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講得好像路權團體是要消滅車輛,把人全部裝進大眾運輸裡,還會拿東京的通勤地獄來類比。
我承認我很討厭台式私家車文化,靜態亂擋人,動態殺傷人,但誰都知道私家車的便利和效率,可見的將來都不會被誰喊一喊就「消滅」,這也太抬舉路權團體了吧。
這些聰明人的比喻甚至是:路權團體想把所有人乾脆裝進一棟大建築裡。
我猜是指就不用車了的意思,但難保聰明的人類不會在這棟裝得進一整個城市的建築裡發明出室內車輛。
我來教他一個比喻啦,我覺得他們很像徐熙娣的大姐。徐大姐向來很抗拒上電視,「我怕一炮而紅。」徐氏姐妹笑得前俯後仰:拜託,你以為要紅有這麼容易喔?
拜託,你以為我們倡一倡議,台灣人就會乖乖棄車,瞬間閃現進公共運輸裡喔?
講到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舉了東京當例子,聰明如它就要跳出來批評,除了通勤地獄並不人性,也說東京都市圈一樣充滿土地利用率低迷的一戶建,但在東京我們就褒美,放在美國就抨擊是都市蔓延。
東京通勤地獄和一極獨大問題已經有很多日本人在抱怨、批評。所以當年1970-80年代他們就提出「職住近接」其實並不是社畜的野望,而是理想的住居安排。因為居住型態和交通規劃秤不離鉈。
不過聰明的你要動動腦,如果都市政策就是阻擋不了蔓延,你是要洛杉磯式的蔓延,還是要東京式的蔓延?前者上下班要塞四小時——全程要聚精會神,一閃神非死即傷。
滿員電車一樣很痛苦,我理解,但一來跟私家車相較至少安全性是兩個次元,二來呢放在台灣的狀況,路權團體並沒有喊水結凍、喊人滿員的超能力,請放八百個心。
沒有案例是完美的,我們永遠可以從其他都市身上挑出刺,但地獄也分第一層和十八層,第一層總有一點值得我們向上學習的東西吧?
PS
對了,日本的擁車率也毫不低,好像總車數有總人口的八成?而且幾乎全部都是體積龐大的汽貨卡車。
但!就是因為人行道、自行車道、大眾運輸(軌道和公車)的相對發達,擁車亦可「備而不用」,短程用走的、中程騎單車搭地鐵、長程新幹線。
不過幾大都市圈以外的地方鄉間確實仍大量仰賴私家車,日本人自己就批評他們是車輛社會,但也很多很多討論在想辦法:是要鄰居共乘嗎?還是社區on call小巴?
不是說他們不是滿分就沒有學的價值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