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冥核》




「閻王」就是「冥王」,Pluto,「鈽」(Plutonium)。當年在日本長崎,投下的就是鈽彈,代號是「胖子」。在廣島的則是鈾彈,代號是「小男孩」。

曾經,歷史上有一度,主流輿論認真的以為,核能是廉價、乾淨、安全的能源。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Atom Boy。但在美國市場卻不知為何偷天換日成太空男孩,Astro Boy) 還是當時用以推廣「原子力」的作品。據說晚年手塚治虫對此曾表示遺憾。日本是世界上唯一嘗受核彈攻擊的國家,日後卻成為核能的信徒,《冥核》也直言這個矛盾,推測是轉向了權力的崇拜。從「核」到「原子」,選用的字眼則顯示戰後日本「原子力」的推廣者,亟欲抹滅兩者關連的痕跡。

作者選用的意象真好。冥與核,無色無味的地獄變相圖。核的可怖來自於它的「非古典危害」:它不是利刃劈砍、銳物刺穿,不是碰撞、撕裂、拗折……不是物理上可視、著身後器質性可辨識的傷害(比如傷口)。真跡古圖與魔魅鈾礦、連續殺人與輻射傷害,雖稍嫌刻意,卻是象徵性十足的連結。

最後,很欣慰(?)看到尹清楓命案。以作者表現的博學,是不可能漏放的。但也因為落筆慧黠,一拈即放,許多話題舉重若輕就過了。不過隨著小說佈局一一現形,也就與現實中的尹案愈發相像。案件中的關係人幾乎都死光了,不是死於意外、就是自殺、或者「突然」病死,牽涉範圍廣達台、法、美,年代橫跨二十年,怎麼看都有蹊蹺,但如今似乎註定永遠是懸案了。

尹案來自利益龐大的軍購案。《冥核》則直指核能衍生出來的軍事機密、電廠興建、土地利益……株連之深,彷彿尹清楓案在現實裡可能展演的另一個鏡像,小說只是提前(?)進行了寓言/預言般的演繹。

修過科技與社會的人,可能不太輕易接受「物質都中立,好壞在人心」的說法。不過作為理解現實的簡化說法,雖不中亦不遠矣。由於這是一部解謎追蹤小說,說破就沒價值,爆雷罪該萬死,所以只談一些零碎的心得。也因為這是當代台灣創作界難能可貴的一部,認真但又好看的長篇小說,一些缺點,包括每個人說出來的話都成語一堆又邏輯嚴謹,比報章雜誌還專業;動機-殺意-手段的連結還是略嫌牽強……都得以忽略不計。從裡頭找回遺失很久的閱讀興致,和把小說當成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古典樂趣。挺好的。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道士下山》:道可道、非常道




道士在山上求神問道的前傳被存而不論(雖然網路上找得到)。一如那個故事:兄弟出遠門回來,發現居住的八十層大廈停電,只能背著裝備爬樓梯。歷經20樓卸下裝備,40樓相互爭執,60樓盡釋前嫌,80樓才想起……鑰匙被遺忘在20樓的背包裡了。這則寓言說的是人生,樓層頂替了歲數。可是令人好奇、讓我小學第一次聽到這故事,就懷疑、值得深究的難道不是:他們那趟遠門到底去了哪裡?馬爾地夫或蒙地卡羅?


也像那則童話:土撥鼠被獵狗追著跑,土撥鼠鑽進洞裡,此時居然從洞裡鑽出一隻兔子,兔子趕緊爬上樹,沒想到重心不穩往下跌,剛好摔暈了獵狗。重點不在兔子如何上樹,重點在:土撥鼠呢?為何沒人在乎?


