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沒有健全的人行設施,車輛數不可能降下來


圖是福岡


沒有健全的人行設施,車輛數根本就不可能降下來。

今年初,台灣登記的機動車輛總數已經來到總人口的99.8%,可望在今年超過台灣總人口,成為名副其實的車輛之島。

舉個例子,從我家要到高鐵站,其實步行20-30分鐘可達,但路上艱難險阻,沒有人行道而要和高速馳騁車輛擦肩者有之;有人行道但被違規停放的路段亦屢見不鮮。

我現在叫不到車的時候仍會偷偷走。但幾年前是爸媽叫我放棄走路來回,因為他們身邊陸續頻傳朋友被撞。

我知道我住的地方人煙稀少,不是大眾運輸合算的路線,但如果有基本的人行道,我也不需要叫車把自己裝到鈑金。

前陣子桃園燈節的時候一車難求,人潮洶湧,加上沒有封路的充分資訊,步行只好也變更動線,迂迴繞路。

只能依賴計程車而不是本應該有的人行設施,也容易受時節波動,且所費不貲,終非長久之計。

這時很難不想:有一台車,無論是🚘或🛵就好了。至少累的是輪子不是腿。至少可以買到在台灣道路移動的資格,而不是彎彎繞繞,閃閃躲躲,一點步行尊嚴和放鬆的心情都不配有。

連我對車這麼不具親近性的人都這樣想了,何況是毫無其他方式和工具能協助通勤行為的廣大台胞。即使這只是一段根本大可不必擁車的距離。

所以惡性循環已昭然若揭:沒行人可走,只好買車;車數愈多,又在決策和資源分配上形成壓倒性勢力,直接反對你人行道的需求。

要怎麼破解這個死結,政治家不能隨波逐流,瞻望風向,一定要先了解什麼是可欲的交通模式,再積極進行社會溝通。

可以不必是當下馬上,但一定要擘劃出長期(10年、20年、30年…)願景,用願景回推檢查時點和完成進度。

公民社會能從旁協助社會溝通、給予壓力(所以政治家可以用這份壓力來表演一定程度的「不得已」),但不能代替有權有錢者實施決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