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台北租屋地獄實錄


1.

今天約了看五間房幹你娘跟它拼了,十年前搬離台北時,台大後門套房是10500元,現在租不到了,同樣價格都是the door to the hell,這種東西也敢拿出來賺租金

好了不罵,當覺得這一切都是垃圾山的時候,就要復述真言:I love Taiwan!常保感恩的心!掰掰,出發🛫


2.


這個景是工地風六樓頂加少數的優點,桶裝瓦斯沒了要自己叫,不能租補,開價13000,一切都是limbo a.k.a 地獄邊緣。

細看圖的前景,好一片鐵皮頂加真旖旎,讓人想起幾個美好的詞:既存違建,歷史脈絡,台灣感性……😊

Ok您們懂的,是時候念真言了:I love Taiwan!等等,我臉上那是什麼?是眼淚麼?不,朋友啊,是我滾燙的愛台灣的心!


3.

很客氣的打過去要預約看房,被對方問:說明你有看嗎?

我:有啊,你說哪部分?

柯建銘:那你就沒看嘛

我現在決定把討人厭的老頭一律稱為柯建銘

我:你上面說9/6可遷入,又說9/10可以預約,又沒說預約什麼

柯建銘:那我再修正嘛

我:掰掰

是不是這種死不認錯,先居高臨下是你的不對,就很具總召氣魄😌

再看一次頁面變成9/15可遷入了,他要給我錢幫他debug吧🐛


4.

怕什麼來什麼之,才在想那個黃色外推有夠醜,代理人就帶我走上了那層樓。

傳了一間13000可租補但需另收水電費2000(夏月)的地獄之門給阿爸,也是破破爛爛歪歪斜斜的,但就堪住吧如果以牛馬豬狗當標準。

我在裡頭就覺得小腿膝蓋癢癢的,讓我想起很年輕的時候跟朋友說要合租,下了訂才意識到整個皮膚都在癢,最後只好害同學賠錢不租的往事,大腦會說服自己可以,但身體非常誠實……

阿爸只回「OKAY」貼圖,完全坐實了爸爸的鍵盤只有三顆按鍵:👍以及O與K。

聰明如我立刻引入Cherry,跟她抱怨爸爸都只回我OK,沒有幫我好好看房,問Cherry覺得我該下訂還是再找找?包括被我妹指出天花板有一塊不小的水漬💧,可能有漏水問題。

Cherry說:爸爸根本沒有幫你好好看,你又不是窮秀才要考狀元,#你已經是狀元了,再找找。

隨即阿爸就傳訊來說:(房子)比阿爸還老了,再看過——並且說十年前的租金就是1萬了,現在1萬出頭怎麼夠,而承諾要拉高劉家租金補貼。

如此與時俱進,無怪日進斗金,你不富有誰富有?你不成功誰成功!

果然有賴媽媽來制衡爸爸,Cherry一定唸了他一頓,爽🤭,而我也感動得當場承諾不再偷罵家父是老土狗長達一個月的時間!


5.


為了租到這間雙陽台頂加,前綠寶石級主任潛龍勿用的業務力久違全開了!把房東女士逗得嘴笑眉笑,該裝乖時裝乖,該逗趣時逗趣。

房東女士:「我好喜歡你這樣開朗的人!」陰沉臉譜正被我關在地下室呢🤭。

講到她自己說「我也很喜歡文學」,我說想找安靜的地方,她會自己接話:「因為要寫作?」我就覺得不到十拿九穩,但六成七成。

我還記得以前教過的成交奧義是,要讓對方說話。她退你進,她進你退。雖然訂金早就在書包攢好勢,我也提了一兩次,但房東女士說還要和丈夫商量,我:「好的,沒問題。」誰說中文沒有敬語。

還有幾組客人在考慮。

我:「可能要跟他們說不好意思了。😌」

理事長在兩天滿檔性愛中間也跑來助攻,幫忙掛保證我的租金來源沒有問題,還報馬我的著作名稱給熱愛文學的房東女士。據她說看見房東女士搜我名字,跑出鳴人堂的文章。

我:「果然當名人還是有一點好處!」

雖然面試很順利,相談甚歡,連理事長都沒看過我假模假樣壓低聲音裝異男又要保持開朗「談事情」的一面,真真千面女郎!

