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我都好喜歡,真的好愛老師們,好愛社會系QQQQQ
--
2011(B96)社會系小畢典
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林國明老師
各位B96的畢業班同學 、各位畢業班同學的家長、親友團和愛人們,各位老師,
各位在校同學,以及來看熱鬧的,大家好。
很榮幸我能夠在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場合講話。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畢業典
禮上以老師的身分致詞,這個機會別具意義,因為在我的教學生涯中,B96是
很特別的一個班級。我從2001年開始教研究法,教到你們班,這門課已經教七
年了,你們班上學期的成績和學習狀況,讓我警覺到,我是不是這門課教太久
了,有些疲乏,無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忱。所以我做了一些轉變,為了激勵你
們,我常常寫信給你們。聽說我的信,常在P2個版間流傳。我出賣我女兒,在
課堂上講些她的趣事,讓小羽成為研究法的傳奇小孩。為了讓課變得更有趣,
我把上課當做情緒勞動。我花了很多心思、時間在你們身上。我曾經在兩天內
改完九十份內容分析的作業,有一半被我劣退,我和這些同學一一地個別談話
教他們如何重寫。我回憶起這麼多事,是要告訴你們,B96這班改變我很多。
改變了我上課的方式,改變我教學的重心,讓我這幾年,投入比較多的心力在
大學部學生身上,也讓我和大學部學生的互動更加頻繁、親近。一些畢業多年
的學生來找我,說他們在P2一些個版上看到我上課的語錄,在臉書上看到我和
學生的互動,覺得我和以前,很不一樣。因為你們是我教學生涯中重要的轉折,
你們改變了我。在你們畢業之際,讓我藉著這個機會,說聲謝謝你們。
謝謝你們!這是非常真摯的,老師對學生的感謝。每年畢業時,我們聽到很多
學生對老師的感謝,你們甚至還要辦謝師宴來感謝老師。其實你們不用感謝老
師。我們只是做我們應該要做的事而已。反而是老師應該要感謝學生。我們所
做的教育工作,如韋伯所說,「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問題,讓未曾學而能學的心
靈,對這些問題有所了解,並能獨立判斷,這無疑地是教育工作中最艱困的使
命」。我以為,作為教師,我們的生命意義,有相當大的部份,是寄託在這個
艱困的使命上。你們的學習歷程,豐富我們生命的意義。你們以各種不同方式
在影響老師。你們上課的問題和發言,有時讓我們得到意想不到的知識刺激,
有時讓我們心虛地認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你們對社會正義的渴求,提醒老師
們要保有社會學批判的熱情。你們當面嗆老師,或在個版上嘲笑老師、痛婊老
師,這都在訓練我們的修為。作業不按時交,期末的時候才來求情,這在考驗
我們怎麼在寬容和公平間求取平衡。謝謝你們帶給老師們的刺激、提醒與考驗。
我也要感謝家長們,當初,當你們的孩子在選填志願時,能夠尊重他們的選擇,
讓他們來念社會系。當初您可能很擔心,現在要畢業了,您或許也還在擔心,
念社會學能找什麼工作?社會學也許沒有辦法幫助您的孩子找到賺很多錢的工
作,但社會學讓你的孩子培養了一種能力,我們叫做「公民能力」,這是一種
努力讓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讓我們所愛的人和陌生人一起生活的這個世
界,變得更美好,更合理的能力。感謝您們的支持,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
世界,會因為這些社會系的畢業生而變得更美好。
讓我提醒一下同學,社會學的知識訓練,培養了我們甚麼能力。第一個是集體
的視野。社會學的第一課,就在告訴我們,個人生活中的困擾,我們遭遇的麻
煩,是一些集體的力量所造成的。我們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可能獨善其身,
我們要了解是哪些集體性的力量在塑造我們的人生境遇。當你賣力工作卻不順
遂時,不是勸自己,不是聽李校長的話,不要計較工作時間和薪水,而是能夠
體察到,像性別分工、升遷制度,勞動法令和市場的競爭邏輯這些集體性的力
量,如何影響我們職業生涯的成功失敗。第二,我們知道,這些集體性的力量,
會創造不平等的世界秩序。有人的框金又包銀,有人生命不值錢。有些人群因
為受到不合理的對待而受苦受難。對社會不平等的敏感度,是社會學培養的另
一種能力。第三,因為這種敏銳的感受力,我們對不合理的現象,會採取一個
