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去吧] 名片


一疊名片又發完了,回家再補了一疊進

小小的名片盒。名片其浪擲,也灑鹽空
中差可擬,是不計成本、不求回收的。
只要有一張沒有被摺爛、丟在路邊垃圾
桶讓你一夕爆紅躍身網路名人,繼續延
展著從手中遞出去就開始衰退的效度,
和彷彿若有光的體溫(這是幻想),而
使拈著名片頭的有緣人願意給你一通電
話,那就算整個聲嘶力竭的青春都不白
費了。但長睡不醒和漏接電話的症候,
大概也擦肩而過好幾隻倦遊知返的徬徨
羔羊。


其實我發名片的手勢不很流暢,常常是
腋下夾著大衣,下巴卡著圍巾,狼狽的
自我介紹請你多多指教。當然這是指孺
子可教,頑石點頭,不須本宮罰跪讀女
誡的魔術時刻。說到魔術,我們也討論
下次不妨拿名片搓牌,展牌,各位觀眾
同花順,唇抿或指挾,西索式咈咈笑,
往路人腹部噴射一堆然後對他說:我的
名片已經在你胃裡了請多多指教,從此
高飛遠走。但不能隱姓埋名,毀屍滅跡;
除非他的消化比催吐快。--但再狼狽,
再凌亂,當下都不覺得怎樣,回頭想也
很合理。畢竟都市人是見怪不怪的物種,
我們你情我願,相談甚歡,說不定還瞧
出本宮就是如此自成一格,豪氣干雲。


但也因為不是卡片,不夠堅固,又不是
鈔票,不夠重要,還因為它所象徵的東
西而不堪凹折,必須為它另闢居室好好
保管,讓我們不禁問道:它個賤人到底
憑什麼得此榮寵?我本人也常常有毀壞
或亂丟別人名片的衝動(並非出於後宮
妃嬪爭風吃醋),實在不該期待什麼的。
但作為計數器,它的意義又從此不同。
剩餘名片的多寡,變成數算事業節奏的
節拍:今天又和多少人開口分享?看著
名片遞減,還沒使用到的列隊齊整,精
神抖擻。就算累得天方夜譚,槁木死灰,
也能告訴自己正一點一點前進;步幅能
一張一張計量。


[去吧] 救援


這些話應該還不到時候說的,但是……
回想起來,那其實是我最需要被拯救的
時候啊。我可以晝伏夜出,花整個冬天
在水龍頭底下把腳沖暖,分兩天喝完
2000cc的礦泉水,把三本《1Q84》讀
畢,但望斷天涯路,四顧茫然,不知未
來何去。那時候,連最有辦法的人也只
能叫我再多看看啊,其他連方向都沒有
的人就各自混吃等死了。終於選了方向
之後,他們小小挖苦和嘲弄都像肉中生
刺,但只要轉念一想,他們其實什麼都
不是,照這樣看來也什麼都不會是。他
們連機會都沒提供過你,憑什麼嬉笑怒
罵,言之鑿鑿。很感謝那時的自己,願
意給自己好好評估的機會。說穿了,我
就是在巴望一個改變。我是我自己的臨
門一腳。其他我曾給過機會的人,真的
已經仁至義盡了。我們也是凡人,再積
極也有極限。很開心當時的自己延後了
諸多批判的衝動,不停抑制職業病的客
體化習癖,把它當成真正與自己有關的
事物在思索。在這樣的今天,有些後見
之明卻彷彿永遠不失效力:有些事情很
講究時點,有些扭轉乾坤、力挽狂瀾的
契機,畢竟稍縱即逝。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去吧] 聽時代在唱歌


半夜想睡亂轉電視,結果被公視《聽時

代在唱歌》搞得激動到睡不著。這集介
紹1980~90年代的歌曲。我所知道的經
典歌曲都出自80年代後半和90年代前半
啊,神往程度是會讓我一直覺得自己生
錯年代,應該跟爸媽一樣報名救國團然
後在營火旁邊拍手邊唱歌,嚼著司迪麥
口香糖邂逅大捲鳥窩頭青年或高腰褲墊
肩少女(什麼錯亂幻想)。當然除了時
代印記,也可能只是一種抽除脈絡的童
年鄉愁的召喚。


結尾是一個唱片資深宣傳說的,談到
《我的未來不是夢》曾經讓初解嚴世代
的小人物真的能夠覺得我的未來不是夢:
「就我所知,張雨生很欣賞王丹,但是
王丹喜歡小虎隊。這或許是個反諷。對
我們來說,你可以說它是商業操縱,但
對一個封閉社會的北大學生來講,那是
青春無敵,是民主自由。這也是我覺得
流行歌曲偉大的地方。重要的不是歌曲
本身,而是每一個聽歌的人怎麼去自我
詮釋。」


結果我恰躬逢其盛趕上的時代背景,竟
然是小虎隊以降,以手有閒錢的青少年
為目標客群的唱片工業。從此流行樂產
製日漸標準化,發展到千禧年後已經眾
聲喧嘩到浮濫了。只剩下很多很多偶像
劇和泡泡糖歌,等著捏著幾張鈔票的年
輕小聽眾去蕪存菁。隨著時間過去,每
一個離開青春歲月的聽眾,都和他們那
個時代的歌一起被膠封在時光裡了。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去吧] 轉轍


