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寫在三峽汽車衝撞國中生事件後


(來源:這裡

1.

網友說:「12名學生……有些搞不好還是昨天才會考完的孩子,他們努力了三年。」

肇事者是78歲老翁,2月剛換完駕照。

現在事故原因尚不明朗,但有些普遍的事實值得探究:

一、

落實換照測驗,怎麼落實?內容是什麼?

只是你知我知的虛應故事,或者強制駕駛吸收更(ㄍㄥ)新的法規?

典範轉移的駕駛倫理(如:世界上有東西叫人行道。如:殺傷力愈大,責任愈大)?

甚至再次進行操作測驗?

不只是高齡駕駛的問題,而是台灣幾乎「所有駕駛」都不曾接受過妥善、完整的駕駛知能把關。

稀裡糊塗拿到駕照,再到路上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刷經驗值」。

二、

超高齡社會襲來,人的身體狀態不會永遠適應駕駛車輛。

問題是,在離開台北市中心之後,台灣人有什麼良好的移動選項嗎?

任何人都可能因為偶然或一瞬間的不注意,成為重大事故的加害者。

真正的禍首是使人不得不依賴車輛的地區結構。

因此交通事故跟個人的禮儀或態度無關,而是總體的機率問題。

只要愈多車在路上走,就愈容易發生事故。

——上岡直見《車輛霸權》(108、135頁)

三、

車輛愈來愈龐大、堅硬,車裡的人愈來愈安全了,那車外的人呢?

剛好相反。

車商增大車輛的趨勢不只迫使道路要隨之拓寬,佔據本已所剩無幾的人行空間。

每次在推銷車輛「安全性」時,僅關注車內的安全性,卻沒想到隨著車輛的設計與材質「更安全」,反而會造成被車輛碰撞者更嚴重的傷害。

四、

台灣的通學環境夠好了嗎?

這次事故發生在斑馬線上,主要對象是國中學生。

可是更小的學生就有安全到足以自己上下學的環境了嗎?

學校周邊的人行道是連續、平坦、排除車輛騎乘和佔用的嗎?或者又是僅止於學校圍牆範圍,其他自求多福?

在車輛動不動屠戮的時候,有可以緩衝的設施嗎?

-

還有很多很多漏洞。

最近很少發文,實在是感到能說的都一再說過了,不只了無新意,也感到相當疲勞。

台灣社會一再示警,但變化永遠牛步。

我可以理解「改革」困難,但總要給我們一份未來藍圖:10年、20年、30年後,降低多少對私家車輛的依賴,大眾運輸網絡如何普及,人行道如何標準化建制,最重要的,如何讓交通死亡減半、歸零。

牛步我也可以同理,本來就不應該期待累積3、40年的問題立刻藥到病除。

只是我總希望再快一點,因為每慢一天,就是8條人命。或者,就是像這次單次規模龐大的犧牲。

而且根據日本的經驗,隨著未來社會的超高齡化,同樣的問題很可能愈來愈頻繁。

最後,

為生者祈福,願逝者安息。然後:Never Again,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防止這種事情不要再來了。


2.

不一定跟今天的事故直接相關,是因為剛好跟網友討論到。

這個現象,還路於民也有夥伴長期關注。剛剛發現英文有維基條目,順手翻譯整理出來。

-

車輛肥大(Autobesity)指的是自1990年代以來,汽車平均體型與重量持續增加的趨勢。

以美國為例,2024年新車銷售中已有超過75%是SUV與皮卡車,相較2009年僅38%。歐洲平均車重則在2001至2022年間增加了21%。這種「變胖」的車輛雖然提升了車內乘客的安全感,但也帶來一系列負面後果:

  • 行人安全惡化:體型高大、前端鈍直的車輛更容易在車禍中撞擊行人的頭部與胸部,導致更高的致死率,尤其對兒童更具危險。
  • 污染與能源消耗增加:即使是電動車,重量越大也會產生更多輪胎與煞車磨損的非尾氣污染。
  • 公共空間被侵占:大車難以停入一般車位,導致停車問題與城市空間的浪費。
  • 形成「安全軍備競賽」:每個人為了自保而選擇更大的車,反而讓整體道路環境更危險,形成惡性循環。

導致車輛肥大化的原因除了消費者對安全感的追求,還包括法規要求車體設計加入更多安全裝置(如氣囊、防撞緩衝區[crumple zone]),這些也推升了車輛的體積。


3.

最近台灣在討論核電和綠電、用肺發電之類的問題。

我也想趁機指出,其實台灣境內有四成pm2.5是來自車輛:不管是移動源(廢氣)或是行駛的揚塵。甚至➀近來研究發現,輪胎、煞車碟盤的磨損都會製造pm2.5或其他顆粒物,稱為「非尾氣排放」

可以讀②這一篇貼在還路於民官網,由執業醫師執筆的文章。他指出,在車輛依賴的社會裡,不只是空污,連缺乏步行環境都是致命的隱憂。

同時,在③這篇文章中,作者江盛醫師也指出,雖然躲在汽車裡暴露的pm2.5相當少,但是人均製造的污染卻是最高的。

有一個社會現實是:如果家中只有一輛車,往往是男性在開,因此變成男性得到保護,卻讓騎機車、搭大眾運輸的女性暴露在高濃度的pm2.5之中。

他認為這是近幾十年女性肺癌比例逐漸與男性「並駕齊驅」的可能原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