批判的立場,想要集合大家的力量來改善它。所以說,社會學知識,讓我們養
成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對人的處境的關切;社會學知識,培養我們的分析判斷
能力,能夠思索是什麼集體力量塑造了人的生活處境;社會學知識,也鍛鍊我
們批判實踐的行動能力,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可以和別人共
同追求合理的生活處境。人文關懷,分析判斷,和參與行動的能力,綜合起來,
就是一種公民能力,這是一種作為社群的成員,能夠承擔責任,一起去改善社
群的集體福利的能力。這個社群,可能是我們所屬的親密團體,我們居住的社
區,我們工作的組織,或我們的社會。公民能力的實踐,讓我們的生活世界變
得更美好。
但我也要提醒各位畢業生,你所學的社會學知識,如果變得僵固,也可能讓你
的能力落入困境。讓我提醒大家,社會學知識,有三個要避免的危險。第一個,
我稱為「結構的藉口」。我們關注集體的力量,關注長期的、穩定的社會關係
和互動模式,我們稱為「結構」。一個僵固化的結構觀點,會把我們的生活處
境,全都推給匿名的集體力量。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活在什麼樣的關係裡,
別人怎麼看待我們,不是個人行為選擇所造成的,都是結構在作祟。蹺課,是
不合理的選課和排課制度造成的;親密關係受到挫折,都是父權主義的罪過。
結構常常作為免除個人責任的藉口。我不是要鼓勵大家走到另一個極端,用個
人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問題。而是要提醒大家,我們不是結構的傀儡,結構沒有
完全限定我們的選擇。在你們未來的生涯和生活裡,你總是在一些外在的限制
下做選擇,自己選擇或結合其他人做集體的選擇,別忘了你是行動的道德主體,
你的行動選擇造成的後果,牽涉到不只是你個人,可能還有你的伴侶、家人、
組織,或整個社會。你越是有權力,你行為的後果影響到更多人。你要為你的
行動選擇所造成的後果負起責任,勇敢地負起責任,不要拿結構為個人的責任
開脫。
第二個危險,我稱為「範疇的謬誤」。我們用一些範疇來代表那些形塑社會世
界的集體力量,另如性別,階級,族群,國籍等。我們把生活世界中遭遇的人
們放在這樣的範疇,而且經常是用單一的範疇去想像他們,預期他們有什麼樣
的行為和想法。另外,社會學對不平等的關切,使我們傾向於同情弱勢者,所
以我們可能把這些範疇二分為弱勢和強勢,弱勢者是好人,強勢者是壞人,或
至少是潛在的壞人。這種對現實的簡化思維,讓我們很輕易地對事情做下判斷,
這出現在我們的人際相處,也出先在公共議題的爭論。但我們知道,這世界不
是那麼黑白分明。範疇的謬誤,忽略現實世界中道德的複雜性,忽略了這世上
的男人女人,他們的生活情境,是被各種身分、社會位置、關係和制度交織而
成,而有非常複雜的、視情況而定的自我認同和行動選擇。他們的想法和作為,
不能單純地從特定的社會範疇來歸因。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對如何追求建立
一個更加合理的生活世界,可能會做下錯誤的判斷。
第三個危險,是「道德上的自鳴正義」。對不合理事物的批判,和實踐的行動
傾向,可能會讓我們認為自己站在正義公理的一方,和我們對立的是惡魔黨,
是邪惡體制的幫凶。我們不去聆聽對方的說法,我們不去尊重不同的意見,甚
至不去尊重和我們看法不同的人的人格。我們也不去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真的
那麼站得住腳,不願改變自己的想法。這樣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和不同意見的
人一起生活,更不用說,一起改善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了。
這是你們在畢業之際,我想給各位的提醒。提醒大家,社會學的知識,讓我們
理解集體性的力量的作用,但我們不會拿集體力量來為個人行為卸責,我們能
夠為自己的行動選擇負起責任;社會學知識,讓我們關懷社會不平等,關懷弱
勢者的處境,但我們不會用簡化的範疇去把人歸類,去看待問題;我們理解不
平等的根源,有複雜的成因,人的想法與行為,也有道德的複雜性。社會學知
識,讓我們批判不合理的現象,但我們不會自鳴正義,我們能夠在差異中試圖
和別人一起建構更合理的集體社群。
我認為,社會學教育,最可貴之處,是培養了我們的學生這些能力。我始終相
信,社會學是最好的公民教育。帶著這些公民能力,去走你們的路吧,你們會
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合理,更美好。祝福大家!
