面頻頻,表揚、講課毫不受阻,只得到老師道德勸說,無關痛癢。
奉「想成為他,就先配合」為圭臬的我而言,是真心相信,將老師視作典範,白手起家創業好努力好厲害。
根本沒去仔細計算哪些人是真格的經營者能產出產值,哪些只是過水打醬油。收入迭有起伏也正常,但絕對離「藍鑽平均月入三十萬」的描述差很多。
也沒去看他怎麼對待人、反思我怎麼被對待。都只用「為了財務自由,先咬牙一忍」的大義將就。到後來,也逐漸變成老師的形狀而不自知。
純粹把人當工具的上線,怎可能基於穩固的信任,發展起穩固的組織?只是當時太年輕,太容易交付自己未經世事的心。
而這也連結到我曾寫過的,老師團隊發展的困境。他幾乎只能吸收社會歷練不足的小朋友,所以能發展的市場必然有限;不願意帶人帶心,團隊不穩定,市場小、業績少,只能短期衝刺、炒短線激發一時亢奮。
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童老師發文罵我但封鎖我,導致我無法回應
不作服務的童老師說他「輸得起」?
我也是笑笑。
蔡寶琪說:說輸得起還封鎖別人
誰教團隊說死掉下線的業績是他永續收入的來源?
誰叫死掉下線不要跟他買,反正他不缺業績?
誰把產品和服務異議都歸類為「來鬧」?
誰暗示下線當月營業額不到,應該「自己負責」=掏錢補業績?
誰害誰「輸」?
哪一點是毀謗?
哪一點不是他自己做下的善事😊?
蔡寶琪說:
帶情緒的建議:都是抹黑、偏激!
不帶情緒的溝通:送你一場打太極。
到底??XD
而且誰是他朋友啊,不要隨便害人「被朋友」好嗎?
需要朋友就自己用心交
要永續收入就自己用心服務
要美滿人生也不是封鎖別人、用「輸得起」這種笑噴理由阿Q勝利可得
歡迎共同好友貼給尊敬的童老師
畢竟我現在?完完全全被封鎖!
吃乾抹淨後秋扇見捐是也!
識人不明,蹉跎光陰,還要被反咬一口
如果真的是錯,知錯能改,回頭是岸
跟我教練一樣,爽快退錢,好聚好散
還感謝我給他機會成長
不是在那裡把頭埋地,假慈悲,扮菩薩
說南無阿彌陀佛我不在意我原諒你
但我們永遠是朋友?_?
好像你最無辜你最可憐
指正你就是我們不知好歹,歇斯底里
敗投幾類,自戀人格也該有點分寸吧
不是每個人都要像你家人一樣要小心翼翼地捧著你的玻璃心好嗎
平常好大喜功,作威作福
要改正的時候就裝鱉三,打太極,說也有很多無奈,講點好聽話安撫
嘖,又激發起我隨想隨罵的戰鬥心了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豢養的魔
最毒婦人心在此要向俗世坦承她的罪愆。
她為了入手新香水,竟痛下狠心,跟健身房撕破臉以得退費!
她以言詞步步相逼,教練起先顧左右而言他,繼而裝傻「是說十堂課後退七成」,我說:當時哪是這樣說?該不會收錢時很流利,要退費推三阻四吧?
教練笨直男哪說得過黑蜘蛛女士?對話請求頻頻遭受拒絕,「為什麼要約見面?為什麼要講電話?在這聊不好嗎?」
猜他在手機彼端一定急焦火燎,跟上線商請對策。
不過果然是願意歷練的小朋友啦,最後答應我不在場地內碰面,還跟我說謝謝讓他有機會改正。
反觀系出同門的童姓假藍鑽......?🤔
我是不滿意他們在場地裡抽菸、染髮、半途跑出去買東西吃沒錯,但他作小伏低,千恩萬謝的模樣,又讓我揣度是不是太惡毒了?
罪咎歸罪咎,火車一到站隨即在京站把卡給它刷了下去!我是?資本主義豢養的魔。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知晴同亦,十年有成
臉書提醒我今天是和林晴灣孽緣深種十年有成。
只有十年嗎!起碼有四輩子吧,她從印度轉世,我在民初託生。
但當然被迫讀馬克思的我們只能唯物主義的及身而滅。
這十年發生太多事,恆河沙數,用她的夫家話說。我們都跟大一的自己信號微弱,可是也步履不停,怕怕地走到現在。
她也是第一位認識我很深,竟然給予「個性很好」這種荒謬評論。雖然後續的補充是:「因為很好笑。」你才好笑。
在林晴灣之前,我對友誼的認知大概很窄。心理要情投意合,方法採等價交換。
但不是,我們常常意見不同、不互理解,她聽不懂我,我請她嘴閉;相處起來她很寬鬆,我佔她便宜但她不覺得,反過來卻不會這樣對我,因為知道我很賤。
友誼原是溝通討論,知情同意。喔,知晴同亦。
這時應是剛開學,我準備要展開大翹特翹課的大學拋荒。她即將看盡我被誘拐、很消沉、受到鼓舞、力圖振作、又失足深陷的史詩級人生。
畢業旅行異想天開回馬祖,走在北竿的尾巴螺蚌山,小徑在眼前分成兩條,我們一人走上一條,她在下方吵吵鬧鬧:
好像人生喔!我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還是會看著彼此!
