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吃吃的愛》:一封被撕爛的情书


不小心把影院翻拍盜版的《吃吃的愛》看完了,而且用1.5倍速,最後用2倍速,覺得相當經濟實惠,不花錢也少佔時間。以投報率衡量,這個付出尚屬划算。

我是道地的康熙迷,國小被規定要九點就寢,國中開始慢慢突破這個規定,到高中搬出去,除了第一年沒有電視、當年也沒有視頻,到它收播為止,幾乎是一集不落。朋友們都熟諳我要回家的理由:我要去看康熙了。

很久以前讀過蔡康永,大概是迷上康熙沒多久。他在LA讀電影,就把金剛經的:「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貼在桌上或床頭兩側,洋人朋友如相問,他就高深莫測地解釋一遍,把兩句最後一個字圈起來說:這就是我們在學的東西。洋人朋友多半若有所思,也可能恍然大悟,還有的搖頭歎息。

我非常喜歡他把這個概念獻給了他的第一部片,以票房來看很怕也是最後一部。金剛經是理論指導,莊生夢蝶則是操作方法,也是我最喜歡的思想實驗:桶中大腦。這麼說吧,也許我這倉促一生,只是哪個49區的太空清潔員一場午覺。

也欣賞他把劇情改寫成這樣。畢竟一開始聽說為了討好徐熙娣,蔡康永是把劇本寫成沉迷於酒精的過氣女星。改成以姐妹恩怨為主軸,要自我證明。正如每個人說話時,都以萬千你過去曾經造就的豐功偉業或惡名昭彰作為背景,你得和它對抗,但也受它恩惠。表演也是。看玲玲與娣娣這對姐妹,不免想起ASOS時期,在亮眼聰明的大S旁,顯得智商很低的醜妹妹。戴牙套前,有觀眾說是靠「牙齒亂的那個是妹妹」來分辨人。

蔡編劇成功地利用了這個公眾人物真實的生命史,使觀眾產生第一重自我劇情的代入之餘,還創造了第二重對於徐熙娣個人演藝事業發展歷程的投射。醜妹妹逆流而上,最後有鹹魚翻身嗎?這也是熟悉蔡編人格者必然能預測的結局。

說完喜歡的了,接下來都是不喜歡的。中資電影,背景向來是硬傷:上官娣娣住在哪一個城市?為什麼讀簡體字?他和男友扣子怎麼認識?為什麼口音兩個世界?這讓一部看得出就是要在節奏上扯你笑、逼你哭的商業電影,顯得非常沒有誠意。被姐妹情誼、自我證明給激起的情緒,只能幽幽盤桓,永遠落不了地。

更別說一個不紅的小明星怎麼租得起帶陽台、臨街落地窗的大套房?無論是台北或北京,我都不相信這是落魄打工仔的居所。美術再厲害,皆浮光掠影,說服不了人。這在另外一部大爛片《閨蜜》裡已經把我氣到腸子快燒爛。我真想知道蔡導怎麼做出這種決策的。

劇情也是頗貧乏,但當娛樂片還過得去。只是要細究,就能懂為什麼作家老師們要提醒「精神病」作為敘事觀點是危險的。不是由於老套,而是由於廉價,老師們說的「偷懶」,這部片一覽無遺。它只能用這種病變來創造一開始說的莊生夢蝶的敘事框架,也只能用病變推進劇情,而不是角色個人的經歷所致的成長。因為根本沒有時間讓角色成長。或者編劇偷懶--如果我狠不下心說是才華不足的話--不打算、或想不出方法,讓角色成長。

我猜祖國網友喜歡康熙,讓這兩人共同抵達事業高峰,不是因為康熙裡很多祖國元素吧,而就是那強烈的台灣性。主持人和來賓滿到側漏的台灣腔,台灣梗,台灣美食,偶爾飆出的台語。也許不是為了刻意「觀察」,但始終能從那些輕鬆好笑裡挾帶一些台灣「自文化」的訊息,有孔隙窺看這座島嶼的輪廓,持續保持對寶島的張望。那是大國崛起前,最後一絲台灣話語權的火光。

但現在,什麼都沒啦。祖國觀眾難道是想看康熙龍套來虐徐熙娣嗎?看不必進影廳也想像得到的雙姝互撕又大和解嗎?哪是啊,就是來回味康熙曾經帶給他們的笑聲和新意而已啊。劇本平平,演員平平(林志玲還滿亮的啦),就只是消融進十四億人的一張臉孔,平凡無奇,了無新意。這就是祖國人民每天的生活,我何必捧人民幣去買你的帳?何況你這個貌似打拼的人,連身處的座標都沒有。

我知道票房在祖國很爛,但台灣賣破八千萬(台幣,of course)。網友都在酸,還把以前ASOS罵布袋戲的舊帳也翻出來罵。身為長期腦粉,我只是很難過。在這種時候,不知道蔡導和徐女(XD)能不能夠體會台灣人給的溫暖了?雖然這麼荒腔走板,我們還是很想念你們。不是,不是民族主義式的不准你們到祖國賺錢以示效忠什麼的,而是懂得「國際化」前要先好好發掘「在地化」了嗎?我們不要看簡體的假康熙,祖國人民也不要啊。我要真刀真槍,拳拳到肉,徹頭徹尾台灣製造的真康熙。

可惜吃吃裡只有一切都假假的演員劇情,不管哭或笑都有點尷尬。唯有那間太空麵館虛幻到極致,架空到巔峰,故而顯得特別真實。真真是: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吃吃的愛,應作如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