--
2010(B95)社會系小畢典
/蘇國賢老師
首先代表全系的老師歡迎各位家長來參加本系的畢業典禮,也代表老師們向畢
業生說幾句勉勵及祝福的話。恭喜大家順利完成這個高難度的挑戰。
好像才不久之前,大家才坐在這裡參加新生訓練,那時候心理可能都抱持著對
本系及社會學的一種好奇,社會系究竟在學甚麼?社會學到底是甚麼?轉眼四
年過去,相信大家對於甚麼是社會學,都已經有明確的答案,只不過我們的看
法可能不見的會很一致。
不論你的答案是甚麼,我想可能大家都會同意社會學是關乎「關係」的知識。
社會學的知識特別強調兩種關係: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我之間的個體關
係,或是我們、你們、他們,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第二種關係,是人類作
為一個集體,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關係。其中包括人類在宇宙的空間中,與環境
的關係,及在時間的脈絡裡,人類與文明、歷史的關係。社會學的目的,是要
理解怎樣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的之間的合宜的關係,及當關係造到
破壞、損毀,如何才能恢復合宜關係。
我們大部分的課程,都在描述現代社會中各種關係如遭到破壞。在階層化的課
題中,我們看到資本家對勞工的剝削與階級的對立,在移民及族群的課程中,
我們看到不同種族之間的歧視與隔閡,在組織的課程中,我們也看到管理者對
勞方的控制與剝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被人與機器或人與組織取代。在
環境社會學中,我們看到人與環境的關係如何遭到破壞。社會學的重要課題,
就是思考如何從這些遭到破的關係中尋求解放與自主、以恢復原本合宜的關係。
要用甚麼方法才能將遭受破壞的社會關係,恢復到合宜的關係?我們從大學中
追求真善美的知識體系來思考這個問題。社會學不像自然科學或經濟、政治學
那麼樣的樂觀,認為從客觀經驗世界中,可以找到關於自然世界或社會的運作
規則的客觀真理,並依此來設計出更有效率的制度或系統,來管理這個世界,
就可以使得各種關係變得更美好、更符合公義、效率的原則。
社會學家認為像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人類發明的組織、制度、與規則、意
識型態等,本質上都是用來控制關係、維繫權力,支配現有體系運作的工具。
我們不太相信人類可以在這些制度中找到出路,找到真的合宜的關係。我們反
而憂心於過度樂觀的科學家所設計的各種控制系統、管理系統如脫韁之馬,反
過頭來壓抑人性、宰制人類。
社會學也不像哲學或法律等,企圖從道德、倫理、律法等是非對錯的討論中,
來恢復遭受破壞的關係,社會學告訴我們,要斷定一個人的是非善惡,實在是
十分的困難,帶給我們好處的東西,我們說他是善的,造成我們痛苦的東西,
我們說是惡的,因此宣告甚麼是善,甚麼是惡,實在是非常主觀的。不但宣告
是非對錯很困難,要精確計算公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殺人兇手固然有罪,
但難道小時候虐待他的酗酒父親、有機會改變他但卻冷落他的小學老師、或對
他冷嘲熱諷的品學兼優的同學,還是有機會阻止、但卻經常冷眼旁觀的你我。
難道都沒有責任?如果要以牙還牙才能恢復公義,這些人的責任要不要納入計
算?要求公義的審判是極度困難的。在指責別人時,斷定是非善惡時,我們很
容易自以為、以為正義公理一定會站在我們這一邊。學過社會學的人都不會輕
易對別人施行審判,因為除了上帝的審判,所有的人類的自行審判都很容易會
淪於自以為義的迫害。
社會學也不像是文學藝術,企圖以美來感化、感動這個世界,使世界恢復到如
藝術般的和諧、一致的狀態。
如果社會學不從真、善、美三個知識範疇來尋找恢復關係的出路。除了真善美
之外,大學知識的範疇,還少了甚麼?真善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知識範疇,
就是愛。社會學認為生命完全在於關係,而關係的維繫與建立完全基於愛與憐
憫。一般人經常誤解社會學,認為社會經常製造矛盾與衝突,對立與抗爭。對
立的關係,是我們開始用社會學的知識來檢視這個被破壞了的世界時,我們所
初次面對的各種關係的原始狀態,抗爭與衝突是企圖恢復愛的關係的一種過程,
並非我們的目的或手段。我們的手段是愛,而且只有愛。衝突只是為了要消除
建立關係的各種阻礙,但我們絕不是透過製造與他人的敵對關係來建立或凝聚
你我之間的關係,這只是關係的移轉,不是關係的恢復,我們企圖創造出更大
的愛的能量,來修補原本被破壞的關係,或建立原本不存在的關係。我們是要
增加關係的數量與能量。不是在敵我之間進行選擇。
我們對於弱勢的憐憫與幫助,並非是一種施捨,而是基於虧欠。因對讀過社會
學的人都明白,我們都是這個遭受破壞的世界的成因,我們都是造成身邊周遭
不幸的幫兇,既然是這樣,我們施出援手,乃是因為我們虧欠所試圖做的彌補,
我們應該抱持還債的心來愛人,絕對不能企盼有回報,或者有一絲施與者的優
越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過是單純的分享生命。自由地去愛,與無私的去
服務。
社會系的學生,是少數具有變化世界能力的學生,不過因為我們人少,所以常
常會有無力感,或因為寡不敵眾而未戰投降。社會網絡的用來測量一個社會團
體凝聚力的方式,不是計算網絡中有多少關係存在,而是看拿掉多少條關係之
後,團體才會被分解成多個次團體。我相信我們雖然人少,但每一位社會系的
學生都是凝聚及變化社會的關鍵關係。要更新這個社會,不用太多人,一杯白
開水只要加入少許幾粒鹽,就具有消毒的作用,一盤平淡的菜只要加入少許的
鹽就會變得很美味,一間晦暗的斗室只要有一燭光,就可以被照亮。
勉勵大家努力成為世上的光和鹽,讓這黑暗的世界因你們而充滿光明,讓這失
了味的世界因你們而變得更有趣及更有意義。最後代表全系老師誠摯的祝福各
位同學,也勉勵大家一生都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