但結束後還是很緊張,跟AI求神問卜。晚上在捷運上接到了電話,邀請我明天去簽約,可以直接拉行李。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明天就會再搬回台北了。在附近已經混十幾年了,但房東女士並不相信,要我拿出身分證。

我:我才看不出你已經當阿嬤了。

她:好啦,會租給你啦!

不要來找我玩,人家可是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哼。


6.



這兩天太幸福了,房東夫婦人很好,屋況也乾淨到跟新的一樣。

我在我家睡覺尚且偶爾要耳塞,但在這完全不用,最吵的是陽台上的鳥。

雖然是頂加,但我十幾年前在台北當小姐的時候(?)就是住頂加,所以這部分沒問題👌

何況從回國到開學我只有他媽的一個星期,能在最後滑壘簽約遷入,還這麼美輪美奐,窗明几淨,我已充滿感恩。

像有巢氏民生社區店長志鴻說的,租屋很緣分,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志鴻的父親和家父是世交,但他自己來台北創業開店帶20個人嚇死人,很專業我愛他

最最感謝的是爸媽支持,雖然爸爸好像百般無奈哈哈哈但還是願意贊助我繼續讀屁書,朝向窮書生之路一去不回頭👊

昨天ikea採買完我就躺在沙發上聽歌,電視還是房東昨天才換的,可以接手機看youtube放音樂…

我送了世界名著《小島說話》給房東夫婦,房東女士把租賃契約擺在一邊說:錢不重要,你先幫我簽書。

她說我等一下就要來看。

我:那你要交讀書心得給我嗎?書評來一篇?😊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西班牙Laura氏藍眼睛裡的第一世界(是東亞。)




我的西班牙同學Laura氏是我的老同行——作家。我忘了她簡介她的上一本小說是關於什麼,疑似是一次追尋,一場冒險。我客觀評價:聽起來很有趣。

她只有小範圍自費印刷,但請她的親朋讀者和書合影tag她。

我:我也應該來玩這一招。

今天是下午不會考試的課程最後一堂,西洋同學們都離情依依。或者只有我?我很想教他們一個日文詞:寂しい。不是只有中文寂寞的場合可以用,就要分別、或很想念對方時,都可以說:寂しい。我品味了很久,大概類似台語稀微?西面陽光燦爛,我也很想回家,但心稀微。

Laura氏已經幫我安排好一趟歐洲旅行。她打開手機地圖:你就先來葡萄牙找我,我在那裡工作,在這間中學當物理老師。你看離海很近(我:難怪你這麼熱愛游泳!——她等一下就要去廣安里海灘水泳),後面還有自然公園一座山。

然後你週末就到我的村子來,它很傳統,很⋯⋯(我:西班牙?)很西班牙,很少觀光客——現在西班牙觀光客太多了!我可以載你。

然後你再搭火車,看你是要去塞維利亞、馬德里還是巴塞隆納,再從那裡飛回——台北?我不知道。

我:聽起來很棒,但讓我先存錢。

Laura說她的存錢動力就是韓國。「想到要買什麼?No, Korea!要喝什麼?No, Korea!」叮!她把空氣硬幣存進空氣撲滿。

她好愛韓國。她興奮的說:我看到那些小店,修水管的就只修水管,賣電視的就只賣電視,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小生意,都自己賺錢。

我:呃⋯⋯西班牙不這樣嗎?

她:No!他們都在等政府發錢。

還有還有,我那天去游泳,好像說有什麼章魚,有人就嗶吹哨子叫大家上來,兩秒內所有人都上來了。

我:呃⋯⋯西班牙不這樣嗎?

她:No!他們才不管你!

我:可是,這樣不是很個人主義嗎?很好啊?

她:但是該遵守規則的時候要遵守啊。兩秒內!我在韓國可以半夜走去健身房,一點都不害怕。但在歐洲,你要把東西放在這裡,背包的夾層,而且把背包這樣抱在胸口。

我:這個我也認同,走在韓國、日本、台灣都很安全。我韓國朋友把手機留在桌上就走,我問這樣沒問題嗎?!他說沒問題。

Laura給我一個誇張的「你看吧」表情。她嚴肅的下判斷:我覺得這裡才是第一世界。

我:?!??!왜?為什麼?

