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海洋求生


昨在馬港圖書館借了兩本在地文史。有一櫃專門書,太好了吧簡直挖到寶。隨手翻閱,發現想帶走的未免太少。一次只能借兩本書也是我看過最緊繃的規定,只好放棄了浪裡白條林凡於推薦的《愛無比荒涼》。

海洋求生秘訣一,想去馬祖就好好去馬祖,你不能腳踏兩條船。

這在地文史呢,若當閒書,就是東倒西歪鼾聲大作。但現在有目標要鎖定,不管準備拿來血肉淋漓批評,或吃乾抹淨引用,都是盤中飧,生來給我大快朵頤。一瞬之間從流涎癡肥佬(充耳不聞孩童叫囂),變成一頭智識莽原上的獵豹。筋脈賁張,準備躍而撲之。

講那麼好聽,其實只是不想重讀。



作者也在學校任教。是一直關心我--我認為是賞識我的大哥。就是那位要我有問題儘管問,要我別叫他老師、稱呼他大哥的,老師。常常被我們班獸群搞到七竅生煙。我罰過也疏通過,還是束手無策。很感挫折。

但加深我愧疚感的,莫過第一次發現老師是資深閩東文史研究者,出版的作品至今是後繼者如我,無法繞過的海路。地方知情人士透露,該位老師是馬祖資深(造)反派文人。

我:難怪這麼喜歡我!

學術有專攻的前輩,還來被學生搞得七葷八素,到底何苦來哉。我想替不識泰山的獸群深深致歉。



若要探究馬祖文化的來由,少不得要去看一衣帶水的「閩越文化」,引經據典,上溯秦皇漢武,怎麼談都很難避開愈陷愈深於漢文明、中華文明的附骨食髓,難以自拔於當代民族國家,貪婪的悠悠大嘴裡了。

一反中原-離散-懷鄉的軸線,轉而凝視海上,看商賈、海盜的大流動、大遷徙,發現這些移動根本沒在鳥什麼國境,它天生就抗拒人為界線。天皇老子攔不住,倭殘寇虐嚇不怕。

海洋求生秘訣二,在洋流和季風的系統裡,流動才是常態。文明不是單點增生,而是多處流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切割不了誰。

哪個天才發明海洋史觀?原來只要調動一個角度,陸地遂沉陷下去,海洋取而代之浮凸上來。陸上的中心-邊陲關係也被反轉:此處不是帝國邊緣,此處即是它自己的中心。

這是我口口聲聲「馬祖列島是地海」的世界觀裡,欠缺的方法論。

海洋上,人類乘竹筏,揚風帆,自由穿梭。一不小心也可能淪為「噗哩」(浮屍,馬祖話很愛咒人用),隨洋流漂到遠方。幸運點高些,能得好心人收留,不致曝屍異地。幸運值滿點,能直衝絕招,召喚海上共同信仰,女神媽祖:

「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

海上的人比誰都虔誠。馬祖一村一澳口,但幾乎都不只一廟宇。有的祭祀媽祖娘娘,自然而然;有的卻是厚葬海漂屍,祈願漁獲豐收。

即使死了,也像是生生世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