有時候歷史就像轉轍器,一個決策讓一
個國家從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六四」
在今日中國仍像佛地魔的大名,不可說。
這些層層被抹煞、覆蓋掉的歷史,總有
一天都會借屍還魂,變成射不倒的殭屍,
看不到的鬼魂,回頭糾纏下個世代、下
下世代……繼續在同一個國家共享一種
歷史記憶或無記憶的人。一座島國的轉
型正義都可能成為僵局了,整個北京屠
殺株連之廣,牽動仇恨之深,我都不知
道六四該怎麼在未來的中國被談論、乃
至被平反;怎麼把一塊巨大(這不只是
修辭)創傷攤在陽光下?對岸的青年得
要比我們更勇敢,更有智慧啊。有些事
情的時機畢竟稍縱即逝。


性別與跨國遷移:全球照顧鍊

/藍佩嘉
2012年暑期,女書店「女性主義」課程


*feminization of migration
-全球照顧鍊              王宏仁
 ‧有酬:nanny、監護工、護士[中產]  :「階級」 
 ‧無酬:婚姻移民      [勞工]


第三世界資本低落婦女→第三世界有點資本而能移動到國外幫傭的婦女→先進國家出外勞動的婦女


*遷移造成了性別關係的鬆動
-傳統上,男性遷移、女性追隨
-研究上,從「把女性加進去攪一攪」(add and stir,只作為一種變項),到把性別視為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
*將家庭視為作出遷移決策的單位,忽略了家庭內(沿著性別)的權力關係
*遷移(漸漸?)作為性別解放的策略:作為女兒、作為妻子,為了掙脫家,與家裡的男人


*婚姻移民
-為什麼通常是女性因婚姻而遷居、而非男性?:從夫居。上嫁下娶、男高女低(教育、階級;國籍)


*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性其實是在台灣階級低落、工作不體面的群體,面對娶回來年輕貌美的女性其實有一定的不安全感;而女性在跨國婚姻中,其實大多是主動地做出婚姻與遷移的決定--她的教育程度在本地可能too high to get into marriage,而遷移也可能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缺席的母親
-出國的女性有許多顏面上的壓力,對孩子、家庭只能用物質滿足來代表關愛。留在家鄉的男性面對須代替母職、面對在外養家的女性,於是遭遇了男性雄風的閹割情境(所以小三所在多有?)
*女性是否empower?
-在台灣,或許;但回到家鄉以後呢?
-購置的生財工具(ex Jeepney)多掌握在家中男性手中
-回到家鄉的她們多難再找工作:1找不到工作 2沒辦法接受家鄉的低薪,但是家中的支出依然很高,只好準備下一次的出國
-而出國做照護工作的經驗,返鄉後不太能夠加分(凸顯出「再生產」工作的「無價值」?)


*比較男女性移工
-男性菲勞在中東:被閹割的奴隸
-女性移工:子女的剝奪感、母子的疏離
-跨國父職與跨國母職:父職→養家活口,母職→照護。所以父親只要有寄錢回家,他就不算是失職的父親;但母親既要養家,又要負擔情感的照護與聯繫。--性別分工結構在背後作用著。


*商業移民:台商、台幹多以男性為主
-為什麼?是當地勞動市場的需求?還是性別分工?--拋夫棄子的妻母比丈夫受到的阻力大多了!
-「親密關係的分工」:台灣太太其實是理性的,默許工作在外的丈夫親密關係有所「分工」:有性活動可以,但畫下界線:1非婚生子女 2性病傳染


*制定移民政策時,並非單純的說誰可以來台灣,而是在規範:誰可以成為「我們」的一份子?=這個國族的組成應該是什麼樣子?
*國族=想像共同體
-哥哥爸爸真偉大:生產國家(創立、保衛)
 姐姐媽媽真辛苦:再生產國家(延續子嗣)
-女人是國族(象徵?)鬥爭的參與者:(ㄈㄈ尺?「哈洋_」?「台灣女生很easy」?)


*新台灣之子
-生物再生產:血統不純正?異族身體的繁衍?
-社會文化再生產:「發育遲緩」、「無力教養」→對「人口素質」的擔憂。
-就算真的有相關的疑慮,也可能是來自結構下弱勢家庭的背景,而不是來自「異族」女性的能力不足、甚至基因缺陷

*穿透、模糊國族團體的界線
-前提:「純種」的血統想像
-後果:「混血」、「不良基因」的侵入
-台灣本來就是移民社會、海島國家,本來就經過了一波波的文化衝擊與混雜,才成就了今日的台灣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校園歌手


 


很喜歡這首歌。
喜歡這首歌的文案:

 從來沒有過一個世代,如此歡樂,又如此孤單...

這麼簡單的歌詞和旋律,
我的感覺跟文案幾乎一樣。

我也一直在找方法,想把「我們世代」的共相囊括起來;
我們這個時代的孤寂和狂歡……
我恐怕還是很害怕自己不留隻字片語就離開的人吧,
很需要有方法證明自己來過,存在過,哀傷過,愛過。
而且需要被語言演繹和證明。
否則不會有座標指認出你是什麼。

對我來說盧廣仲是用他的腔調在打造一個世代記憶的星圖啊,
意義接近十年前的周杰倫。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藝大

我發現藝大的人多半(至少外貌或某種神祕氣質)很迷人,
但如果建立在交往前提上,我都滿避之唯恐不及的。

他們通常都有莫名的偏執,
不然就是嚴重的陰陽怪氣,
感覺就無法以常理溝通。

謹獻給裝附菸,期待與你討論這件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