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奪命女能不能狙殺目標背後的目標?:下一義


16472932_1665580950122848_456540304158910482_n


(‧圖片來源:http://zeronis.deviantart.com/art/Widowmaker-FanArt-Zeronis-02-610775353)



「請問奪命女的狙擊槍能不能射到目標後的另一個目標?」


答案是不行。因為她的slogan是「One shot, one kill.」


以前我只注意到這句話的積極意義:一槍「就能」一個。沒想到同一句話也有消極、或說限制語意:一槍「只能」一個。


明明話都說了、資訊交代了,還是有沒意會過來的那一義。不需要調動欺騙,坦白了也能蒙蔽。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52Hz》:沒人覺得突然唱起歌來很尷尬嗎?


沒有人覺得突然唱歌起來很尷尬嗎?我前半部都在克服這個毛骨悚然,眼珠移到別的地方,比如字幕上想說:好了啦快停止。而且歌詞實在很讓人出戲。


我是覺得音樂成份沒有達到導演想給觀眾的效果。但當pioneer就是要身先士卒,拋磚是為了引玉,這是很可以期待的路線!台灣快快有在地音樂電影繼續出現。

說故事的部份,一直都有魏德聖凌亂(節奏忽快忽慢)和薄弱(劇情無法說服我,比如感情來得很荒謬——還是這是歌舞劇風格?)的問題。

但結尾收得很好。每條劇情線都走到好的終點。尤其《海角七號》原班人馬幾乎到齊,就算2008那年我並不愛,2017再看到他們(田中千繪!林曉培!馬如龍夫婦!——大概只有茂伯缺席了),好像他鄉遇故知,可以淚光閃閃地問:故鄉寒梅著花未?

——雖然這是一部死硬的台北片:101就算用特效也要入鏡。說好的「我操你媽的台北」呢?舒米恩說了這句經典台詞,是先打預防針嗎。

可惜被討人厭的情人節設定給框架住了。哭過愛過,難不成真的要互撕嗎?還是喜氣洋洋吃團圓飯吧。

這種「發生在一天」的都市愛情散文,還不如《一頁臺北》;想要神秘共濟會陰謀,看達文西密碼也是可以。

棉花糖主唱原來已經那麼老了。真想請她不要再一直嘟嘴裝可愛。還有我要去把宇宙人找出來聽了。


重口味


16472793_1664604640220479_5703293995485091419_n  

今天的我是車神,賞賜自己吃拉麵炒飯套餐。搭配非常的日式,澱粉和澱粉雙主餐,非常之飽而油而鹹而肥。


炒飯味道則相當台式,不是港式的鼎鑊氣,我想是胡椒。爸爸小時候也是這樣炒的,在阿嬤古早、狹小的廚房裡。

阿嬤是閩南人,在我國二時過世。過世前許久我們已搬去跟我媽住,很少回去看她。我喜歡阿嬤透早起床,用瓷瓢羹泡奶粉,攪拌牛奶的聲音。我媽知道後竟然說:那你回去那邊住啊。

嗯,好邏輯。

今天再回舊家,一層一層塵埃裡,繼續清出光怪陸離的東西。但其實我生活在這裡的時間不長,那時候早就離開桃園到台北讀高中。

偶爾回家吃我媽的菜,很淡。她的炒飯尤其淡。可能是健康著想,或純粹不善料理。她說,誰叫你在外面吃重鹹。

房仲姊姊、水電阿貝、水電大哥,陸續進入這個舊家,對龜裂、對壁癌比手畫腳。阿貝看得仔細,比照debug在抓漏。

大哥則說,打針之後鋪平就好,至少撐一年。幫你省錢。

從中壢開到桃園開門,再開回內壢教課,下午再回到桃園帶看。第一次倒車出來暴衝,第二次天色已經暗下,下班尖峰時段,磨蹭磨蹭超級久,還有一輛大賓士停在右後方,擋住來車視野。快嚇死,抓緊紅綠燈空檔把車頭轉進巷子的瞬刻,都快見到上帝。

學生數漲到五個,不認真的媽媽學生這個月要考多益了,祝她順利。回頭看2016拍的照片,都在睡,醒著好像都在玩。2017應該要還債:把車開好,不危及市民安全;有尊嚴的勞動,平衡生活和工作,凡事體驗優先。