她:我在這的地方就是第一世界。我不傻。我跟我女兒說你應該來韓國住、來韓國工作,她說我想住西班牙,我說你至少先來體驗看看。

Laura說:這裡把傳統和現代融合得太好了。我們去點餐是用點餐螢幕,可以刷卡,他們的器具、設備都很現代,但是我們吃的是什麼?是傳統的食物。

我:嗯——我大概太習慣這樣的景觀了,這對我而言一點都不稀奇,所以也不讓我驚喜。

走回飯店的路上我就如獲至寶,馬上要炫富的錄音給四川熊貓,她昨天才悲報又在社畜殘業到日韓十點十一點。我說這些大白人天不天真?拜託,白人耐寒黑人耐熱,咱們小黃人怎樣?最耐勞!

這個被壓垮的現代性。我同行Laura氏熱烈讚許的,從戰後至今才80年(她提醒我:上個星期韓國他們才慶祝獨立日不是嗎),就從一片廢墟裡長出這些東西。

這龍騰虎躍、光速前進的現代性,帶給耐勞小黃人東亞什麼自我摧毀,像胰臟把自己整根消化掉了的副作用,我想僅第一次涉足此地的Laura還處在濾鏡的光暈裡,看不太出來。

前兩天四川熊貓才向我報喜,說她祖國超韓克日,花了不到十年出生人口就腰斬。我們連忙對彼此:可喜可賀。

也難怪西方世界會從上個世紀末就把東亞,香港、東京之類大城市,視作近未來、後現代、賽博龐克。我以前不懂,因為這就是我從小習慣到像呼吸的景觀:密集的高樓廣廈,來去匆匆的人群,雨水坑裡的霓虹⋯⋯

我們一致決通過,先請Laura氏來東亞工作看看了啦,就明白何謂「勞」拉,看看這樣的景觀是耐勞小黃人們如何搖搖欲墜的支撐起來的。

她說想住可能韓國,或者日本,「它們同時有西方和可能東方的成分?但中國就太東方了。」我:身為台灣人,我也不建議中國。

她的亞洲第一世界論我也覺得很可愛。很想問她,那我們現在交談的是什麼語言啊?

話雖如此,我還是很想看她的釜山紀行。無論那是遊記散文或是取材自這趟釜山行的小說。蔚藍眼睛人種裡的世界,是不是真的比較藍呢?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確診韓國為東北亞台灣