平移鏡頭,貼著何安下的側影跟拍。淺嚐輒止的恩仇,淡如水的知交,理所當然的嗆司嗆司(或稱機緣),一不小心就武功蓋世……我care那些理所不當然、鏡頭之外的事。


也像駱以軍愛用的那個意象(電影《慾望之翼》):從教堂尖頂跳下凡塵的天使,軟紅十丈,從此祂變得有氣味有慾望有時間,會受傷會死亡腐朽的一具身體,一個人了。


《道士下山》,從山裡巨大的寂寞出逃,逃往江湖。那是貪嗔癡,愛怨憎,色身香味觸法的人間。從清涼淨土打進六道輪迴,從赤子墮落成人,從虛空拋擲到存在的荒謬之中。於是可以理解那些點到為止、煞有其事的過招:用力甩向玻璃窗但不破、氣凝珠於箸、黏背於壁。這些手法,避重就輕,展示大於實用,「以戈止武」,但裡子面子兼顧。可以理解,這些門閥殺伐,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在神的指掌間,不過如微塵,芥子。


有些仇該報,有些手該動。但何安下總活得有氣無力,無可無不可。有時順應,有時逆天。本應振衣千仞崗,卻選擇了「下山」這個平行宇宙的第二人生。本來慕仙上山,卻下了山才開始真正修道。何安下,這名字值得玩味。安下?如何下山?為何下山?如何平安下山?事實是,他花了一輩子下山--在眼花撩亂的人事流轉,人間道場裡,不管是否修成正果,但輾轉證道。


這樣的人間神仙,肉身菩薩,實則一如你我。也莫非卡夫卡的〈在流刑地〉:流刑地的囚犯被用一台巨大的詭異機器,在背上痛苦的刻下圖案。圖案完成,囚犯也剛好死去。不幸的是,我們往往不能在死前轉頭看看背上那神祕的圖紋。幸運的是,文學給我們機器,文學也給我們圖紋。何安下用一輩子,在敘事裡替我們經受疼痛的刻劃。


《壓不扁的玫瑰》





啊,好難看喔。對這本書的期待,當然來自最大賣點:楊翠與魏揚母子,兩代知識份子在情感、時效、地域的交錯裡,彼此對話和向外喊話。甚至,書名還提醒了我們,這種「自己國家自己救」的情操還能上溯到楊逵,大筆如椽與行動主義的一脈相承,一門忠烈。

作為讀者,實則,一邊也是複習在318運動中糾結的記憶,混亂的情緒。貪圖一個情理兼備的治癒。認真來說,楊翠看似「保有距離」的「側寫」(相對於置身其中的魏揚),在那場運動裡,其實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涉入」。只要你發聲了,就很難有純粹的「旁觀位置」。何況當時這對衝組母子檔,可是激起婉君們的熱烈追蹤轉載。如今讀來,運動裡的十萬火急,猶有餘熱。雖不像張娟芬自嘲在搶救死刑裡的「潑婦罵街」,但也有護子心切的氣急敗壞:對國家機器的叫陣、對「戰友切割」「運動奪權」的不平。雖然模模糊糊,輕輕帶過,但還是能一窺茶壺裡風暴的天色。(這種踮腳偷看庭院深深的欲望,原來才是「旁觀位置」啊。)

那時言論爆炸,每天都轉文不完,對楊翠的動態或投書,並沒有多加關注。然而這次把臉書動態集結成冊,我覺得是B>Z:濫情有餘,論述不足。我可以理解臉書的發文本來就是為了抒情、喊話,志不在分析事理,是非戰之罪。偶一為之也許還好,就學者媽媽牽掛運動兒子,感人肺腑個兩下。但如果每一篇都是對著魏揚的隨身跟拍,偶爾吶喊附和幾句,沒有特殊的立場、新穎的觀點、可供摘錄的陳詞(well,sorry)--不然也可以多一點來自「茶壺中心」對運動的反省呀,就算取材自八卦也會好看很多--真的很麻痺。這也暴露了當散見各處的文字,尤其是臉書(而不是投書)這個介面,整理成一本書的時候,就很難避免瑣碎(欠缺系統)和煩膩(同一主題在臉書上是隔幾天才更新,在書上卻是下一頁又講一遍,可謂跳針)。

說穿了,我為什麼要看一對母子曬恩愛啊?只是藉318運動權充佈景主題。所以就很不耐煩,讀到中間就集結成這篇取暖不成邊緣人士的嘖有煩言。

如何在夜市不為所動‧仍然吃出瘦子體態


2

我完全可以開一堂課叫「如何在夜市不為所動‧仍然吃出瘦子體態」。

首先飲料必無糖,所以不能調整甜度的飲品一律路過。我自己會加沛泉C一包,消水腫又美白。不過很多連鎖手搖杯矯枉過正,不准顧客另加東西,須先詢問。再來是以少許佐料、逼近自然、最好汆燙的蔬菜為主食,鹽水雞不可加油,鹽與胡椒請自制(鈉高會水腫)。我不吃味覺喧賓奪主的蒜泥和香菜。