2006年離家的我是為了逃家,2016年回家的我是為了完成人生夙願:成為稱職的廢物。上大學時捨棄C大法律,不只是愛慕虛榮貪戀T大頭銜,還有,我知道我18歲以後不想再被什麼拘束。

法律系循規蹈矩的路,誘惑太大了。我一定把持不住,現在還在拼國考。

然而全職羅漢腳也不好玩,我嚐過這種滋味,比媽媽的炒飯還淡。臨死之前,希望能不含恨地說,我嚐過各種各種滋味,清甜或重鹹。

希望收入繼續成長和房子趕快成交。今年的願望聽起來有鮮味。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關鍵少數》:保持憤怒


《關鍵少數》,太好看了吧,我看《姊妹》也是哭到。完全值得一個起立鼓掌!雖然劇情滿平淡也容易預料,但這段歷史本身,就很難讓人不五內翻湧啊。


黑人數學天才女性,在還有種族隔離的美國奮力謀生。雖然已經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但還是處處受人另眼相待。咖啡要喝有色人種咖啡,廁所要上有色人種廁所

——結婚,要用非異性戀法。

黑人是黑人,白人是人;女人是女人,男人是人。

結局一派光明,頗為勵志。在一切昂揚上升,舊的都等待打破的美國1960年代。民權領袖金恩博士出現了,落後的太空競賽逆轉勝了。

整個美國星條旗飛舞,人人鬥志高昂,投身進美國夢、獻身於這個巨大的共同體⋯⋯。

這部片的出現,在今日美國、今日台灣,都有可資對照處。它不甚煽情,我連眼淚都沒滴。它就是平實地講了個在時代的轉彎處、我們已經知道「打勝」了的仗。

——可以這樣說嗎?戰役一直會來,我們要永遠有武裝的準備。要有耐心,要保持憤怒。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總有一天會痛的




翹臀好友借了我這本書,還是金色精裝版的,請我一定要讀。好,我齋戒沐浴後,誠心誠意地翻開,OMG這是要氣死我嗎!

到底阿德勒犯了什麼錯,日本人你要三番兩次「超譯」他?台灣對日文書籍過度進口,根本是良莠不分,囫圇吞棗。

日文書很多這種假學術,口氣都大得很,但證據和邏輯卻很差。科普如此,職場成功類就更不必說了。

把阿德勒拿來當武器,無止盡發射正向光波的商業結合,真是21世紀日本人又一偉大發明,被他們尋尋覓覓挖到寶,這座礦山大概還能再開採(斂財)3-5年。

「一切取決於自己。」「你的思考決定你是誰。」「心隨境轉。」這些陳腔濫調,大概就是整本書的內容了。是超譯愛好者最喜歡的語錄體。

要說思考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我是能接受的,但請給我更複雜的情境、更仔細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的過程:在什麼狀態需要怎麼想?是什麼機制如何導致什麼反應?

而不是把所有人的差異都輾平,丟到一片曠野,虛無的表示:「只要這樣想就會好起來的唷。」「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已唷。」

我跟阿德勒再不熟,也拒絕相信他的思想有這麼幼稚!你們也別再跟阿德勒裝熟了拜託。

至於讀者,我則想說兩個故事。產婦朋友說:早知道分娩、哺乳有這麼痛,就不會想懷孕了。都被爽給迷惑。同志朋友說:雖然還是戴了,但好想不戴套。人好容易被爽迷惑。

讀者當然可以各取所需,你只想隨便認識世界,我也無從置喙。但世界與你,哪有這麼容易。把世界用日本人操控的假阿德勒木偶說的話來過度簡化,是危險的啊。

那就是被爽迷惑了而已。總有一天會痛的。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朱天心: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


奇文共賞乎!http://jysnow.pixnet.net/blog/post/1840744(〈外省人書〉/朱天心)

--


新年辦派對的文學紅包袋上,我抄了一段朱天文《荒人手記》。雖然這幾年來思前想後,覺得她沒有認真要寫男同志,不只主角稱縱慾為敗德,開始抗拒肉體,邁向精神戀情;他背後巨大的作者則顯然樂於與文字交歡,我寫故我在,要用寫抵住遺忘。