吵死了啦。但你不要隨便死掉,你一直在「死了我會很寂寞很寂寞」的名單上。你不准比我先死。這是命令態的祝福,你懂我的。
敬十年。🍻
![]() |
(2012年,北竿螺蚌山) |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心靈按摩師
又受到了心靈按摩師💆後山仙姑方吉師的心靈按摩。
她年初就提過2020的大清算,後果會遍及每一個人。我的課題是物質、財務,我花容失色:是說不能買香水了嗎?!
方吉師:沒關係啦先去買下來。
幸好京站已經打烊,我和蘇靖雅慘遭驅趕。
無論是認為人間不值得,或者自己不值得,方吉師說我都有「低估自己價格」的傾向。
它是長期以來的習慣,根深柢固的。表現在生活上就是「作了2分,但只得到0.6分」。如今這個課題浮上檯面,不得不面對了。
可是,我說,現在能得到這些機會我已經很感恩了,畢竟之前沒在經營,也逃離社會。何況還有正職學生的身分在。
「我是很想休學去工作啦,太多東西想買了吧!」方吉師:不要衝動。
如今雖然收入微薄,也已千恩萬謝。這個心態沒錯吧?
當然沒錯啊。只是要有自信和覺悟:絕對不止於此,要把握機會,要勇於議價。
再來依然重申,根據我精彩萬分的十二宮,適合挖掘人性深沉的面向。
「神棍或小妖精都很適合!我好像不應該這樣鼓勵吼,會不會被你爸罵。」
聽起來我走在正道上啊?那敲敲打打的易經師幹嘛咒我啊?
方吉師:「她嫉妒你啦。小妹妹看到有人命這麼好就忍不住攻擊你。」哈哈哈方吉師五顆星。
最後我總結:聽起來我只要跟著錢走。就像禿子跟著月亮走。
方吉師:腋下先擦一下。
錢是成績最明顯的指標,以前不願意承認和處理,現在要了。不要浪費才華,不要停止寫作。有機會就出國,適合到遠方。
是不是也要給方吉師心靈按摩一番?
索羅門和吉里巴斯
索羅門和吉里巴斯都是南太平洋的小國。地方不大,但位置很重要,只要稍微懂一下二戰以來的歷史:
美日奪島戰幾乎發生在每一處。索羅門群島在澳洲東北方,掐著澳洲到太平洋的航線和補給。
雙方每多拿下一座島,就增加進犯敵國本土的能力,像跳棋。台灣是幸運被跳過去的那個。
二戰後進入冷戰時代,太平洋再次成為戰略部署,東亞共產世界被封鎖在三道島鏈以內。
台灣在第一島鏈,吉里巴斯則在二、三道島鏈之間,成為美國夏威夷到本土西岸的屏障。
直到2009年,中国潛艦才成功突破第一島鏈,此事讓美日大為震動。
如今冷戰格局再起,又是太平洋兩岸的國家爭霸。只是昔年日本春風得意,如今已是中国喊聲。
拿下索羅門和吉里巴斯,一方面打擊台灣外交,左右台灣民主;一方面也是中国重回南太平洋,掙破西方世界的部署。
但這些中共的「友邦國家」如果落入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恐怕被迫拱手相讓港口等設施,成為中共的軍事基地。而美國不會對此毫無警覺。
兩虎相爭,連曹貴人都知道要從舊主華妃身邊脫身,轉而投靠不會殘暴對待溫宜的莞嬪。
台灣不站隊欺負我們的流氓,這點應該不用再討論了吧?現在想的應是如何利用當前國際競爭格局作為槓桿,把我們應該有的都討回來。
對了,之於星移斗轉一刻不停歇的國際情勢,一心鑽研蔡英文的論文實在忒讓人啼笑皆非了罷。
2019年9月21日 星期六
左轉處方箋:張娟芬講《吊燈裡的巨蟒》
2019-09-21
@新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
/張娟芬
![]() |
《吊燈裡的巨蟒》,我沒買還硬著頭皮參加讀書會,並大吃水果鬆餅XD |
「中國因素是這幾年來重要的事情,感覺像一把火在燒,始終有一個焦慮感。」
上學期,張娟芬在北藝大開了一門課「台灣前途與中國因素」,她說「這不是我的專業、我不做中國研究,但我仍非得做這件事,就是因為這份焦慮感」;就社會運動理論,面對焦慮的方法就是「散播焦慮」--也是尋找夥伴的歷程。
會讓我們焦慮的事大概也不是我們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
「這本書也是給我觀點,幫我把問題看得更清楚,幫我們走到下一步:讓我們知道可以往哪個方向採取行動。」
最先提出「中國因素」概念的是吳介民。台灣的重要事項裡有一些是被中國所決定的,有一些不是政治、而是經濟的--讓我們不太感覺到,以為是「市場機制」。
短片《潛規則》。彷彿是個別的電影工作者,因為他想進入的市場有特別的偏好,所以他的作品要符合這樣的偏好。但中國的特殊之處就在於,這並不是自由市場的口味選擇,而是政治力量指定的。
中國因素的日常性:在生活裡滲透,讓我們習以為常;需要交流的場合就會出現事先的自我篩選或退讓。所以中國因素發揮的方式是:讓我們漸漸習慣。
中國「未統而先治」。例:(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居住證不是強制、而是自願領取的,但依中國法令,居住證是中國公民的證件,於是未來中國就可以說是你們自願的。
俄國吞併烏克蘭也是如此:俄國先發給烏克蘭護照,接著以此作為出兵的藉口,未統而先消泯國界。
中國政府如何利用觀光團作為統戰工具?