韓國男性的審美跟台灣很接近,至少很接近我的審美:不用帥到天怒人怨,也不是日系美型,而是打點過的好看宅男。

就算臉普通,但韓男普遍有健身,看起來就挺拔,穿搭也有衣品,露出半截手臂,胸肌挺起版型,在在加分不少。

這部分台男就需加油。但雞雞部分就不評價,樣本數不多,只是不知怎麼搞的這次遇到的好像都……是運氣吧,一定是金逆以及土星走到了天王星旁邊(亂講一通)。

其實我覺得整個韓國都和台灣像像的,確診為:東北亞台灣。也可稱台灣為小韓民國,或韓國為大華民國。

-

舌問我住的這些日子有發現台灣勝過韓國的地方嗎。

我想想,當天下午才在心裡腹誹人行道上刷卡過的機車,但隨即又想至少韓國人沒有智障到把機車停車格劃在人行道上。

也被汽車叭過。

公車也開得很猛,很討厭,我已經不只一次因為開門時來不及抵達後門下車,而被多載了一站。

理事長說,她等車還被過站不停。

但至少公車很準時,至少釜山市區是這樣啦。我猜以韓國人辦事態度,郊區鄉間脫班也可跟小華民國一較高下。

如果我是韓國人一樣每天用圈圈叉叉圓圓方方咒罵不已吧。也會有愛韓者(韓粉?)叫我不爽滾出去吧。

事實上決定暑假來韓後,我就以還路於民的名義發信給位在首爾的綠色交通運動(녹색교통운동),約他們來一場跟上岡老師&重審車會一樣的會晤。

我和理事長可以用英語包辦台灣交通簡介和協會沿革。打著這旗號自費到首爾玩。

還很貼心在英文信後面附上AI韓文。但去信後杳無音訊。

為何對他們感興趣,乃是日本2010年代研擬(2013前)或改正(2013後)《交通基本法》的書,都有提到首爾成功改造的例子。

不過就釜山觀察,他們還是不折不扣、觸目驚心的車輛社會……汽車多,車道寬。和理事長堵一小時多公車才到下個景點。但這也拜她堅持把天南地北的行程排在同一天玩完所賜就對了。

-

最後講一下韓文。會日文真的大助益,很多詞都是和製漢語,被殖民過就是方便呢,此時就想怪:幹嘛廢漢字啊?東東兄又會搬出世宗大王體諒民間識字不易……

我:Ok世宗大王。我討厭他。

SOV(動詞在後面)和助詞體系也很像日文,如果不通日文應該會一頭霧水。連進行式語尾接的都是「存在」(いる/있어요),好神奇……

韓國老師對這些事物,多用一種「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滑溜過去,不懂外國學生的劬勞。

但我的西洋同學們程度都超好就對了……我不迷K-pop、不看K drama,不像他們琅琅上口。

所以我到底為何會在這?

直到遇到一個在讀台大MBA的日本同學Takeshi 찌,他說他就想再學一個語言。

我:學貫東亞,跟我一樣😊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釜山醫美+燙髮初體驗




1.

在釜山做完了醫美✨!

我本來只預約了水飛梭(簡中叫小氣泡),但膠臉女士,中國口音翻譯小姐稱呼為「司長」的女士咔咔噠噠敲打她的鍵盤,幫我安排好了一系列什麼水波針、黃金探頭之類的華麗名目。

但我沒有被變美的慾望沖昏雙眼,很理智的說:我先不考慮打針的東西。

司長女士又煞有其事敲打了一氣,推來一個計算機,翻譯小姐說這樣一套下來,退稅後的價格是這樣。

一看,比₩50萬稍多,我鍵入換算軟體,竟然要1萬台幣,幹嘛我又不是色衰愛弛把家當都豁出去避風頭來韓國企圖華麗轉身的失寵嬪妃或過氣明星!

他們問您是有預算考量嗎?我說對啊大概₩10萬左右(約2千元),司長女士嘆了一口氣,嘰嘰嘟嘟再用韓語大發議論,翻譯小姐說:那麼建議您可以選擇這個,可以8選3⋯⋯

下課之後醫美之前我就好緊張,明明不是要全身麻醉face off醜鬼大翻身成人工美女耗資八百萬,只是清潔一下皮膚,並且還申請了中文諮詢在旁協助。

幸好有她不然我恐怕無法招架一萬元變美套餐的攻勢。

台灣同學新嫁娘先離校去卸指甲(你們到底來幹嘛的),傳訊報馬:下雨了。

我:抵擋得住我們變美的決心嗎?!

我接著回她——也是踏著忸怩的步伐,穿過雨中西面,走到四層樓粉紅色調醫美診所時哼唱的內容:

「美麗極限,愛漂亮沒有終點,追求完美的境界,人不愛美天誅地滅~🎵❤️」


2.

阿北正在挑戰韓國壓貼燙,據胸肌很大的設計師說燙+剪才₩55000(≒1187元),阿北馬上說好!

阿北沒有太多要求,只說:兩邊不要蓬起來,然後要很韓就對了🇰🇷🇰🇷🇰🇷!

胸肌很大的設計師大刀闊斧唰唰剪完,把不同位置的頭髮拉來拉去看長度,能否覆蓋前額借來當瀏海等等。

我想這部分一些不拿處方箋就想委購入適尿通的民眾就礙難實現🤭

他邊比劃我邊心想,拜託我現在可是豐厚富豪榜成員,但也擔心該不會看出植髮的證據吧哈哈。

大胸肌設計師的力道介於豪邁(+)和草率(-)之間,和我在台灣的御用設計師Rita老師細膩風格大相逕庭

但我意外的還挺喜歡,大概有不為人知的M屬性正在覺醒。

等等還預約了拍韓式證件照。不對這裡就是韓國,所以應該把前綴去掉:去拍證件照。希望設計師最後能抓個造型。

我把這件指示翻譯好存在備忘錄展示給他(另外就是兩側不要蓬和很韓很韓就對了)

大胸肌說:造型是免費的。

我雙手合十:감사합니다。

今天輪到我的台灣同學新嫁娘去醫美,然後去卸甲。你們到底來幹嘛的?

