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壓不扁的玫瑰》





啊,好難看喔。對這本書的期待,當然來自最大賣點:楊翠與魏揚母子,兩代知識份子在情感、時效、地域的交錯裡,彼此對話和向外喊話。甚至,書名還提醒了我們,這種「自己國家自己救」的情操還能上溯到楊逵,大筆如椽與行動主義的一脈相承,一門忠烈。

作為讀者,實則,一邊也是複習在318運動中糾結的記憶,混亂的情緒。貪圖一個情理兼備的治癒。認真來說,楊翠看似「保有距離」的「側寫」(相對於置身其中的魏揚),在那場運動裡,其實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涉入」。只要你發聲了,就很難有純粹的「旁觀位置」。何況當時這對衝組母子檔,可是激起婉君們的熱烈追蹤轉載。如今讀來,運動裡的十萬火急,猶有餘熱。雖不像張娟芬自嘲在搶救死刑裡的「潑婦罵街」,但也有護子心切的氣急敗壞:對國家機器的叫陣、對「戰友切割」「運動奪權」的不平。雖然模模糊糊,輕輕帶過,但還是能一窺茶壺裡風暴的天色。(這種踮腳偷看庭院深深的欲望,原來才是「旁觀位置」啊。)

那時言論爆炸,每天都轉文不完,對楊翠的動態或投書,並沒有多加關注。然而這次把臉書動態集結成冊,我覺得是B>Z:濫情有餘,論述不足。我可以理解臉書的發文本來就是為了抒情、喊話,志不在分析事理,是非戰之罪。偶一為之也許還好,就學者媽媽牽掛運動兒子,感人肺腑個兩下。但如果每一篇都是對著魏揚的隨身跟拍,偶爾吶喊附和幾句,沒有特殊的立場、新穎的觀點、可供摘錄的陳詞(well,sorry)--不然也可以多一點來自「茶壺中心」對運動的反省呀,就算取材自八卦也會好看很多--真的很麻痺。這也暴露了當散見各處的文字,尤其是臉書(而不是投書)這個介面,整理成一本書的時候,就很難避免瑣碎(欠缺系統)和煩膩(同一主題在臉書上是隔幾天才更新,在書上卻是下一頁又講一遍,可謂跳針)。

說穿了,我為什麼要看一對母子曬恩愛啊?只是藉318運動權充佈景主題。所以就很不耐煩,讀到中間就集結成這篇取暖不成邊緣人士的嘖有煩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