本書中,蔡宏政做出宏觀了政治社會分析。能夠出來觀光的中國人,也就是客源,完全掌握在中共手上,被決定一切:准不准?多少人?來哪玩?--中國來台觀光完全變成「賣方市場」,台灣只能張大嘴巴嗷嗷待哺,等待他們施恩。
民進黨首次執政時,陸客來台的「利多」卻是由在野黨=國民黨主席連戰來宣布。再一次,陸客觀光的性質昭然若揭:外在看來是經濟,實際上是中國對台的政治工具。且民進黨時期開放人數少,直到馬英九時代才門戶大開,硬是不讓此成為民進黨政績。
他分析道,台灣接陸客觀光的旅行社可能是很薄本的,不過可以很大量、很穩定,所以形成依賴,導致中共控制觀光人數成為關鍵手段。
然而,陸客觀光團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產業,而是國家力量以商業、非正式的手段來「表達它對台灣的意見」,例:過去高雄播映熱比婭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這有什麼?最基礎的言論、思想自由啊。但中國說熱比婭是疆獨份子,於是選擇制裁台灣。制裁方式就是「不給陸客去高雄」。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收放自如的攻擊武器,以此干預台灣政治。
中國滲透到台灣來時,會培植利益共同體,成為它的在地協力者,比方那次就是高雄觀光業者出來抗議。
可以總結一句:以商逼政,以民逼官。
Ian Rowen則在書中做出微觀的人類學田野,互為補充。
他親身參加陸客觀光團,發現連觀光團的整體內容都充滿統戰色彩。例如導遊會說:「溫家寶(時任總理)想來日月潭,但還沒統一他怎麼來呢?你們代替他先來」不強調美麗景色、不講歷史文化,而是強化兩岸的聯繫,完美縫合了觀光和政治,讓觀光陸客都成為「統一」的預告/序曲。
濃濃統戰性質的一條龍觀光,目的很多:可以驗收在地協力者乖不乖、好不好用,可以影響來台觀光的陸客參與統一大業,也可以讓中國業者有經濟獲利(台灣只有微利),更可以當成制裁台灣的槓桿。
沈伯洋不斷提醒我們:「新型態戰爭是混合戰」。
戰爭的思維,但手段上可以是貌似和平的方式。
例如解放軍不需要出兵香港,只要縱容白衣人、警察打人,就已經收得六四時相當於坦克出動的效果。
特徵在混淆戰爭和和平的界線,讓你沒有察覺。
我們台灣應該都很熟悉了:斬斷對方的外交關係;在國際場合阻撓、打擊,或針對台灣作為國家的位置設門檻。
資訊戰就是滲透、改變、打擊國家位置的方法之一。
觀光團就是非軍事、非政治的設計,卻能收穫武器的效果。
不過同時我們須注意:中國不是只有在台灣或香港發揮影響力,而是同時對全世界輻射,比如非洲、一帶一路。
雖然吳介民把視野拉高到全球脈絡,可能讓台灣人沒有同感,但張娟芬能理解他的用意:看見流氓不是只有欺負我們,那我們可以去聯合其他被欺負的人。
中國擅長利用該國的民主機制去破壞民主。例如澳洲有點警覺,中國就指責:你種族主義,你排華。這是一頂很大、對開放社會很有效的帽子。
對其他國家來講,台灣經驗就會變得非常重要。我們首當其衝,更了解中國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操作。
我們總算能找到一個方式,把台灣放回世界裡。本來沒有義務來理解台灣的國家,因為中國因素的輻射,而可以藉由台灣來尋求中國因素的發展模式和因應方法。
千萬不要想像中國在跟台灣單挑。否則很容易落入「你好大,我好怕」的失敗主義裡。
比如現在前所未有的台美關係怎麼來的?就是中美貿易戰正在激烈進行,這就是跳脫台灣孤身戰鬥的格局,把眼光放到中國、及其國際關係之上。
香港是我們最好的盟友,最棒的例子。
六月中時幾乎所有人都悲觀:反送中必過。包含香港人,他們說:只是我們死前也要吶喊一下而已。明明社會運動最怕拖,因為人氣會消散,但幾個月下來,誰也沒想到一次又一次激發新的巨大的能量。