油炸一律謝絕,包含看起來健康的地瓜、蔬菜天婦羅或杏鮑秀珍金針菇。菇類營養高熱量低,分類上屬蔬菜,好物,但請記得「油水交換原則」:愈多水份的食材用油炸會換取愈多油份。所以我會選擇烤菇類,而且不加醬(醬的肥度幾乎就是垃圾食物),薄鹽風味就極出色。

若要攝取蛋白質,烤豆干、滷豆干、鹽水雞豆干可,一樣去醬就原味。板豆腐或凍豆腐可,但嚴禁百頁豆腐、豆皮等眼花撩亂的加工肥物。如果可以,小七茶葉蛋不吃蛋黃最棒,方便。肉類蛋白,鹽水雞的雞胸肉不錯,但必須去皮;最近很夯的骰子牛肉亦可,我都請他幫我挑瘦一點的。脂肪長在你身上,肥瘠不由人,錙銖必較。但烤牛肉還是油,吸油丸在身如握保命符,還是先一包。

最後,挑有現切水果的夜市去逛很棒,但要注意他們是不是有泡糖水。請不要喝果汁,即使不另外加糖,熱量還是異常高,且纖維被當渣滓濾掉,沒有飽足感。要吃就要咀嚼,挑爽脆水果,升糖指數低,不會飆高血糖導致發福。如芭樂、蓮霧、蘋果,水梨有點太甜,忌葡萄荔枝等腴軟鬼與一切瓜果類。別搵任何粉,盡量啦XD

好嘍先醬~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90後的鄉愁


5  

那麼多超連結等著鼠標喀喀作響,一站又一站,轉乘到遠方的遠方。網路是道標毀棄的路途,四野八荒的自由。我依然是你的首頁嗎?還是你置頂的那一篇文章嗎?所有人踹不進去的密碼,只有我捏著鑰匙,任憑春去秋來,永矢弗諼。


#即時通曾經是表白好物


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廢值


在構思怎麼表達最近的感受,腦中下了「如果你不往前走,你就停留在原地」的註解,結果被這個句子的廢值嚇到,它相當於「在台灣,每過60秒,你就失去一分鐘。」但是,哈哈,人生不靠邏輯,靠經驗;不靠知道,靠悟道。選擇詞面,只是在窮盡一種更恰當的再現與詮釋,用以逼近、縫合,那注定永不相交的,我的經驗和你的經驗。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語言


1.
主持、演講、辯論,都是語言類的才華,除了辯論外都很想學。作為一門技術我非常崇拜辯士,但價值層面我不是全然認同(比方相對主義的傾向。我還是覺得,人非得要相信,才會有力量)。大抵來說辯論人的語言風格都非常簡潔、敏捷、務實,又辣又痛快。

薇神是我偶然發現的,一試成主顧。不過,我認為她在辯論台上還是比演講場上精彩,兩者召喚的聽眾不同。辯論雖然有針鋒相對的兩造,但實則是爭取旁觀第三者的認同;而演講則對在場群眾直接、且單向的發話。兩者的言說策略、肢體與儀態的「展演」策略必然不同。說理與共感都是好方法。馬薇薇在包括蔡康永等人面前說:「我認為新觀點要能被接受,需要『拍一下、摸一下』」也許就是拿捏恰當的交叉施展。

不想學也因為不能學。我身處需要大量一對一深度溝通的情境,有賴「發問」與「傾聽」,駁倒對方並沒有好處。因為理性讓人猶豫,感性才讓人決定。

2.『大家好,我叫马薇薇,我的主业是家庭主妇,业余爱好是辩论。我之所以喜欢辩论,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全方位恶心对方,展示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而不挨揍的活动。在辩论场上,有人说我是温柔一刀,十步之内无人可以近身,我个人认为啊,我更像是一台温柔的推土机。今天,我来到超演的舞台,就是想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嘴上有『风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