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制度][體系][脈絡][架構]公式化解題機器~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末路狂花
台大醫學系:《末路狂花》
映後座談:范雲
20091209
00南方口音XP
01公路電影:人生旅程
02反體制而顯現與其他公路電影差別的《末路狂花》:對這個(父權)體制全盤懷疑
03不相信體系會還以正義(ex對仇恨言論的敏感而致使槍殺),而進入準逃亡
04並未譴責所有男性,但個別(男性)的善意與理解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這是體制的緣故)→「紅利體系」:須從制度來改變
05並非女性主義的復仇電影,而貼近兩女主角心理並得以目睹whats going on:從溫馴到以生命作為抗議的悲慘結局--激發反思
06不願道歉的卡車司機(藍領階級男性):一不認為自己有錯,二不相信女人能傷害他
07「物化」:將女體作為慾望客體。使女性對自體感到焦慮
08女性時尚雜誌使女性衡量標準增加:既要會工作、又要是性感媽媽
09許多男性在以男性慾望(為主體的?)社會中,被迫表現出樂於聆聽黃色笑話、買春,以展現男子氣概
10耶魯1968年開始收女學生,圖書館前卻有一張「Women's Table」:以女性陰部為設計概念
11受過強暴的女主角竟還是對男性無法抗拒?(晴灣:塑造Brad Pitt的魅力!)
12看電影就是一種訓練性別敏感度的material
下次可以阻止哈佛阿嬤蒞臨麼。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創意‧生活‧做自己
台大創意設計社:創意‧生活‧做自己
曲家瑞
20091207
*很精采痕好笑因為不學術所以只寫了一些自己覺得靈光乍現的片段。
00「家瑞~」
01做個快樂的B段生
02流浪漢/藝術家
03千萬不要模仿別人!技術會隨時間成長,但原創性如果沒有打開,你就只是個一般的工匠
04有錯誤的痕跡才顯得正確的奪可貴
05沒有畫不出來的畫面,因為你沒有拿起筆來啊!
06給分是學生跟自己評不是跟別人評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台大台文所: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
蘇碩斌
20091207
[A]
01台北18世紀前:
‧真不是個地方:西荷鄭氏時期,幾乎是蠻荒。清初入版圖,只是之於「台灣府」的相對方位,泛指今八掌溪以北
‧勉強是個地方:康熙48年(1709),陳賴章墾號報墾起始,漢人主導的農墾社會成形
‧台北有漢人集住,「地方」的意義出現,歷史從此開始
02台北的四時期史:先人墾荒/艋舺/大稻埕/城內
03四時期史之四:國家打造的城內
‧牡丹社事件後始設台北府:「台北」成為實質名詞,至少有三意義
。廣義台北府:從今基隆到苗栗
。狹義台北府:府治/府城之所在,今台北縣市與基隆
。台北城:沒有防禦作用,僅是「有府便有城」的象徵意義,為艋舺、大稻埕間的新建城區
04四時期之四又引出「兩階段建設論」:國家的積極建設致使清末進入「現代化」......?而國家想統治就能統治?有待反省!
[B]
05不應該這麼簡單:
‧帝國時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由地方社會統治,國家意欲積極卻無能積極,即國家
摸不著也看不見城市
‧地方(place)剷除為空間(space),現代國家才能運行權力
06(演講者)否定四時期線性論、二階段建設論,而是「地方社會」支配市街的發展史。
關鍵詞:郊,船頭行為核心
07台北三市街是紳商傳統共同體:清末政治體系設計官府行政末端是吏役,卻誤以為地方自治頂端是頭人(總理、董事)。其實不是,而是郊商與士紳
08中國二段式統治(在台灣也通):中央到縣、縣下由地方治理(族姓、紳商、郊行)
‧國家給地方自主權力:郊行裁判有部分司法效力,國家不願也不想直接裁判。
國家摸不著地方!(地方不均質)
‧國家對地方模糊管理:國家對土地、人口都無法直接得知,需透過傳統共同體。
國家看不到地方!(地方不可見)
09三個市街 到 一個台北:均質化、可見化
10 place/space:「地方」必然有情感涉入,規劃者皆希望視城市為「空間」
11 日治:公共衛生、去彎改直:不可以看不見!
12「知識」落實到空間為「統治技藝」
13地方成為空間,以配合國家與科學 ex 1908籌建博物館,原址光緒八年天后宮遭拆除
14物理學、哲學的發展系出同源,皆是(雙元革命後--工革、法革)人面對神的勝利
15空間的利便 vs 地方的驕傲:方便監控/流動/看穿的「空間」沒有人的意義,也就是失去了「地方的驕傲」
16「社區營造最後都走入觀光化...都市土地再利用連想都不敢想。資本主義這個敵人實在太可怕了...」ex畸形化的年貨大街
17沒有歷史感的地方:空間。空間沒有意義。「我主張所有東西(古蹟)的留下來,就沒有那麼多高架橋、快速道路,這個城市就會變慢...這就是我想要的。」
18「台大學生這麼凶悍,為什麼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不確定)還沒被光復?行人拒走天橋地下道、行人回到路面!(天哪這暗合我長久以來的想法)汽車的動力優先於行人的動力,是工業社會的邏輯。」
19媒介高度發展,你不活在此時此地的時空(如手機、網路),「所以我想回到『地方』」
20(文薰老師:網路是個空間,但「鄉民」這種詞出現表示仍然擁有了它「地方」的意義...?)不喜歡網路空間,但可賦予地方意義。然而這樣完全人為的地方/空間,人的傲慢自以為戰勝自然:沒有四季、晴雨、晝夜,人為符號建立的一切終將崩潰(文薰老師:老師所說呼應了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自以為建立了一座巴別塔,可以通天。」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海島新聞:力挽洪蘭
范雲:
我想我們到底想要看什麼東西、
其實我想我為什麼會參與這樣一場討論,
因為我一直有這個信念:
我的社會學訓練告訴我,
其實,很多時候衝突的事件當中,
我們才能真正的看到那個被曝顯出來的結構跟權力。
所以衝突事件其實是認識社會真實面;
特別是結構,我們平常比較看不到什麼叫結構。
我要先說教授說得很對
只是初入茅廬的小鬼和丫頭們偶爾也會累
因為無論什麼都要歸咎到結構和脈絡上面
說不定等得再久一點這些問題都會
經歷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而迎刃而解
還是難題注定永劫回歸無限纏祟:
永遠都不會是個人的問題又個人面對結構和脈絡何者該負起較大的責任應該怎樣權衡才接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