在這之前,香港的國際形象從來不是民主鬥士,是最務實、最時尚,也許也最覺得民主不能當飯吃。但沒料到這座城市都被中國逼出這樣的動能。
香港如何找到出路?香港人確實表現了堅強的抗爭意志,才能讓國際看見。
原先的恐懼來自2014年的雨傘革命,那對他們而言是場失敗的運動。這可能是他們的創傷,但也能夠說是使得這次運動能持續下去的能量。
我們如果用現有的資訊下去判斷,總可以找到一百種理由感到失望,預言它必敗。但歷史很多時候得到突破性的發展,並不是我們可以料到的。
香港人把國際圖像放進他們的抗爭經驗,尋求國際制裁的槓桿,彌補體制內民意政治的缺乏。
一定是從國際的連動關係中去尋找中國因素的出路。並沒有這麼絕望。
不需要自己嚇自己,太早絕望,太早放棄。很多人會想像將來被統一是怎樣,但我們應該去想像的是:怎樣去抵抗--如果有需要我們抵抗的時候,我們用什麼創意、什麼意志,去展現出跟香港一樣,不願被中國統治的決心。
2019年9月20日 星期五
又是秋天
秋學期最難捱的是差距愈來愈大的晝短夜長和低溫。
台北又很屁,愛飄雨,陰陰的天,長長的夜,被摸到細碎裂痕的磚石,我說文獻。難以不感到蕭索,是孕育憂鬱的溫床。
和林晴灣人約黃昏後在街區附近的咖啡廳,把頭埋進圍巾,埋進韋伯、馬克思、齊美爾猶有餘溫的大鬍子,讀這些歷史上的神經病巨頭口唾的珠沫。
咖啡廳的熱拿鐵和暖氣襲人欲睡,我感覺解離,在遙遠的地方。皇后區地鐵,鄉下的平交道,1114號黑洞附近,末世的地下室。我從沒去過但它們地老天荒,安靜存在的地方。
世界太大,時間很長,渺小而命定的自己在這裡孜孜很倦地上下求索,生產出各式廢話,口頭和書面的,垂直上拋後停留一瞬,直直落入紙簍,被火化成灰。
飄飄何所似。
今年秋天來得太早,哪一句詩說為了爭先絆到門檻跌個狗吃屎。荒蕪。人類圖說投射者的命題是苦澀,苦澀觸發荒蕪,苦澀來自荒蕪。我覺得很準確。
裝模作樣的易經師滿嘴白賊,突發癲癇,但鐵口直斷還是戳中我的心:你很有可能,永遠不能,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一生像流星擦傷黑夜。
又是秋天。林晴灣提醒我,從中央山脈另一邊。又是秋天。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文化研究
1.
如果文化研究是要拆解、質疑一切敘述,那怎麼達成任何肯定的敘述?它的積極性在哪?
同學:懷疑論不是為了讓你的知識無限後退,而是要你完善自己的主張。
我認知上可以理解,但是實踐上如何做到?如果永遠只能用更多語言去解釋語言、用八行敘述去補充一行,如何收斂成一句穩定的「結論」,以達成人類知識的積累?
老師:自己想。下禮拜問你(蛤啊)它有倫理的面向,也就是,解決了這個問題,知識才對你有意義。
2.
「不夠科學」的學科也有教育的價值,比如創作。為何老師非得延展科學的定義,讓文學也符合「科學」不可?
同學:《高達美詮釋學》
老師:你所說的、我們認知的知識怎麼來的?(學科的建制)學科在哪裡被傳授和建制?(學院?)科學方法是伴隨符合這個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而來的。像中文系的聲韻學也許就是古代人想像知識的方法,其實非常有趣,但你會覺得它不夠「現代」,所以現在他們努力和語言學接軌,就是在institution裡科學化。
我們所套用的這套科學定義的確是一套自然科學的狹義標準:要可操作、可重複操作;可驗證、可否證。在人文學科裡卻不是這樣,而是用評價社群或詮釋社群以論述競逐。
我們究竟該延展「科學」的定義,調整我們對「科學」的狹隘認知,讓人文學科變成人文「科學」?還是不必附庸科學的風雅,承認雖非科學,但依然有教育的價值?
