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聊高木先生)
老師似乎很滿意我的文章啊(自己講),我也很得意自己的小結:社交媒體強化了人類的嫉妒心;要建立「對等關係」而非「依存關係」⋯⋯老師都畫線了。
相當好。就像小學處心積慮抄了個,其實不合時宜的成語,老師還是賞光的在旁邊畫紅麵條一樣。
老師尚且幫我歸納出三段論:一般論、具体論、結論。
我以為第一段和第二段應該調換。老師笑瞇瞇說:不用唷,這樣也可以。大丈夫です。
不枉我熬夜用Google翻譯好朋友,一句一句英翻日,春蠶到死,絲絲入扣,結成顆繭。這時又覺得會外語真好,大數據(或之類的東西)讓英翻日比中翻日還準。後遺症是會留下日文不常見的虛主詞遺跡,證明它(it)來過。
或是回答老師時,會說:NO!
I mean⋯⋯ないです。
寫作這樣順利,上課還是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聽懂10%吧。希望口沫橫飛下,能看到一行一行跑馬燈。有漢字就像找到燈光,總能走回道路。只能跟著すらすら同老師暢聊的同學後面傻笑。
一下課就脫口而出:「お疲れ様でした!」最標準。因為講完就可以跑走。
好處是課後30分鐘,會褪去母語使用者的暴戾之氣,間歇性變成有禮貌的人,不小心對牛肉麵老闆鞠躬致謝。
2.
(昨天和劉老師約完,老師直接約今天。聊完後一整天都超有能量。她是充電器本人。)
會讓我超崇拜的人:
.對自己做的事有熱忱,眼神、語氣都在燃燒,能從許多角度描述她的工作、價值、與野望。(而不是:只想給人看「我很厲害」「我過得很好」)
.心心念念幫助他人,尤其創造機會提拔晚輩。因此她會注重教育、代謝;心會容納很多人;在人的成長與成功中獲得成就感(不過這得自己已到一定專業與級別的,才有餘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