她就是隻長頸鹿,比較在意她自己,直到《巫言》集大成。當然文字還是很美的。

朋友看到朱天文就廠了一聲:「還好不是朱天心。」

這對曾經呼風喚雨的姊妹作家,真的,好奧妙。朱天文凝結成化石;朱天心從90年代開始文風丕變,從不知有漢的爛漫少女,走向「政治社會」,筆有風雷。

但!是!這個風雷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古舊?她彷彿在心底創造了一片虛空,保留給她自己美好無比的黃金昔時,那個「外省人」當政,她還不必為「原罪」負責的時代。

這篇〈外省人書〉節錄自2006年發表,而後斷尾的小說〈南都一望〉。這個部落格主已經寫了,

「他們似乎困在某種狀態,沒有前進。(…)但我倒有些羨慕,他這樣執拗的在自己的世界中,卻不妨礙他活在現實與他理解差異甚大的台灣,彷彿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顯然不是尋常人可以做到的。」(評《三十三年夢》)

朱天心在外省人書裡,羅列完身為「外省人二代」「應該」要反省的部分,馬上又反問:那你們福佬人呢?怎麼都不說、都不寫?沉默難道不也是共犯嗎?

我的頭都緩慢朝向地面轉了120度,忍不住更緩慢地問:「……Are ~~~ you ~~~ serious ~~~?」

這讓她前半部的假自省顯得非常虛偽。就是蒙童吵架:好啊好啊我有錯,那你就沒錯嗎?如果是無意的,還能說她無知;但如果有意,就是邪惡了。她要高壓政治環境的見證者和見證者後代「說真相」、「寫事實」……Are you serious ~~~?

她簡直是一顆繭。不,應該倒過來。朱天文越來越把自己活成一顆繭,因為「Oh my god這世界太淫亂,我只想跟自己的文字談戀愛,掰逋。」然後吐絲包裹自己。

朱天心則是氣勢強大,滔滔不絕,但全都是歐巴桑架好部落格後每天連載的抱怨文。如果不是早期的文化資本庇蔭,現在哪裡輪得到她還有空間把書一再一再再版?(《擊壤歌》又有新版本了WTF。)把她稱之為化石好了,活化石好了,偶爾從深海裡吐出泡沫嚇嚇路人,但沒多久旋又回歸平靜。

這世界依然故我,光速前進,演變成朱家姊妹拒絕認識的三頭六臂的大怪人。朱家姊妹依然故我,活在熊熊燃燒的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94想當小寶貝的小宇宙之中。

2017年2月1日 星期三

「千禧世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不要再叫我要工作、要努力謝謝。





前情提要:這支影片很紅,但一直沒興趣看完。有可能是開頭就來四個重點,讓我有種是要抄筆記了嗎?的痛苦反射。不過被逼著看完之後,還是寫了一些心得。


--

我在想我之所以抗拒看它,還是我認為它不夠激進,它還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它還是要年輕人進入「社會」,其實就是職場。

雖然他提到工作帶來的滿足感、社會能力創造的人際關係帶來的幸福感,但這些似乎只是次要的,無論是重要等級或者先後次序。(這些都是為工作服務的,或順暢地工作了,就會自己油然而生的。)

鍛鍊這些「能力」、擁有這些「感覺」,都還得從工作中來,而工作就是職場,就是他說的現在環境欠佳的企業。

或許他真的帶這個世代遭遇的問題看見患處,也甚至開出處方,但我只是不想再花時間看任何告訴我如何才能更佳地適應社會(=企業=職場)的資訊。

而這恰是我對「工作凌駕於生活」的世界最大的懷疑。

我想知道如何獲得幸福感,也相信勞動能換來滿足。但他努力想解釋的「更好地上班」不該是勞動的唯一型態;勞動本身也不該從人們獲得幸福的手段,變成目的--而這支影片就算再棒,講者口才再好,都仍不免在這個預設之中。

(當然,悲哀的是,我能這樣夸夸其談,還是沒辦法就徹底出走,離棄這個世界。所以,至少在網路上拒絕花時間在這種資訊,聊作抵抗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