老師選擇以制度化解釋科學化的伴生,似乎仍是前者?
3.
很想鼓吹大學生舉手,不要說反駁,但挑戰、商榷老師的說法。
啊,我助教分20%就這樣給好了。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失而復得
#失
我的美好的一周不見了!!!!!!! 就是直銷最佳產品 schedule本!!!!! 幹我真的要發瘋 還特別搭高鐵跑回家以為它就在地上或哪個書堆裡 但嘸 幹 我亂了套 我失序 我癲狂 我迷惑 我渾沌 我驚愕交響曲 我徬徨少年時 現在太焦慮 人生變黑白 一週之不治 何以未來為?
----
#得
我?歡欣鼓舞!我?喜極而泣!我?花枝亂顫!我?站在高崗上向世界吶喊:公理與善良與正義都回來了!我?精誠所至!我?感天動地!我?歡喜玉玲瓏!我?綜藝大熱門!我想隨便找個宗教皈依!我想到西門町舉牌邀請free fuck!
在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後,在瘟疫時節的愛情裡,我花了十分鐘終於確認:遺失在高鐵桃園站那本記事本?不是我的。並落寞地完成了?掛失手續。
結果下一刻,補習班就打給我說?劉老師,找到了!被學生丟在桌子下面!這時我的慈悲為懷大放異彩,簡直可以高抬貴手,放那學生一條生路直通?西天極樂。
只因?美好的一週如同連爺爺般?終於迷途知返,終於倦鳥歸巢,終於回來了!我旋轉跳躍,我當眾劈腿,我明明買了優格和水果但偏偏吃牛丼慶祝!不枉我?來回奔波!不辭辛勞!無法形容眷愛款款,無法道盡柔懷依依!只能草作此文刻畫心頭孺慕於萬一!
What a? Lovely world!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青春太短
從19歲到今天,至少有兩點改變:
①各行各業都有認真的人,每個階級各有侷限、也各有在侷限下的追求,不是只有讀頂尖大學才是正途。
這方面的老師是國中同學Rita老師
②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炫耀,但面對現實世界無足輕重。
一開始所有人都是一個人,但如果走到後來還是只有一個人就要檢討。不要永遠在自己的潛水鐘裡murmur。
眾志成城,組織、團隊非常重要,要不斷帶動、捲入新的人。
這方面的標竿是傳凱助教
--
還是那句話,學海無涯,可惜青春太短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雙姝怨》
《雙姝怨》
原著:莉蓮海爾曼(Lillian Hellman)
藝術總監:黎煥雄
導演:王墨林
編劇:王墨林、李宥樓
演出者:鄭尹真、劉廷芳、朱安麗
與談人郭亮廷老師問為什麼故事停留在1947年2月?左翼運動並沒有停在那裡,是停在1950年。他給的答案是,它想講的就是一個前二二八的故事,戰後的精神狀態。
我則毫不覺得這是問題,畢竟1947年春前後的台灣政治環境並未見太大的變革,台灣人的集體心靈卻是截然兩判。
我很喜歡有歷史感的作品。害怕「兩個面貌模糊的人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對話」;但隨意帶入明確的歷史座標也有危險,如果不夠還原,也讓人出戲。
本劇以台語、日語穿插的對白,很有誠意地還原了時代。語言的不足之處也有戲劇意義,詳見後述。
郭亮廷不懂朱安麗旁白的生硬,覺得像莒光園地;後來則漸漸理解她述說的正是即將被抹滅的歷史,所以她要保證你不漏聽,以及作為一種「重新學會語言的發聲練習」。
但她反而是我情之所鍾,一發聲就被擄獲。那是戰後半世紀才出生的我們習以為常的腔調,鐵錚錚的老派台灣華語,那樣宣讀出來接近一種病歷感。所以她必然也帶著疏離感和權威感。作為角色,游離在劇情之外,以戲劇原著、歷史現實的高度敘述,恰到好處。
擴大一點解釋,它就是一道無所不在的「華」。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台灣人只能接受這種聲道、口音的指點、評價,並學習以此自我評價。
這是歷史必然的悲哀:即使你早已從戰後國民黨虛構的黨國史觀甦醒過來,轉而認同台灣在地,你仍然只能從有限的視野看待這身世。
最顯眼的就是語言,口語的、書寫的,思考的、表現的。這份華殖民得如此深刻,以致我們再無可奈何,也只能以此談論、再現、介入歷史。
