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萬年來的文明發展,或許可從能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加來觀察。俄國天文物理學家Nikolai Kardashev曾經以能源的消耗量來為外星文明的發展區分階段。他運用物理定律將可能的文明分成三類:
◆第一類文明:這類文明能夠掌握其所居星球的能源,也能夠利用照射到自己星球上的所有太陽能,或許還能夠運用火山的能量、控制天氣、控制地震、建造海底城市。總之,他們能掌握自己行星的全部能源。
◆第二類文明:這類文明能夠運用太陽的全部能量,因此比第一類文明還要強大一百億倍。〈星艦迷航記〉中的星際聯邦就屬於這一類。從某個角度來看,第二類文明是不朽的,科學上已知的任何災難,包括冰河時期、隕石衝撞,甚至超新星爆炸,都無法摧毀這類文明。(即使母星快要爆炸,他們也可以趕緊遷移到其他恆星系,或甚至移動自己的行星。)
◆第三類文明:這類文明掌握了整個銀河系的能量,因此比第二類文明又要強大一百億倍。...他們不但在數十億、數百億個恆星系殖民,連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的能量也能加以運用。而且,他們可以在整個銀河系來去自如。
...由於我們現在是使用死去的植物、煤炭和石油來作為機器的燃料,因此我們的文明發展仍未進入第一階段。我們目前所能利用的太陽能,只佔太陽能的一小部分。儘管如此,第一類文明的徵兆已經出現。網際網路是第一個連結整個地球的通訊網路;歐盟的興起,原本是為了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分庭抗禮,但現在看來,它可能會成為第一類經濟的先驅;英語是目前地球上最多人使用的第二語言,也是國際間在科學、財經和企業經營上的共通語言,我猜想,它日後很可能會成為地球上幾乎每個人都會說的第一語言,當然,成千上萬的地方文化與習俗仍會蓬勃發展,只不過,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之上,應該還會有一個通行全球的行星文化出現,而這個文化又可能會被青少年的次文化和消費主義所主宰。
不過,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文明的轉型能夠成功,其中,尤以從第O階段到第一階段的轉型最為危險。處在第O階段的文明,仍然充斥著派系主義、基本教義派思想和種族歧視,但我們並不確定這些充滿激情的種族主義或宗教狂熱會不會對文明轉型造成阻礙。我們的銀河系之所以尚未出現第一類文明,或許就是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文明成功轉型過,也就是說,或許曾有其他文明出現在這個銀河系,但最後都在轉型過程中自我毀滅了。未來,當我們有能力到其他恆星系參觀時,或許會看到其他文明自我毀滅的遺跡,譬如,大氣層中充斥著過多的放射性物質,或溫度變得太高,使得星球上的生物無法生存。
--加來道雄(Michio Kaku)《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 (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你知道在一本我以為純粹談論著可能與不可能的科普讀物裡,
竟然發現了那些我熟悉且關切的人文社會的浮掠幽跡,
有多麼讓我驚訝得從褥間枕上跳起來...
其實這還是有很多值得後續討論的東西,
比如是否過度簡化所謂派系、基本教義派等現象,
理想化地揣測一個「通行全球的行星文化」之誕生可能,
(會不會需要等到我們確認確有另一顆擁有智能生物之星球,
才能開始集結,或自然得以比較形式敘述或型塑一個「地球文化」?)
高估了只不過以網路作為全球串通後盾/媒介的青少年次文化...?
(但關於消費主義這點,我竟然怵然麻顫無法產出任何反駁或反詰之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