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給的。不懂他為什麼要一直看這些東西? |
ChatGPT:
#正式封AI為敬妃1. 把「抱怨台灣」簡化成個人問題,忽略結構性問題
→ 他說「如果有人常常開口閉口台灣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建議他放下手機,走到螢幕外看看台灣」。
但很多人抱怨的問題,可能不是自己心態問題,而是制度性問題,例如交通亂象、房價高漲、政治腐敗、環境污染等等。這些不是「走出去看風景」就能解決的。如果用「放下手機、多看看自然」來應對,會變成轉移焦點,甚至有點檢討受害者的味道。
-
2. 隱含的「正能量壓力」
→ 這種說法隱含一種「你應該感恩」的情緒,容易給人一種道德壓迫感。
但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應該允許人們表達不滿,藉由批評來促進改善,而不是要求大家壓抑負面感受、強行「感恩」。
-
3. 忽略「台灣自然好,但其他層面仍有問題」的事實
→ 台灣自然環境確實很美,但同時台灣也有很多環境破壞、土地開發過度的問題。
如果只講「台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國,真的很好」,而忽略了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會顯得有點選擇性忽視。
-
4. 把問題個人化,容易引發反感
→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抱怨是因為真的有遭遇不公或痛苦經驗。
此時,如果別人用「你只是沒看到台灣的好」來回應,會讓人覺得自己的痛苦被輕描淡寫,甚至被無視。
總結來說,這段話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沒有進一步區分「哪些是個人感受問題、哪些是制度性問題」,就會有輕忽問題、壓抑不滿、情緒勒索的風險。
如果想要更負責任地發言,可以稍微補充,例如說:「台灣有許多美麗的地方值得珍惜,但也希望我們一起努力,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這樣就能兼顧欣賞與批評,不會給人情緒壓力。
-
#因為額娘什麼都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