另一個必然的悲哀則是:演員顯然不是母語的台語、日語。這完全不在譴責演員,台詞的流暢已經顯示演員的用功。之所以是必然的悲哀,只因為這終究是藝術的再現,他們愈努力地詰屈聱牙,就愈是一記記毒辣的鞭笞,時刻殘酷地提醒:歷史的還原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戰爭結束是日落西沉,那麼當語言——時代孑遺下來的尾巴都失去,挪用胡慕情的部落格標題:「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芳子、春子把「光復」比喻為「天光」,進而理解是「沒有希望的天光」我本想反駁:不是天光啊?但隨即知道這是身為後來人的奢侈。站在歷史後端的特權是揭開無知之幕,明白那豈止不是天光,根本是黑夜降臨的前一刻。
最後,稍微讓我失望的部分是:女性安在?從劇名到演員無不標榜女性,但也許是國族的篇幅太多也太重要了,劇情內著墨專屬女性的困境因而意外地少,讓我對始終掛在演員嘴上的「女性革命、自主」有點困惑,也沒有太大的感動。
不過芳子、春子決定搬一齣謝雪紅、張玉蘭的戲,以鄭尹真、劉廷芳的肉身演繹,形成一個戲中戲,三代女性賦格對位的結構,向台灣歷史上虛構(無名)、寫實(有名)的女性致敬,毋寧是神來之筆。
*
郭亮廷:「歷史的幻肢」,明明已經不在了,但你還是隱隱作痛。演員用身體的廢墟去召喚戰爭的廢墟。列維納斯:「最可怕的事是戰爭造成的廢墟不再存在了,它彷彿戰爭都不存在」
Memo蜂蜜島、Jo Loves梔子花
Memo - Ilha Do Mel(蜂蜜島)
前調:橘子、杜松、風信子
中調:橙花、茉莉、蜂蜜、鳶尾花、金雀花
後調:香草
Jo Loves - Gardenia(梔子花)
前調:香檸檬、梔子花
中調:梔子花、水仙花、茉莉、香豆素
後調:天芥菜、麝香
身為一個梔子控,當然是多多益善,尤其以線性香氣聞名的知名品牌。上皮果然也沒有失望,梔子還原良好,到中後味甚至滲出一絲?悠悠的柑橘皮,讓人想到盛產的柚子,也是十分應景。加上Jo牌一貫的?迎香五步散,再好聞也不怕太招搖。
蜂蜜島則很可玩味。身為巨型蜂蜜控(到底不控什麼),對香水工業的蜂蜜還原不敢恭維。撇開Memo堪比液態黃金的售價,這支與其說是蜂蜜,不如說有種謎樣的熟悉。
過了15分鐘,我才想起:不就是剛剛排高鐵前面的東南亞人嗎?穆斯林不能接觸酒精,所以它們的香水有特殊氣味,我其實不是很喜歡。
但蜂蜜島,也許是我愛慕虛榮惦念著它的售價,也許是我過去先入為主心有歧視,竟覺得咦不難聞啊,甚至有點餘裕欣賞它的甜稠。
近似的氣味在不同人群身上,竟得到不同的評價,這個很社會學吧?我於是封它為Memo - 社甲香。連個味道都這麼有意涵,硬要人直面認知的缺憾,你說人生忙不忙。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願榮光歸香港
〈願榮光歸香港〉又把人家惹哭了。
我在想,對香港男友的迷戀,只是一種對香港人充滿敬意、愛意,卻愛莫能助的投射。
彷彿只要得到一人,我就能夠環抱全城。
就算這座城將因為中共不肯退讓,而失去西方獨立關稅區的待遇,從此陷落。
我也會記得,它和它所培養出來的一代年輕人,曾經在2019年,不斷刷新可敬二字的意義。
媒體工作者說不出口的,政治工作者願意大聲疾呼。
在知道和理非對勇武派彼此「不割蓆」時,在我心裡,香港毋寧已經成為偉大的城市。
它讓我能夠想像,何謂一個地方高不高貴,不看它的富庶繁榮,而問它不畏絕望折辱,面對權力的姿勢。
我們有責任永遠替香港記得,曾有一刻,為了那些價值而膽敢吶喊,熠熠生輝。
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広島の恋
男友的回應,讓我發覺自身漸有走入迷局之象。
幸而我們這時代有截圖,瞬間就讓我的愛情狗頭軍師林晴灣了解來龍去脈。
精於長期悲戀的她說:嗯,找個敢於被愛的人吧。
我:你不要隨口說出至理名言!
她:才不是隨口咧,悲戀了一年唷。
並把去年我為她高歌的〈廣島之戀〉迴向給我:「你早就該拒絕我~不該放任我的追求~🎵」
吵死了啦。
雖然我相信,大概只是在不對的時間。時代兵馬倥傯,一座城幾近陷落,也沒能成全我們的愛情。
這世界本來就不是文學。
她:不敢被愛是怕不再被愛了。
十年前我封她為愛情社會學教授,因為她以抽象理論教訓我癡迷於早洩壞醫學學長的愚昧。
十年後她以身為度,示範的是:好好表現你的喜歡,不用設想對方反應,不用耍什麼心機手段。
那時她還身心皆處女,要向我請益一些奇技淫巧呢。
如今都爐火純青,卓然成器了。動不動就開黃腔,拿她如何是好?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喧嘩上等:跟(假)命運代言人易經師吵架
剛剛來算易經,結果徹底跟易經師吵架!
