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都詠唱好AI圖了,但旋即想起我生活的可是台灣,哪需要AI? 來源:新化菜市場違停多公所擬路中央設停車區 |
車輛氾濫和交通不安全有關。
私有載具普及,公共交通首當其衝。營利下降、服務水準降低,減班、裁撤,又進一步促使私家車擴大,甚至形成對私家車的依賴。
因為原本可以搭乘公共交通往來,現在沒得搭,或者要忍受班次稀疏或服務品質下降。
如此一來,就只剩私家車可以使用,載人逃出受困的地域。
為了讓地域裡的人們還擁有最低限度的移動,政府會放低駕照要求,促使「全民皆有照」社會成形,以規避提供公共交通的責任。台灣的惡果已經浮現,就是三寶橫行。
私家車必需品化也讓社會兩極分化:有車的人才有「自由移動」的特權(正讀到〈交通權與人權〉,岡崎勝彥教授說,人權的歷史就是從與舊制度[アンシャン・レジューム,Ancien Régime]、特權的對抗中產生的),沒車的人(或還不能考駕照的兒童青少年、已難以操作車輛的老年人等)則淪為「交通難民」,等一班遲遲不來的公車/列車望眼欲穿,日常生活大受阻礙。
這還是在曾經有發達的鐵路或公路公共交通的日本。台灣則幾乎沒什麼有系統規劃的公共交通可供「衰退」,所以廉價的機車迅速攻佔家庭,變成「移動的自力救濟」最佳選項。
車輛的多數化,會引導社會秩序往偏袒車輛的方向傾斜。
例如官員、民代的「違規輕罰化」法案,不讓你檢舉,開放黃線紅線可以停。里長站出來反對人行道,因為居民想要方便停車。警察從善如流,對違規視而不見。
多數化的如果是汽車,就要面臨大街小巷被巨大的空間怪獸佔據。多數化的如果是機車,就要面臨物理上的脆弱性,導致壓不下來的死傷。
尤其是別忘了車輛多數化背後連繫著全民有照化,即三寶化的加持。
台灣的道路問題,一大部分卡死在控制不了,已經氾濫成災的車輛數量。
但很難去歸責於個別的駕駛,而是這個環境讓人別無選擇。如果沒有機車,學生、勞工如何運作正常的社會生活?但巨大的死傷可能,又讓流動到一定階級者必然升級,用鈑金自我保護。
想要自由的移動是人性,想要安全而自由的移動也是。
奈何這片土地並沒有提供其他適切的移動方案。
獨尊車輛的社會,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台灣道路就是一部吃人機器,哀悼多少次、佛號唱幾萬遍都沒屁用,悲劇會一直捲土重來。活下來是僥倖,被捲進車底是機率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