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日本的交通進步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安全 和 不只是安全。
前者可以1970年代的交通戰爭為代表,後者則是預告1987年將發生的國鐵分割民營化而引入的交通權運動。
交通戰爭的應對說來卑之無甚高論,就是這些這些那些那些,安全帶、號誌、人行道、兒童交通教育……
但要注意的是,日本本來就有密集的鐵道建設和悠久的大眾運輸傳統,所以在模式的轉換上——其實也沒到轉換,他們依然是車輛中心社會
——在交通治理上,比先天不足的某島好太多了。
我會用「拮抗」。不是說開打交通戰爭或引入交通權論述,他們就完全捐棄私家車,魔幻舞台閃亮變身成大眾運輸社會。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官智,讓人意識到交通遠不只有「安全」,以及私家車社會造成的外部成本有多龐大,所以「多少」延緩了大眾運輸被裁撤殆盡、私家車擴張的步伐。
可能啦。
至於多少是多少,還有賴實證研究。
這樣的經驗又該如何落地轉化在安那其之島,真的還有得思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