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東引更在重洋外




我對東引的感覺非常微妙。我跟它非常不熟,雖然它也是「馬祖」。

這僅僅是我人生第二次踏上東引,上一次是6年前,我帶小六生來畢業旅行。現在他們準備上大學,像燕鷗要一一飛離馬祖。

東引和「馬祖」的關係正是我這次回來演講的題目。我只有半小時,所以挑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挑撥離間本領的主軸。

要建立我群需要先建構一個他者,我觀察到,如果說台灣的他者是中國,馬祖的他者同時是台灣和中國大陸,則東引的他者很可能是台灣、中國和……馬祖?

-

  • 證據一

台馬每月輪替的航線叫「先東後馬」或「先馬後東」,不是先南或後南。明明停泊的是南竿島,卻直接以馬祖稱呼,彷彿處在一個「並非馬祖」「馬祖以外」的位置。

幹嘛幹嘛,東引是馬祖英國,孤懸海外,其它島嶼都是你想脫開的歐陸嗎?

因為航班的存在,東引人可以直接搭船和基隆港對接,不用像其他島嶼需要經過南竿轉乘。

  • 證據二

戰地政務史上,東引就和其他四座島不是同一個防區。南北竿東西莒是菱形的馬祖防區,東引因為「反共救國軍」的存在,識別符號是正方形的東引防區。

其實,馬祖如今的四鄉五島也不是什麼不證自明的一家人。毋寧是「意外的國度」誕生時,同樣被國軍佔據、圈選,又沒被解放軍發動奪島戰役,因而穩固下來的「意外的群島」。

證據就是我寫過在國軍潰敗過程裡「大馬祖」一度出現,範圍橫跨整個中國東南沿海的連串細碎島嶼。「馬祖」不斷縮編,那些「消失的兄弟」已經前世今生,變成了人民共和國土。

例如東引對面的西洋島,從古就是同一漁場、文化圈、貿易圈,被稱為「馬祖失散的兄弟」。

-

外婆的故鄉西莒和東引分處列島南北,交通不易。相同的,大概就是同被福州語區覆蓋吧。

話雖如此,今天也聽到一位阿姨,出生年約與家母相仿。她爸媽正出生在西莒,於戰地政務時代舉家搬到東引,又搬到南竿,最後再於1977年左右隨馬祖的移民浪潮移入台灣。

不過比起列島經驗滿滿的內部觀點,我想起的還是我書裡的兩位作家,桑品載和張拓蕪。

有一段時間兩人同在馬祖。但很抱歉,一人在南竿坑道中品酒,一人在東引碉堡裡辦報,天南地北,動如參商。

如果是桑品載都待過的兩座島,東引和東莒,其往來如今也還要在南竿轉船一次,不包含銜接等待時間,光船程就要三小時左右。

最後兩位作家是同被調回台北時坐在辦公桌對面才攀講起,還提起一位老弟兄。但那位弟兄已經罹病身故,燒成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