荒謬的用鉛筆在羅盤上敲敲打打キキ咔咔就算了,用語是小孩騎大馬,怪人裝聰明,滔滔不絕,沒有要聽我說話,可能易經能量也正從筆端與盤面不擇地而出吧who knows。
她說:你是一個正面的人,你會被成功給吸引(?_?),但你從成功案例裡學不到東西。你要去研究失敗的例子。
以及:你就太過幫自己留退路,有很多人是明天就會餓死的。
我:哪有很多啊?
易經師:你覺得沒有很多是因為你都生活在你的同溫層。
我:這是社會統計的事實,台灣真的沒有很多餓死的。
易經師:那我只能說你一定沒有出社會。我所謂的餓死不是真的餓死,是無路可退,再不往前衝他就沒機會的。
我:?_?
還有,易經師:這只是我給你的建議,像本來你的作法是ABC,我現在給你DE,把你的選項變多而已,難道你是說只要改變就是衝突嗎?
我:從本來不是我的作法變成你講的那樣,就是矛盾,就是衝突啊。既然你是語言使用者,那你就應該更精確啊。
易經師:(不耐煩)好,就當是我不精確。
我:何況我還要付錢,我是消費者。
易經師:你這個消費者的心態怎麼接受新的建議?
我:建議?哪裡?你說這個東西嗎?
你的鉛筆敲出來的?憑什麼我倒是想請問,坐在這敲敲打打又獲取了哪門子社會經驗請問?
誰要鐵口直斷啊,你才潦倒落魄,單身老死,我就要聽消費者想聽的話!也不是奉承喔,而是結合神秘學的趣味和心理諮商的同行。
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人還不少嗎?你爸媽都比你有社會歷練,他們叫你不要當算命的你怎麼沒聽?
易經師:好吧那我想我們就到這裡。
我:我也這樣覺得。
把資訊紙抽出來撕掉就走了。走開啦。就算會平庸一生,我也不要聽打工仔的嘴皮成功學。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基進選金門
剛開始確實是很驚喜,可是激情褪去,愈想苗頭愈不對。
其實,當初看到「反共」當成主打文宣就眉頭一皺,直覺是:候選人沒有花時間蹲點認識金門,或者團隊裡沒人夠/願意了解金門,才會讓最重要的文案依然套用台灣人對金門一廂情願「應該要怎樣」的想像。
這些想像包括了:掛五星旗就是為了統一;金門作為反共前線,現在應該繼續反共;要是不投我、不跟著我吶喊反共,就是不支持台灣獨立,就是動搖國家主權......
我只能說,政治工作是深入民間,對話、理解,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畫腳,拿一張心目中的國家藍圖當頭套下。
要是提了名,卻不花心力走入金門社群,不去理解何以金門人對台獨主軸的政黨抱持懷疑,那我會對提名這事很保留。
與其如此,不如不提。
當我知道「區域立委要提名十人,才能提名不分區」心裡一寒,答案呼之欲出。
再去比對參選馬祖的李問經營粉專、走訪鄉親之積極。我不願這樣說,但目前觀察,台灣基進的金門提名,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搏空戰熱度勝過紮實、貼地的巷戰。
這恐怕會是兩敗俱傷:金門人受空降者欺騙的感覺又多一樁,得票數低迷;而這又將坐實部分台灣人的指責:你看,金門不投進步的基進,就是不台獨,想投共。
我尊重政黨的提名策略,可是作為另一座離島選民,不得不指出這種操作令人失望、甚至憤怒,若再用一廂情願的本島想像面對金門選戰,只會加速台灣金門兩座島嶼離心離德。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十年
結束直銷工作搬離台北時,大概是最失意的時候。
大學時代也混得不開心,但至少有個名校學生的頭銜。
延畢到極限,連學生身分都必須失效時,面對這茫茫漠漠的世界的,真的只剩一己之軀。
爸爸阿姨那時也不打擾我,讓我天天睡到爆炸,晝伏夜出。爸爸傳來一封line:「不用急,年輕時也曾迷茫,不知未來何去何從,現在就好好休息。」
阿姨更是力挺:「在你們結婚搬出去前,這可能是我們最後可以跟你們住在一起的機會。我們都覺得很感恩。」
言下之意都是:「沒有關係啊,家本來就是累了就回來的地方。」
我那時都戲稱自己為廢物,只有兩親眼裡好像尚存一絲不廢的潛質。或者即便真爛成核廢x 核終o,他們也有能力多一雙筷子而毫不在意。
現在真的忙起來,有很多老闆,接到的任務多姿多彩,有難x 挑戰性的o、有好玩的、有貢獻一己為這個我深愛的共同體而觸發強烈意義感的,躍躍欲試,磨刀霍霍,又重拾一點信心。
日文課的大家多是疲勞的上班族,造的句子踏實誠懇,偏偏我跋扈的真心話引起一陣哇:「私にとって、一番大切なことは自己実現で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是自我實現)
我猜兩親也為我開心,猜現在的我就是他們當時理所當然想像的我,相信我本來就很優秀、就應該有舞台。
沒什麼好驚訝。只是留不住不斷想飛出去的兒子。
很感謝他們始終義無反顧地愛著這個冷漠的兒子。
而我終於可以比較篤定的說,好啦,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賺得比你們多,但是,但是要養活自己應該沒什麼問題!這個我或許還做得到。
對收入的標準算是體現了很廢的自我實現XD
寫在108-1開學前一晚。距大一整整十年了。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來自紅花坂》《來自硫磺島的信》
有兩部片一直想看:《來自紅花坂》《來自硫磺島的信》,這兩天看掉它們了。
先看紅花坂。刻意不查維基,碰到日本作品,第一個條件反射先猜:這是戰前還是戰後?女主角每天在港邊升起的旗不是旭日旗、甚至不是日章旗。
決定性證據很薄弱,但直覺我是對的:學生們笑著,是戰後。
只是不知道戰後多久。手持相機、黑白電視都發明了,從科技物來定位時間軸也很好,高三歷史有過專題。大概50、60年代?
