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點是我房間XDDD |
《台灣漫遊錄》應該直接寫成科幻小說,因為台灣千鶴太像AI了:
無所不知又無所不精,22歲就精通多國語言,熟悉地方掌故,煎炒滷拌烤統統難不倒,除了是23世紀派回來伺候日本千鶴的機器貓小叮噹外,沒有其他可能
每當野比大雄子,oops我是說日本千鶴哭著跑回家:「哆啦A…oops我是說小千~~~」台灣千鶴就會貌似無奈實則寵愛的幫她解決所有疑難雜症
炫霖對日本千鶴的評論也很好笑:她「進步」到很離奇,很像聖人,種族之間沒有隔閡,性別之間也充滿平權思想;台灣千鶴也妻唱妻隨,叮嚀蕃人不是蕃人,是「原住種族」。
其他角色就是舉球手,拼命不平等對待女性或台灣千鶴,來給日本千鶴罵,讓她可以「霸道護妻」XDDD
應該要在日本千鶴提出過份要求時,台灣千鶴原地轉圈圈,發出機械音:「咦…咦…」然後冒煙,頭上彈出彈簧。
這樣可能還比較容易看下去一點。
或者用我的方案性轉一下,兩人在榻榻米上形似曖昧時,被硬硬的東西頂到,上野君酡紅雙頰往下一瞥,啊,原來是機器人王君的金屬關節啊,兩人相視而笑:哈哈哈哈哈,屋子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2.
我覺得很多書有類似的毛病,讀起來像維基百科的餖飣,你不能說它不正確,但就是不好看。
這本就被我形容為:深櫃之書。
作者老想躲在銅牆鐵櫃裡,用金剛戰士裡宙斯指點江山的天音,來展示他對烹飪細節的執念,和「你看我很懂這一切細節吧」的博學多聞。
沒有自我揭露,沒有「出櫃」讓大家時時刻刻意識到作者/敘事者的來龍去脈,也就看不到這些萬千事物和作者、和彼此的關聯是什麼,也就讀不懂這些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
畢竟這些淘洗,仰賴作者之眼來排序、來為讀者賦予意義。
其中有一點是錄音時,心嵐提出來,我們主持群全體點頭如搗蒜的觀察。因為我質疑作者把老酒釀酸、把咖啡煮苦,這種麻木舌頭真的有能力分辨並品評美食嗎?心嵐說難怪關於味道的描寫很少,我說難怪都沉迷在那些煎烤滷拌炒的技術性細節。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想要討好所有人,那麼就不可能出現適當的「評論」;連林某嬪教授的作品都可以為之豎起拇指、口吐廉花,只因同在一個場域又同樣「研究」馬祖的話,那就很難期待作者有比維基百科更強烈的立場、喜惡。
但其實作者對人事物有沒有不滿?有啊,卻採用了最鄉愿的:人前笑眯眯、人後說小話,維持了皇城一派和諧,犧牲的卻是這些把畢生菁華交付的受訪者,他們的經驗被錘扁成肉燕紙,乾燥成粉末,用作者麻木的舌頭淺嚐,徒留維基百科的氣味。
再者,我懷疑是因為問題意識不夠清晰,所以全書難以「支棱」起來,綱不舉而目不張。作者是博士博,懂好多好多,對一切事物都好好奇,一直去煩還在忙的攤主們,但這些「今生我最懂」的海量資訊只能打翻一地,東一塊西一塊,在台灣、福州、馬來西亞、馬祖之間反覆橫跳,像沒整理的房間。
而這些貌似龐、實則雜的知識,也就變成公仔,手辦,人形模特兒,又當了一回作者擺弄學富五車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