她早上還肚子痛,享受了蹺掉高麗怪人金老師抄經課程·玄奘時間的榮寵。

金老師的字如蠅頭小楷,同班同學西洋女士請他寫大一點,他說:可以拍照,拍照再放大來看。死活不肯寫大。

我和新嫁娘面面相覷。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安全不是乞求來的:日本交通權的缺席與台灣行人地獄的立法啟示


土居靖範、可児紀夫、丹間康仁,《地域交通政策づくり入門:人口減少・高齢社会に立ち向かう総合政策を》(東京新宿:自治体研究社,2017年)


日本學者也大批評大車本他們的《交通政策基本法》,他們認為現行法並沒有貫徹與日本憲法盤根錯節的「交通權」——

其實是因為沒有明文,只好用論述形成「複數憲法明文權利所保障的綜合權利」。

他們建議

1. 必須從現行法的國際競爭力強化、市場競爭原則,轉向保障國民生活豐饒的基本人權。

2. 明示不再依賴機動車輛,轉以公共交通為中心、輕鬆步行的城鎮營造(まちづくり)。

3.安全保障體制和運輸事業的勞動環境改善。

4. 明記憲法意旨的國民參加和自治理念。

5. 確立地域交通的財政制度。

並將現行《交通政策基本法》更名為《交通基本法》。

好像可以用這份草案為起點,爬梳日本引入交通權論述的跌宕。

用他們最理想的版本,來檢視日本版的現行法,以及——台灣的《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安全那兩個字就很礙眼,好像是豬狗在求我們不要死。

也要爬梳台灣自己立法的脈絡,包含行人地獄事件、820還路於民大遊行以及後續的組織工作。

不要以一些無聊的政策史為主,用基本人權、憲法等理念,到日本法的缺失,到台灣本地從社會到議會的立法形成過程,有趣很多!

不想讀韓文效率真是高,大漢字大讀懂,大日文大絕讚!

-



以下AI大發議論:

是的,日本在內的大多數先進國家在交通政策討論上,的確是以「クルマ依存からの脱却」(擺脫汽車依賴)為長期方向,因為這個口號背後已經隱含了「減少私有機動車總量」這個核心,不會去強調「換一種機動車」來取代汽車。

至於「用機車取代汽車」這個想法,幾乎不會成為主流政策方向,原因主要有幾點:

1. 本質上仍是機動車依賴,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 不論是汽車還是機車,對道路空間的佔用、事故風險、噪音與廢氣排放,都遠高於步行、自行車、公共運輸。

• 在交通權與 Vision Zero(零死亡願景)的框架裡,核心是降低機動車量與速度,而不是把四輪換成二輪。

2. 安全性問題

• 機車的致死率在多數國家高於汽車數倍。

• 在低速、密集的都市空間,機車與行人、自行車的衝突風險仍高,對弱勢用路者安全不利。

3. 無法帶來大規模公共空間回收

• 即使機車比汽車佔空間少,它仍需要專屬車道、停車空間,難以釋放出大幅面積來改成人行道、綠地或腳踏車道。

4. 政策文化與都市願景不同

• 日本與歐洲的「脫車依存」願景,核心是以步行 + 自行車 + 大眾運輸構成生活骨幹。

• 轉向機車,會被視為倒退,因為它延續了機動車優先的價值觀,而非真正的人本交通模式。

5. 政策誘因反向

• 在東亞以外的許多國家,機車多被視為低收入國家的暫時過渡工具,隨著經濟成長會被公共運輸或汽車取代。

• 政策圈不會去主動推廣一個安全性差、排放不佳的工具,尤其在追求碳中和的時代。

所以在日本、歐洲等地,幾乎不會有人提出「用機車替代汽車」作為主流減車方案。

在台灣或東南亞,因為機車已經是既有主力工具,才會在短期內被當作「比汽車稍省空間」的替代方案,但那更多是現實妥協,而非理想終局。

-

如果有人用「尊重在地自發文化」來為續用機車辯護,這其實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包裝的基礎設施議題,聽起來好聽,但在交通安全與都市政策的專業語境裡會遇到幾個致命反駁點:

1. 機車文化是「被塑造的結果」,不是自然長成的傳統

• 台灣、越南等地的機車文化,多半是因為都市規劃缺乏人本公共運輸、汽車昂貴、機車靈活又便宜,才在短時間內爆發。

• 這是一種基於結構條件的「被迫選擇」,和傳統藝術或飲食文化不同,並非代代相傳的深層文化習俗。

• 當基礎設施與制度改變,交通工具選擇也會隨之轉換,就像日本戰後從腳踏車國度轉向汽車化。

2. 公共安全與文化尊重衝突時,國際政策多傾向安全優先

•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道路安全十年行動計畫明確指出:降低交通傷亡比保留高風險出行方式更重要。

• 尊重文化可以體現在設計細節上,例如保留機車在短途、低速區域的角色,但不能成為阻擋系統性轉型的理由。

3. 「文化」常被拿來作為既得利益的防護罩

• 在台灣,機車文化常與免駕照制度寬鬆、路權分配不平衡、稅制輕放綁在一起,這些都是制度優惠,不是純粹的文化。

• 一旦把它定義成文化,就容易變成「反改革」的盾牌,讓空間回收、人本交通推不動。

4. 可「轉譯」而非「凍結」

• 尊重在地文化並不等於凍結現況,可以透過轉譯讓文化符號與低碳、安全的交通型態結合。

• 例如保留「靈活、即時、貼近民生」的精神,但用電動自行車、共享接駁、公車捷運化等方式承接。

所以,續用機車若僅以「尊重文化」為理由,在政策辯論上會被質疑:

• 你尊重的到底是人的生活習慣,還是現行的危險制度?

• 如果有更安全、環境負荷更低、同樣方便的選項,為什麼不轉型?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異國語言的榮幸與反人類性:日文、泰語與韓文


熱愛他同一件黃色短袖襯衫的高麗怪人金老師。也可能像老夫子一樣,衣櫃打開有一堆一模一樣的衣服。

老夫子的衣櫃。來源:這裡




1.

重新審視車輛社會協會(クルマ社会を問い直す会)的足立礼子女士將會把我們7月於東京的會面寫成文章,發表在他們的會刊上。

我發現在成員介紹中,賦予我的頭銜是:文筆家。

靠邀聽起來也太厲害了吧!

上星期在學韓文介紹自己時,我僭越的自稱:作家,작가(jakga)

老師問我是寫fiction嗎?我說不是不是,是怎麼說呢,essay?我的書寫的是我祖母的故鄉。

老師:喔!~수필 작가(supil jakga),我查韓中說漢字是:「隨筆」

本來想說好像不太對?結果一搜韓文就出現中文維基釋義:

「隨筆,亦稱雜文、試筆,是由法國散文家蒙田所創的一種文學樣式,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

好偉大,突然就彷彿和魯迅那時代對接上了,大有筆下風雷,救世於倒懸的力氣!

所以我就虛虛榮榮,當之無愧的自我加冕了這些悅耳的頭銜:文筆家,嘻嘻;隨筆作家,嘻嘻。


2.

原來日文是開了名為漢字的外掛才有這種學習曲線。雖然很遜,斷斷續續學了10年up才能邊猜邊讀書,還是常有缺骨少牙,猜不中的時候。

當把漢字全部drop掉,就變成韓文了。明明很多詞都和東亞文化圈共享一套語言,但就硬生生光是識別出來都很困難。

雖然這只是我的第二個星期,本來也不該給自己太高的標準就對了……

只是這種文字中心、文法中心的語言教法,想來確實很反人類,應該改弦更張。

這幾天被一天三文法三十單字的進度逼瘋,想起學泰語的經驗真的是人生最佳,但對「標準」的語言教育而言應該是旁門左道。

老師信奉人類從小接觸語言的順序,是先語言而後文字,堅持初學者不給你學蚯蚓文以免被壓垮勸退。

相反的,不管是台籍或泰籍老師上課,都是反覆大聲練習句型,以致那些聲音都卡進我大腦裡,到現在都常忍不住想用泰語回韓文老師,即使我一個泰文字都讀不懂。

比方當時我的老師梅上課時複習會問:

高麗女人水嗎?(韓國在泰語叫高麗,其實Korea也來自高麗)水!但真嗎?不真~

好笑又好學。遑論她還會趁老闆沒來趁機用泰語造句說老闆很小氣什麼的,老闆巡堂的時候都會發現,說「她又在講我壞話對不對!」

反而語言學校這種進度堆積如山,標榜每週都有升級考試,初學就要記一堆韓文不規則變化,我覺得分明就是創造題目來考、有標準分數可打,和摧毀學生對語言的興趣而已。

儘管我當年日文就是這樣學的。但,那是有漢字開掛的語言啊,非常視覺導向的。這也造成雖然台灣人均N1,但難以語音交流如我者大有人在。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適應대한민국🇰🇷




而且我竟然有一點適應大韓民國了。人類的適應力真是可怕。

想當初第一天來釜山,發現住的不是語校英文標榜的mini studio,圖片上雖窄但有的小小對外窗,而就是棺材劏房考試院(고시원)。

隔音很差,雞犬相聞,開門還有濃濃的大叔味。應該是不通風又無採光的霉味。連AI都叫我:趕快搬!

躺在棺材床上,真的在查隔天的機票直接飛回家。

於是開始跟校方漫長的討價還價。

原本冷氣還熱得要命,管理員看到我傳的遙控器照片,上面嘰哩呱啦我看不懂的圈圈叉叉,他才回訊:天哪,你開到暖氣了!請關閉空調,明天我去幫你調整。

但我熱到寧可它吹出風,我就掉頭睡在出風口下,邊想花錢受罪莫此為甚。

結果呢,這一星期不只天天逛大創、Art Box、Olive Young到幾乎成為會員,動手動腳改造環境——這可是人類文明的定義——把劏房弄得快要堪稱舒適宜人;

還交到我同遊地獄的台灣夥伴,每天倆人一起上課和吃飯,聽她咬牙切齒滿頭大汗拼湊韓文,終於發音出來仍然大錯特錯,忍不住噴笑;

也交到釜山朋友,他帶我到處約會,從海邊一路玩到山裡,用韓語替我仗義執言,分憂解難,請他的同胞讓讓,我要拍照。

「蛤?是我嗎?!」我根本沒有要求啊。

在影島眺望南浦的白淺灘文化村,無敵海景咖啡廳,旁邊有一桌攜家帶眷的觀光團在那邊大呼小叫。

我:我代대만사람(台灣人)向你致歉。

他:韓國人也是這樣的。

我:對,我有發現。

如果能帶上聽診器,我第一句就是宣判:確診韓國為東北亞台灣。

真的有夠像,在一堆地方大而化之,平價旅宿的浴室幾乎都設計成會把水灑進臥室的形式。髒亂臭,西面幾乎每一個變電箱上放滿沒喝完的手搖杯,在八月烈日下曝曬,走去上學,鞋底都啪嗒啪嗒黏黏響。

但人還是很好的啦,幾乎可以用我在台灣的散漫活著,不用像在日本國畏首畏尾,深怕又怎樣觸犯了他們多如牛毛的ルールorマナー。

而且雖不滿意,例如狂躁駕駛、騎人行道當捷徑的騎士,但人行環境還是相對完善的。公車也密集而準時。

不過本次旅程暫時結論就是,難怪東亞如果一定要出一個殖民帝國,那只能是日本,他們就變態(正面意義)。

如果有人問能不能來,我還是會忠實的回答您:大可不必,有錢去日本花,감사합니다。

這是我和我地獄夥伴同學新嫁娘차이빙씨的共同結論喔——她就是那個日本已經沒名額才跑來韓國的人。跟我面面相覷:我們到底為何在這裡😊?