隨後女主角就說了:父親死於朝鮮戰爭......(朝鮮戰爭?_?喔哦,就是韓戰)
劇情很芭樂,為觀眾詬病,男主角也脫口而出觀眾心聲:「簡直是連續劇嘛。」但戰爭結束後產生這種狀況應該不算稀有?我接受這個設定,不特別排斥。
社團活動發達,活躍的生徒們一起保衛社辦大樓,不讓它被校方拆掉,似乎暗示下個階段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
面對戰爭的日本人是怎樣呢?倒也不能愁眉苦臉,至少不能明目張膽。
《來自硫磺島的信》愛國婦人會送來徵召令到二宮和也家,婦人笑容扭曲:「恭喜,可以為國奉獻!」
老婆當著鄰人的面忍住哭:「但我們只能互相依賴了!」
被婦人斥責:「你這是在抱怨嗎?我的丈夫、兒子全都上戰場了。至少你們還能保有後代。」
戰爭是什麼呢?是為了什麼呢?這問題大概太形上了,答案千百種,或者就在茫茫的風中,可絕對不會只坍塌成老兵個人的孺慕情深,國家高唱的偉岸榮光。
想起在古寧頭戰史館看影片的荒謬感。
經歷古寧頭戰役的「爺爺」是乾德門腔,不是金門閩南腔;國軍多強悍、國家多偉大,然後突然結尾在「思考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重要」。
咦,你們全片沒有丁點在這麼思考啊?是我錯過什麼了嗎。
所謂冷戰,大抵就是沒有見識過真正戰爭的人,順理成章的活下來,變成誇誇其談的詮釋者。但我不要聽你當時有多刻苦。
所有戰爭捲入的犧牲,都應該是轉型正義要帶來的結論:Never again,而不是炫耀當年勇。或者又陷入國家至上的同心同德,忘記把所有人拖下水的,不就是這個聲稱要保護你的國家嗎......
我喜歡張娟芬簡潔的說法。怎樣稱得上是一個公民?「對國家(權力)隨時抱持警戒。」
所以我想,要認識戰地,恐怕也得先從「真正的」,血肉橫飛、支離破碎的戰爭開始吧。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一個受害者的故事:彘瑋
高中同學聲稱不原諒我,明明我戲謔又不失莊重地邀請他來喝大和解咖啡好幾回。
我想人心裡總要有幾個該插的小人,時時惦念,時時洩憤,也時時卸責。
是的卸責。我完全了解踏上受害者位置,堅決不下來的爽。那保證了你的軟弱純潔,毋庸自我辯護,你本來就何錯之有。於是能理所當然繼續恨著。
可是對我來說,你豈是受害者,你我都是雙方關係(和班級政治)的當事人:
你在背後說我壞話,叫其他姐妹切勿與我交好,在人前又跟我若無其事,我就在你面前羞辱你,不也是齊頭並進、罪有應得嗎?我還覺得我更光明磊落一點XD
我無法,我沒那麼大愛,不打算以德報怨,也沒立志打不還手。
不過我也理解陰影是有的,畢竟三年升學壓力與文創潛力,都在羞辱你上淋漓盡致,不欲同飲大和解咖啡也無所謂,繼續傳達你的恨毒亦不要緊。
你繼續向姐妹咬牙切齒,我也三不五時嘲弄乙番,有彘一同,心有靈犀。
既然你不能放下,那我也不假裝寬心,繼續互罵也是很好。
拜其所賜,咱們的青春期在延長著,這還不是最後一關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